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茶王”与碧螺春的故事
1956年4月上旬,东山春在楼震泽县招待所(现雕花楼宾馆)里十分热闹,每至下午,凤凰厅后的灶间聚满了观摩炒茶的参会人员,醉人的茶香弥漫了大半个村子,连百米外的施巷河头也能闻到。原来震泽县政府举办的碧螺春炒茶赛在这里举办,还邀请了江苏省产茶区的代表前来参加。在洞庭东、西两山参赛的30多名选手中,有一位30岁刚出头的秀丽女子,竟过五关斩六将,经过一周的赛事,她炒制的碧螺春夺得全县第一名,被誉为“茶王”。这位获得炒茶“冠军”的选手名叫周瑞娟,东山槎湾村茶农。 周瑞娟 周瑞娟出身槎湾茶农世家,祖父周凤林在村上人称“碧螺老人”。周家在安头坞南山有一大片茶园,每年一开春,总是第一家采制碧螺春,祖父是位种茶、炒茶的好手。父亲周定昌原想弃茶经商,但赴沪几次碰壁后,又回到槎湾重操炒茶旧业。周瑞娟8岁时就跟着母亲上山采茶,13岁时她已经能双手采茶,15岁时学会了炒制碧螺春,加上人长得秀气,被誉为“碧螺姑娘”。周瑞娟心灵手巧,好学上进,不但继承了祖传的炒茶技艺,还到邻村请教名师。勤学苦练,日有长进,就这样,她年纪轻轻就成了炒茶高手。在全县碧螺春炒茶赛期间,还给朱德委员长表演过炒制技艺。 周瑞娟清楚记得,这年4月8日上午,县委书记宋莲芳亲自接见她,告诉她下午有中央首长来观摩炒制碧螺春,县里安排她上灶表演炒茶,一定要炒好。周瑞娟心慌了,红着脸说:“宋书记,这次参加炒茶比赛的选手,有那么多老前辈,我年轻不合适。”宋书记笑着说:“你茶赛夺冠,香味第一,非你莫属,就不要谦虚了,快准备准备吧。”这天下午约2时左右,宋莲芳等领导陪同着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央首长来到春在楼茶赛现场。听说中央首长也要来观摩炒茶,江苏省参加炒茶技术交流会的代表及选手都前来观看,茶灶间挤满了人。首长来到茶灶前,说了声“开始吧”,只见一位皮肤白皙、身材苗条、剪着齐耳短发的年轻少妇,端着一盆碧绿的茶芽,步履轻盈地走到灶前。观看的人都大吃一惊,炒制碧螺春是个力气活,大家原以为表演炒茶的人一定是位五大三粗、腰圆膀宽的东山壮汉,怎么竟是个年轻女子。 周瑞娟表演炒茶 炒茶表演开始,周瑞娟像换了一个人,扑青、抖松、揉捻、搓团……繁而不乱,忙中有稳,步步到位。炒茶中揉捻是最费力的工序,只见周瑞娟把短发往后一拢,抓起锅中半干的茶叶,用足全身的力气在铁锅里朝一个方向揉紧,汗水湿透了她的衬衣。观摩表演的首长带头鼓掌,大家也一齐拍起手来。茶叶尚未起锅,醉人的茶香已弥漫了整座春在楼。“洞庭碧螺春真香!”一旁的首长从锅中拿起一小撮干茶,闻了闻说。 周瑞娟从眼睛的余光中看到首长的面孔,真面熟,好像在那里见过。啊!是朱德委员长,在大会堂的画张上见过。周瑞娟睁大了眼睛,心里又惊又喜。想不到宋书记说的中央首长是朱委员长,自己真是太幸福了。朱德委员长知道这位表演炒茶的选手认出了自己,笑着对她说:“你炒的茶为什么特别香?” 周瑞娟一边操作一边回答委员长说:“关键在揉捻,要有‘蜜蜂脚’,蜜蜂脚越多,茶叶就越香。”周瑞娟说的是东山方言,见朱委员长有些听不明白,陪同观摩的震泽县农业局技术员小陈用普通话介绍说,碧螺春炒制揉捻中会搓碎一些嫩叶,流出少量茶汁,这茶叶碱碰到锅中热量,就会散发出阵阵香味。朱委员长听明白了,但这“蜜蜂脚”是怎么回事?一旁的宋莲芳书记说:“委员长,碧螺春炒干后,茶叶上会出现一些白毫,称茸毛,就像蜜蜂的后腿,茸毛越多,茶越好。”朱德委员长笑着点了点头。 1983年周瑞娟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奖章 观摩会结束后,朱委员长离开春在楼,准备回京。正要上车时,委员长突然想起了什么,对身旁的陪同人员说:“那位表演炒茶的姑娘呢,我要同她道个别。”正在灶间收拾茶具的周瑞娟,听说朱委员长临行要接见她,慌得连围裙也来不及解,急忙跑到大门口停车坪,双手握住了朱委员长的大手。朱德委员长慈祥地对她说:“谢谢你的表演,你很年轻,有这样的技术真不容易,但不要骄傲,要争取更大的成绩。”周瑞娟嘴中不停地应着,激动的泪水在眼眶里转。 周瑞娟没有辜负朱德委员长的期望,炒茶技艺精益求精,德艺双馨,茶艺茶德在东山镇乃至吴县都名列前茅。上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联产承包刚到户时,村里有个别茶农到外地购买青茶来冒充东山碧螺春,她同村党支部书记施志兴多次出面阻止,并语重心长地说:“阿伲槎湾村土质好,气候回暖快,炒手技术高,所产碧螺春茶一直是最好的,不要贪小失大,叫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1983年4月,吴县在东山雕花楼再次举行炒茶比赛,年近六旬的周瑞娟代表东山镇参赛,一举夺魁,全国妇联因此授予她一枚“三八红旗手”金质奖杯。 