碧螺春制作技艺
中国名茶洞庭碧螺春产于苏州太湖的洞庭东西山,最早文献记载,见于唐代陆羽的《茶经》(八卷)。唐至德二年(757年)三月,陆羽与诗人刘长卿在太湖西山考察茶事,经水月寺采茶品茶。陆羽好友诗僧晈然慕名来访,写下了《访陆处士羽》诗。自此,水月坞的水月茶(小青茶)俗称“吓煞人香”渐闻名于世。小青茶在唐宋两代均列为贡茶。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四月康熙南巡到浙江回京,经苏州东山,江苏巡抚宋荦以洞庭“吓煞人香”茶进献,康熙饮后大加赞赏,但觉其名太俗,因其茶“清汤碧绿,外形如螺,采制早春”而赐名为“碧螺春”。自此,碧螺春茶每年进贡朝廷,名扬天下。
洞庭东、西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太湖小气候调节,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日照充足,气候宜人,花果飘香,使碧螺春尽享天地之独厚。而传统的采制技艺,“摘得早、采得嫩、拣得净”和“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使其更为茶之精品。
碧螺春茶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获优等奖,1911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得过金奖。1954年,周恩来总理用碧螺春在日内瓦招待过外国记者。
其品质特点是: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香气浓郁,滋味鲜醇甘厚。充分体现了传统制作技艺的独到之处。
【打印此页】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