2004年3月21日《姑苏晚报》施跃文获“茶王”报道 50年过去了,一代“茶王”周瑞娟早已作古,但当年站在小矮凳上、两只小手扒着灶头看好婆(祖母)炒茶的小孙子施跃文已长大成人。好婆晚年传给了他一手炒茶“绝技”,那就是“茶要香,功夫深,过五关,重一手”。所谓炒茶“过五关”,就是扑青、抛松、抒捻、搓团、显毫,而茶香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即“重一手”,也就是“揉捻”,把半干的茶芽捻到破而不碎。周瑞娟晚年曾语重心长地对孙子施跃文说:“茶芽不抒破,新茶就没有香味;而若把茶芽揉碎了,外形失佳,就卖不起价钱了。”施跃文牢记好婆的嘱咐,炒茶时用心钻研技艺,年复一年,也成了炒茶高手。2004年3月20日,吴中区在东山雨花胜境举办洞庭(山)碧螺春炒茶擂台赛,38岁的施跃文夺得第一名,被誉为“茶王”。接着,施跃文在槎湾村创办了“东山第一茶坊”,向村里茶农们传授炒制碧螺春的祖传“秘技”。 // 来源:吴中东山
东山史话丨碧螺春茶发展是如何突破“瓶颈”的?
1981年春季,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组3名科学家,对苏州东山人民公社(现东山镇)的茶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同年9月,在社科院期刊《农业经济问题》第9期,刊登了《碧螺春产量为啥徘徊不前?》的读者来信。碧螺春是洞庭山的名品,历史极为悠久,是从汉代的仙苔茶、宋代的水月茶、明代的“吓煞人香”茶,发展到清初的碧螺春。清王应奎《柳南随笔》(1757年)载:“碧螺春,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每岁土人持竹筐采归,以供日用。历数十年如是,未见其异也……而土人朱元正独精制法,出自其家,尤称妙品,每斤价值三两。己卯岁(1699年),车驾幸太湖,宋公(苏州巡抚宋荦)购此茶以进,上(康熙)以其名不佳,题之曰‘碧螺春’。”历史上对碧螺春茶的产量记载极少,仅《中华茶文化寻踪》(《中国城市出版社》2000年版)载:查清宫“进贡茶单”,则有:“清道光十五年四月二十七日,江苏巡抚林则徐跪进碧螺春茶二十瓶、阳羡芽茶二十瓶。”瓶装的碧螺春茶较为精致,估计每瓶1斤左右。这是历史上对碧螺春茶产量唯一的记载。1981年根据社科院的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1950—1981年),洞庭公社的碧螺春茶叶年产量,一直徘徊在100担(每担100斤),也就是1万斤左右。那么碧螺春茶为何徘徊不前,制约茶山发展的“瓶颈”是什么呢? 东山采茶(载《新华日报》1988年3月31日第二版)《碧螺春产量为啥徘徊不前?》我国十大名茶之一的洞庭碧螺春,主产于江苏省苏州市洞庭东、西山,相传已有1300多年采制历史。具有色泽碧绿明亮、条索纤细卷曲、白毫毛多、先倒开水后掺入茶叶、芽叶下沉伸展的特点,有爽口、润喉、清目和提神之效,畅销于全国各地和港澳市场。洞庭东山地处江苏南部,三面临水,一面着陆,是个湖中半岛,雨量充沛、气候温暖。因地处湖中,几乎四季都有薄雾笼罩。整个湖岛大部由五通系硬质石英砂岩及紫云母砂岩构成,山中到处都有流淌的清泉。东山茶树绝大部分种在果树周围,一年四季有果花盛开,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碧螺春独特的风格。解放后,东山碧螺春曾得到较快发展,1949年全公社产碧螺春12担,1964年达到100担,但之后的20年,茶产业发展却一直不高不稳,1977年产碧螺春102担,1978年116担,1979年87担,1980年105担,1981年113担。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问题》1981年第9期封面 碧螺春发展为什么缓而不前呢?查其原因:主要是生产单位亏本,不愿栽种。茶农说:“碧螺春名气吓杀人,我伲赔钱贴工苦杀人”。细算一下,1斤碧螺春干茶要5.5万至6万个细芽炒成。需6斤毛茶(连老叶的青茶)制成。采制需工本费8.40元。加上茶树管理,肥料等开支,1斤碧螺春共需成本10.77元。而卖给国家,1斤一级碧螺春11.50元、二级9.70元、三级8.10元,直至七级3.50元,也就是说,生产队每生产1斤一级碧螺春,挣钱0.53元,生产1斤二级的亏本1.07元、三级的亏本2.67元。每亩茶园年产80斤碧螺春,其中,一级茶只占30%,所以生产单位是亏本的。例:岱松二队1979年共产碧螺春215斤,收入1573元,采制用工1023个,每工报酬1.70元,合1739元,外加肥料340元、管理费116元,共计2195元,一年就赔钱658元。所以,生产队采制碧螺春,只是为了保持这项传统产品,或者说是出于完成公社、大队下达的任务而已。既不能毁掉,又不愿发展。供销社销售,1斤一级碧螺春产地价格21.30元,一出地(苏州),就卖28元。 “碧螺春产量为啥徘徊不前”原文,载《农业经济问题》1981年第9期,作者:杨维忠(1981年),东山公社共有30个大队、270个生产队,其中15个大队的72个生产队种茶,共有间作茶园1200亩,但还有1万多亩可种茶的山地没有利用,如果把茶农的积极性发挥出来,东山发展碧螺春茶叶的前途是十分广阔的。今年(1981年),公社党委采取了一些措施,促进了茶园发展。即生产队每发展1亩茶园,公社补贴给生产队现金20元,每交售1斤碧螺春,公社补贴1元,超产1担(100斤),奖励现金100元、桐油50斤。使全公社今春一下发展了150亩茶园。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茶农积极性,还有待于国家对收购价格作些必要的调整,至少使生产单位不贴钱。 东山茶园如今,40多年过去了,名茶产地洞庭山早已突破了当年制约碧螺春茶发展的“瓶颈”,像一只展翅飞翔的大鹏,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扶摇直上,冲向“九霄”。2024年,东山镇共产茶3000担(150吨),茶叶总产量是1981的30倍。其中碧螺春茶产量860担(43吨),是1981年的近10倍,碧螺春茶早已经成为东山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回顾东山镇碧螺春茶发展的历史,使人深切感到改革开放给茶山带来的巨大变化。来源:吴中东山
东山史话丨雕刻大楼金锡之是如何发家的?
东山雕刻大楼闻名遐迩,有“江南独一楼”之称,2006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人们对建造这座大楼的主人金锡之及他的家庭知之甚少。其实,耗资3471两黄金建造的春在楼(雕刻大楼),还只是金家财富的冰山一角,那么金锡之究竟有多少财富,他是如何暴发的?有关方志及史料上介绍也很模糊。随着1956年东山阶级调查《暴发地主——金氏兄弟》(以下简称《金氏兄弟》)《金氏家谱》 《金锡之遗嘱》 《金植之采访录》等史料发掘面世,金锡之的家庭及发家的原因逐渐清晰起来。简言之,靠2个同乡和2任妻子,当然还有他灵活的头脑、能吃苦与敢冒风险的“钻天洞庭”精神。 雕刻大楼全貌 历史上东山金姓有3支,即翁巷橘社金氏、西街响水涧金氏、金塔坞金氏。金锡之生于茭田(现称高田)大门堂,从地域范围来看,茭田金姓源于翁巷橘社金氏可能性较大。茭田金家祖上并不富裕,金锡之的祖父名金叶传,字大保,是替大户人家当保镖谋生的。东山方志上记载有个金翼蝉,是位武侠。据说有一年,东山闹粮荒,供米不足。某粮店老板雇金翼蝉赴太湖南岸购米。百斛米下船,结清米款,正要解缆开船,突然来了一群人,扬言留下“码头停船费”。其中一人跃上船头,欲夺金翼蝉手中的竹篙。金翼蝉见来者不善、恶意挑衅,猛用竹篙勾住来者腰带,用力一挑掷向空间,那人落到数丈外,跌了个半死,其余想敲诈的恶徒尽吓服,不敢近前,金翼蝉从容扬帆而归。其实,这个金翼蝉就是金锡之的祖父金叶传,只是音同字不同罢了。撰史者为何载其事而隐其名,也许这里另有隐情。据《金氏兄弟》载,金叶传有私通湖匪之嫌。父亲金声和是个小商贩,一生不得志,晚年贩私盐有点小积蓄,除购买了点田地外,在茭田村与徐姓、孙姓合建了一座平房,共3进10间,金家占后进3间,一家人住得很拥挤,据说金氏兄弟结婚时的新房都挤在这3间屋里。金锡之发家后,金家从徐氏与孙氏手中买下了前两进房屋,进行扩建与装修,不仅面积增加,房屋也焕然一新,村人称金家大门堂,这是后事。 金锡之 光绪二十一年(1895),太湖发大水,金家仅有的一只5亩多的鱼池被淹,全家生活无着落。这时父亲金声和已病故,母亲吴氏只得托表弟席微山(名素铎,翁巷人,沪商)保荐,把15岁的长子金锡之及比他小4岁的弟弟金植之带到上海浦东川沙县典当为徒。学徒生活非常苦,金锡之经常受同行与社会混混的欺侮。兄弟俩3年学徒,光吃饭,无工钱,老板每月只给1块银元,买些牙膏、肥皂、毛巾之类的生活用品。每天要掮门板、揩地板、倒痰盂、啥事都得干。每次吃饭,他要站在饭桌旁,给大先生、二先生和师兄弟盛好饭,自己才能吃,经常吃点残羹剩汤。表舅席微山经常来看望他们,有时还接济点钱,使兄弟俩熬过了最艰难的头三年。 吴礼门 金氏兄弟在苦难中长大,金锡之学会了做人、做事与理家。也许,两人在川沙典当混得并不好,光绪三十一年(1905),金氏兄弟经过商量,作了个大胆的决定,兄金锡之放弃川沙典当10年工龄,跳糟到了上海英商老公茂棉纱行做勤杂工。弟弟金植之则回乡,经营当年父亲买下的1.5亩薄田和5.5亩鱼池。老公茂棉纱行的总经理名吴礼门,东山渡水桥人,在上海滩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吴礼门见金锡之人机灵、做事也勤快,举荐他从勤杂工升为跑街(销售员)。金锡之的推销工作很有业绩,三年后在吴礼门的保荐下,金锡之当上了老公茂棉纱行的总账房。此时的金锡之虽有了一定的地位,但囊中羞涩,在上海滩上仍是无名小卒。机会终于来了,一次,金锡之在城隍庙与友人游览时,偶遇上海鲨鱼行沈老板的独生女沈小姐,两人一见钟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鲨鱼行沈氏是上海滩人人皆知的大老板,而且只有一个独生女,金锡之对沈小姐发起了爱情攻势。早在金锡之少年时,母亲一手包办给他聘了西头梅姓之女。婚后生了一个女儿,母亲吴夫人很不高兴。结发妻子梅氏虽贤惠,但在金家地位不高,夫妻之间没有多少感情,更谈不上爱情。金锡之有了新欢,与发妻梅氏办理了离婚手续,又很快把沈小姐迎进家门。 《暴发地主—金氏兄弟》史辑 婚后不久,沈老板夫妇乘船到黄浦江上游览,忽遭遇强台风,船翻人亡。金锡之得了岳父积累的丰厚遗产,与众不同的是夫妻俩没有“大钱生小钱”,而是把钱从银行取出来,先后入股英商“北公茂洋行”与日商“取引所”棉纱行。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上海棉纱市场特别兴旺。财大气粗又雄心勃勃的金锡之独具慧眼,包揽了上海崇明一带地方的棉花市场,还进行棉纱行“号外”经营,即除满足他所主营及参营的“老公茂”“北公茂”“取引所”棉纱加工外,把棉花转卖其他洋行。在短短的八年时间里,金锡之牟利近百万银元,被选为上海纱业公会会长,誉为上海的“棉纱大王”。上海取引所是旧中国外资开设的证券交易所。1918年11月由日本交易所在华日商开设,以日本公债和水月牌棉纱为交易标的,聘请金锡之、王一亭、胡梅庵3人当董事,朱葆三为监察人,金锡之为理事长。金锡之的长女名金庆莲,对父亲喜新厌旧无故抛弃母亲很有意见。数年后,母亲梅氏突然去世。据说梅氏因生了女孩遭金母歧视,继又被丈夫抛弃,精神失常,忧郁而亡。金庆莲对父亲产生很大的逆反心理,于是她报复家庭,过早谈起恋爱,与在渡桥开米店的槎湾青年徐淦清好上了。金锡之大怒,感到有辱门庭,把长女赶出了家门。一说,金庆莲把男友徐淦清领进春在楼,让祖母吴氏见面。吴氏非常生气,起身想把徐推出家门。徐用手一挡,吴氏不慎跌倒,得了中风,半年后去世。金锡之是孝子,感到母亲之死是女儿造成的,1932年11月27日,金锡之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刊登与长女金庆莲脱离父女关系的声明。徐淦清本是个游手好闲之徒,抗战胜利后,当了国民党东山区区党部主任,征壮丁、逼交粮、敲诈勒索干了不少残害百姓的坏事。新中国成立后,徐淦清不知去向,“镇反”时在上海被捕入狱,判了重刑。而金庆莲一直未与家人联系,据说跟一个商人到了香港谋生,夫妻俩在香港开了一家纱厂,经营不错。90年代初,有说金庆莲曾随一个旅行团到过雕刻楼,当讲解员说到,雕刻楼千金女跟雕花匠私奔的传说时,她笑着说:“与事实有点出入。” 《金氏家谱》世系图 金锡之的第三个妻子,《家谱》称侧室,名谢四宝。《金氏兄弟》一书载:谢四宝是个日本女人,金锡之后来能成为日本交易所董事长,同他的日本妻子有很大关系。谢四宝应该有日本名字,但为何中国名字称谢四宝,尚无查考。黄进伟原是《震泽报》记者,他在“春在楼秘闻”一文(2018年《莫厘峰》第2期)中说,1964年江苏省筹备阶级教育展览馆,组织上派我负责调查金锡之的历史,找到他的弟弟78岁的金植之了解建造春在楼的经过,意外得知金锡之有个日本老婆。金植之说:“金锡之在日本商行经商时,被日本洋行老板起用,结识了洋行老板的女儿,后来又娶了日商的女儿……”当然,金锡之的第三任妻子究竟是否日本女,尚需考证。侧室谢四宝是为金锡之生儿女最多的妻子,共为金家生了4子3女。长子金征贤即是侧室所生。侧室在古代地位不高,男子除了正室之外,可以有一个或多个侧室。侧室也可以指是男子婚外的情妇。也许是这一原因,或者还有其他原因,长子金征贤成年后离家,不知所终。1947年金氏分家产时,金家长房之子金允慈年龄尚小,金锡之只能把长房应得的份额,分交给长媳吴月娥代为保管。 孙 金允慈 上世纪20年代,金锡之的家财在东山有“金半山”之称,后来经过了两次“重灾”,他的财产仍极为可观。1937年日机轰炸上海,金锡之的工厂遭到重创。1948年蒋经国到上海“打老虎”,金锡之又是被重打的“大老虎”之一。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金锡之给子女所立的遗嘱中,除了造价3471两黄金的春在楼外,还有良田208亩、鱼池76只(509亩)、芦荡数百亩,以及上海承兴昌棉纱号股份7股,700万银元。此外,有东茭田老宅一座,连宅边隙地共3亩。春在楼前后有老宅、新屋3幢,占地4亩多。40年代末,金家的财产在东山仍首屈一指。1960年,金锡之在苏州育巷儿子金徵霖家中去世,享年79岁。来源:吴中东山
走进惠山泥人博物馆,每一件都是宝贝!
近期,一部自媒体博主拍摄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了,短剧讲述了在大英博物馆中的一盏玉壶出逃寻家的故事。短短20分钟不到的内容,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文物无声,但那泱泱华夏的历史却震耳欲聋! 文物,承载着民族的历史, 维系着文化的认同。 代代先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 往往都曾跨越漫长岁月, 沐浴着历史的光辉。 每一件都寄托着文化血脉的传承。 在惠山古镇里也有一座博物馆, 里面收藏的是传承百年的非遗泥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惠山泥人博物馆, 看看一块黑泥是如何造就 这些千姿百态的泥人! 无锡中国泥人博物馆坐落于惠山古镇,是一座以独特的泥人工艺为展览主体的主题博物馆。博物馆的整个建筑呈斜面大屋顶形制,青瓦盖顶,空中鸟瞰如同一个横写的“U”字。该馆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布展面积8000平方米。 作为迄今为止全国泥人行业内规格最高、藏品最全最多的主题博物馆,馆内分序言馆、惠山泥人展示厅、中国泥人各流派展示厅、世界泥人文化展示厅以及泥人大师工作室等十多个空间,集中展出了来自北京、天津、河北、河南、陕西、广东以及无锡等13个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原产地泥人作品,包括无锡特产大阿福在内,近5000件。 此外,中国泥人博物馆还现场展示泥人创作和工艺制作过程,具有教学培训,创作科研活动的功能,每年举办各种非遗手工DIY等展示活动不下百次。 无锡中国泥人博物馆里收藏的泥人题材丰富,有神话传说、戏曲人物、坊间生活、佛道僧人等多种类型,其中最“出圈”的当属那憨态可掬的大阿福了。古典厚重的色彩,可爱有趣的形象,赋予了泥人独特的魅力,也是吉祥、福气的象征。 惠山泥人有“粗货”与“细货”之分。粗货,通常以喜庆吉祥为题材,造型简洁,大胆夸张,圆浑拙朴,将泥人刻画得浓墨重彩。 细货,完全靠手捏,又称手捏泥人,以戏曲题材为主,人物生动,造型优美,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博物馆里的敦煌彩塑,栩栩如生。细致入微的刻画,造就了彩塑具有穿透人心的生命力。 在无锡中国泥人博物馆悉心的守护下,这些泥人都在馆中熠熠生辉,惟妙惟肖。 然而,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下,当年进献京城的不少泥人精品,在外国列强的入侵中被劫掠一空,这些泥人娃娃如今又不知在何处漂泊。 文以载物,运脉相连,终有一天,我们会把这些驻留在西方的“游子”,风风光光接回家!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惠山古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惠山黑泥独有的“材美之气”。著名诗人苏轼就曾称赞过“惠泉山下土如糯”。正是如此,惠山泥人充盈着江南的秀丽,体现了无锡人的艺智。 惠山泥人的创作工艺复杂,有搓、揉、挑、捏、印、拍、剪、色等“手捏十八法”,能将戏曲人物和情节最生动传神的瞬间动态凝固定格,主题鲜明突出。除了捏制的工艺,还讲究彩绘,所以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 惠山泥人之所以能够流传四百多年,并且保持其特色,其关键都在于那些凭着智慧与双手进行创造的非遗传承人。这些手艺人们,匠心坚守,把对乡土的热爱和浪漫情怀,融入进泥人的创造中,因而才有了那些令人爱不释手,精美生动的泥人艺术品。 非遗艺术不仅仅是一件件精致的工艺品,更蕴含着背后的非遗传承人沉浸制作的匠心和真实可感的热爱。就是这样一种匠人精神,用作品诠释执着的价值,用行动彰显极致恒久不变的追求,寄托着文化血脉的传承,与人们的生活和我们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
东山好茶 | 碧螺春
对于喜好喝茶的人来说春天 是一场属于味觉和嗅觉的期盼清茶一盏 清风自来洞庭碧螺春的茶香浸润着品茗人的味蕾 有关碧螺春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清康熙年间,当地人在洞庭湖东碧螺峰石壁上发现了一种野茶,便采下带回作饮料。有一年,因产量特多,竹筐装不下,大家把多余的放在怀里,不料茶叶沾了热气,透出阵阵异香,采茶姑娘嘟囔着:“吓煞人香!”,这“吓煞人香”是苏州方言,意思是香气异常浓郁。于是众人争传,“吓煞人香”便成了茶名。文人墨客赞赏碧螺春的题咏不胜枚举,清代著名文人龚自珍更是盛赞“茶以洞庭山之碧螺春为天下第一”,足见其钟爱之情。 据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陆延灿撰写的《续茶经》记载:“洞庭山有茶,微似岕山而细,味甚甘香,俗称吓煞人香。”不过,当碧螺春遇到康熙帝之后,便告别了“吓煞人香”的俗名。据清代金有理《太湖备考》记载,清康熙三十八(1699)年四月,康熙南下巡视至浙江回京,途径苏州城,江苏巡抚宋荦以洞庭吓煞人香进献,康熙饮后大加赞赏,因其茶“清汤碧绿,外形如螺,采制早春”,即兴御笔亲书“碧螺春”,自此碧螺春遂得名,闻名遐迩,流传至今。《太湖备考》亦载,“茶,出东西两山,东山者胜。有一种名碧螺春,俗呼吓煞人香,味殊绝,人矜贵之。然所产无多,市者多伪。” 目前,全区已有国家级碧螺春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1名,中国制茶大师7名,国家级制茶能手5名,江苏省制茶大(名)师3名,其他各级各类碧螺春非遗传承人10名。
耕乐堂
耕乐堂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市同里镇上元街陆家埭(西柳圩),坐西朝东,临河而筑,系明代处士朱祥所建。耕乐堂,占地约六亩四分,建时有五进五十二间,莫旦撰记,称有燕翼楼等。后经历几朝兴废,现尚存三进四十一间,有园、有斋、有阁、有榭。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退思园(含丽则女学校旧址)
退思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它建筑别具一格,充满诗情画意。使它成为汉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退思园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园主任兰生,字畹香,号南云。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内阁学士周德润弹劾任兰生盘踞利津、营私肥已。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正月,解任候处分,旋因查所勋都不实,部议革职位。任兰生落职回乡,花十万两银子建造宅园,取名退思。其弟任艾生哭兄诗有“题取退思期补过,平泉草木漫同看”之句,可见园名取《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退思园的设计者袁龙巧妙利用不到十亩面积,设计了坐春望月书楼、琴房、退思草堂、闹红一舸、眠云亭等建筑,它凝聚了汉族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蕴涵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汉族传统艺术,步移景异,令人流连。
春在楼
春在楼(又称雕花楼)建于民国11年(1922年),为东山富商“民国上海棉纱大王”金锡之宅第。春在楼整体设计上呈中西结合,以中为主,主体建筑有照墙、砖雕门楼、前楼、后楼、附房、花园等,占地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242平方米。春在楼当时动用250名香山帮工匠,历时三年。耗资17万银元,折合当时黄金3741两。大楼共有各类雕刻3854幅,其中木雕2708幅、砖雕289幅、石雕86幅、金雕611幅、泥雕(塑)160幅。春在楼因“无处不雕、无处不刻”,集砖、木、石、金雕刻艺术之大成的建筑特点被民间誉为“江南第一楼”,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经典传世佳作。2006年5月,春在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轩辕宫正殿
轩辕宫正殿,亦名胥王庙、显灵宫、灵顺宫,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今存正殿为元至元四年(1338)重建,复经明、清修葺。坐东面西,面阔三间13.74米,进深九檩11.48米。歇山顶,屋角起翘,角柱微有生起,有“侧脚”。梁架,柱枋、斗拱用材较大。柱呈梭形,下置木鼓垫层;斗拱采用五铺作双下昂后尾偷心造。昂下用华头子和华楔。明间下金檩用“断材”,脊檩施彩画,梁枋上有清顺治十二年(1655)维修题记。金柱、檐柱和大部分梁架、斗拱还是元代遗构。
寂鉴寺石殿
寂鉴在佛教中寂灭鉴戒的意思。先静心,方能见自性,要不断自省,修正,方可得道。相传,东晋支遁禅师就曾再此开山。南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会稽太守张裕在此建宅,后舍宅为寺。南宋年间,又成了秘书监张廷杰的别墅。元至正十七年(1357)道在和尚在此集资建造寂鉴寺三座石屋。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江南仅有的仿木结构的石屋,它始建于元代至正十七年至二十三年,整整用了六年时间凿刻而成,石屋门面朝南,正门两侧立柱上刻有对联一副“貌象和乾坤并老,香延与天地同春”。石屋内前后共有6个藻井。中间刻着两条游龙,神态威武,正中屋顶叠成穹窿状,共11层,每层各异,顶上刻着莲花瓣,中心是阴阳八卦观鱼图,把僧道有缘的思想,有利的融化到建筑构思中。如此精美的石屋,其实跟皇家也是有关的。梁上一个“赐”一个“敕”字。在元朝的时候,蒙古贵族非常信奉佛教,以致到了建寺庙都必须皇帝亲自御批才行,这就是“赐”字的由来。西天寺里供奉着的是三座石观音,她们分别求寿、求子、求平安,特别是中间的求子观音,特别灵验。
紫金庵罗汉塑像
紫金庵罗汉塑像,大殿东向,面阔六间,歇山顶。殿内供奉大小佛像38尊。正面供如来、药师、阿弥陀佛等,其中以彩塑罗汉最为著称,16尊罗汉分别列坐在殿左右两侧须弥座上,塑于南宋。像高1.14~1.17米,比例适度,神形俱佳。有看门、评酒、讲经、听经、降龙、伏虎、打坐、托塔等姿态。表现出沉思、忧虑、讪笑、钦佩、藐视、傲慢、专注、恭顺、得意、威严、豪爽、安详、幽默、坚毅、温和、慈祥等多种表情,且相互顾盼,彼此呼应。服饰有地方特色,沥粉贴金、剔地填彩等技法纯熟。殿后壁8尊塑像为明末增塑。
保圣寺罗汉塑像
保圣寺罗汉塑像,大殿原有罗汉18尊,1928年殿之半壁倒塌,仅存9尊罗汉。后由蔡元培、马叙伦、叶楚伧等筹金修复塑壁和残存的9尊罗汉。塑壁面阔9.50米,通高5.70米,厚1.45米。下为须弥座,高2米。塑壁由山云、洞窟、石、树、海水构成,9尊罗汉分布在错落有致的洞窟中,均为坐相,高0.90~1.05米,体宽0.40~0.50米,神态各异,比例适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传为唐代杨惠之所塑,然塑像面相清癯,疑是北宋遗作。梁架为明构。
寄畅园
寄一份忧思,畅一份情怀,圆一段旧梦。寄畅园初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兴盛于明万历至清康乾年间,是江南著名的山麓别墅式古典园林,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无锡唯一的明代古典园林。始建初名为“风谷行窝”,后据王羲之“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诗意,改名为“寄畅园”,亦名“秦园”。它以高超的借景,洗炼的迭山、理水手法,苍郁满目的古木巨柯,创造出自然和谐、灵动飞扬的山林野趣。清朝康熙、乾隆两帝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 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100年间,先后六下江南,分别七次驾临惠山,乾隆更是七游惠山,八巡秦园,钟爱有加。乾隆评说“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乾隆皇帝还在清漪园(今颐和园) 中仿造一园名“惠山园”(今谐趣园)。寄畅园现有景点包括门厅,康熙、乾隆御题“山色溪光”、“玉戛金摐”寄畅园法帖碑廊,凤谷行窝,秉礼堂及庭院,碑墙,含贞斋,九狮台,八音涧,案墩,梅亭,嘉树堂,大石山房,清药,涵碧亭,七星桥,清响,锦汇漪,鹤步滩,知鱼槛,幻石,郁盘及观景廊、凌虚阁、先月榭及廊、卧云堂、美人石、镜池、介如峰刻石及碑亭、邻梵阁等28景。有碑刻244方,百年以上挂牌古树名木12棵。整个古园气机贯通,阴阳相谐,充满雅致,编织出了一幅“锦江漪塔影摇曵”的清秀风光。
泰伯庙和墓
泰伯庙泰伯庙,又名至德祠,俗称让王庙,位于无锡市新区梅村街道伯渎河畔。为纪念江南世祖泰伯而建。泰伯-商末周国人(出生于商-殷高宗武丁四十年),周太王古公亶父之长子。为成全父意,让位于三弟季历,携二弟仲雍几经周折,于祖甲十八年来到江南荆蛮,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泰伯向荆蛮百姓传授先进的农耕技术,发展农桑,传播文化;并带领百姓挖河筑城兴修水利,“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泰伯”。建立了江南第一个文明古国,史称“句吴”,并定都梅里。泰伯“三以天下让”, 孔子尊其为“至德”,百姓尊其为“让王”,司马迁的《史记》将其列为“世家第一”。被列代帝王所敬仰、文人雅士所称颂,东汉桓帝为其建庙修墓。泰伯庙,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原系泰伯故居,现存的香花河桥,“至德名邦”石牌坊,棂星门,至德殿均为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重建,另有宝珠堂、三让堂、德洽堂、玉皇殿、关帝殿等十余处殿堂为清同治年间重建,虽历经战火,但自始建起,一千八百多年来,“岁时致祭奉祀,历代不废”。 1983年,泰伯庙又进行了全面整修,二十余处古建筑得以修复,并特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柳家奎先生再塑泰伯像和东西两庑吴王世系24代君王及伍子胥、孙武等历史人物像三十余尊,或坐或立,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历史悠久,雄伟古朴,结构精巧的泰伯庙古建筑群,已成为吴文化发祥地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纪念泰伯开发江南的丰功伟绩,每年正月初九(泰伯生日),四乡百姓数十万人纷纷前来梅村泰伯庙祭典先祖泰伯;世界至德宗亲十二姓氏(吴、周、蔡、江、汪、柯、辛、翁、曹、洪、方、龚)之后裔也纷纷前来以各种形式归宗祭祖。这就形成了每年开春后江南第一个庙会——泰伯庙会。 泰伯墓泰伯墓,相传为商末吴泰伯之墓。籍载汉代已有人祭祀。陵墓自下而上,依山建筑。入口为花岗岩石碑坊,上书“至德墓道”,牌坊前有条石驳筑月牙池,牌坊后翠柏夹道,中间甬道通向清嘉庆时建的“拜殿”三间。殿后有三道石阶通至平台,台中有四角攒尖式的青石四棱碑亭,正面刻“泰伯墓”篆体大字。两侧有碑记两篇,分别刻于明弘治年间和天启年间,碑后有石级至墓墩,旁有石望柱及阙各一驿(阙已毁),墓墩平面呈圆形,青石筑罗城,高约2米,直径3米余,泥土复顶。整个陵墓筑有围墙,占地约3亩,基本完好,围墙外东侧山坡有“响石”碑亭,碑存,字迹不能辨,亭址,尚存二石柱,上至山脊松林间有“望虞亭”,相传为泰伯遥望常熟虞山仲雍之处,颇清幽,现亭已毁。
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
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二泉位于惠山东麓,白石坞下,分上、中、下三池,周边均砌有石栏。中池与上池于唐大历年间(766-779)无锡知县敬澄因水凿泉,一方一圆。下池于北宋明道年间(1032-1033)开凿,呈长方形。今上池呈八角形,边长0.80米、深1.60米,中池为正方形,边长1.40米、深1米,下池为长方形,长8.60米、宽5.75米。栏板间以莲花石柱,雕刻精美,为清乾隆时间物。下池龙首为明弘治年间(1488-1505),邑人杨理制。唐天宝年间(742-756)。泉因竟陵陆羽品茗而名列天下第二。历代以泉为主,四周布置假山、池沼和亭台厅堂现存二泉亭、漪澜堂。二泉亭面阔一间4.60米,进深方檩5米,高6米,歇山顶。“天下第二泉”,赵孟頫书,嵌正亭的西墙上。另有元、明、清书法家赵子昂、周天球、王澍及清高宗弘历等题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