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山:截山入园,南宗真意
叠山、理水、建筑、花木,是为中国传统园林的四大基本要素。作为园林之“骨”,假山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苏州园林的秘密,有一大半藏在形态万千的假山之中。明人王心一在《归田园居记》中有段经典论述:“东南诸山,采用者湖石,玲珑细润,白质藓苔,其法宜用巧,是赵松雪之宗派也。西北诸山,采用者尧峰,黄而带青,质而近古,其法宜用拙,是黄子久之风轨也。余以二家之意,位置其远近浅深,而属之善手陈似云,三年而工始竟。”采用不同石材堆叠假山,呈现出的景观效果自然各异其趣。在江南园林史上,涌现了诸如环秀山庄湖石假山、耦园黄石假山等诸多佳构。然而,天平山恩纶亭假山往往被忽略。 环秀山庄 湖石假山 @97狼 耦园 黄石假山 @秦淮桑恩纶亭小院位于天平山麓高义园行宫及范参议公祠之间,山石曲水,极有意境,旧称山园,为乾隆南巡行宫的一部分。小院中有卷棚歇山顶方亭立于假山之上,名恩纶亭,旧亦名“御书亭”。“恩纶”二字意为皇恩浩荡。亭内立有石碑一块,内容是雍正八年(1730)七月初一日,江苏巡抚尹继善上奏、大学士张廷玉复奏范瑶捐金赡族事迹及敇谕旌奖文。用以表彰范瑶在雍正七年(1729)继承父亲遗志为义庄捐田千亩的善举。恩纶亭小院虽其名不彰,但在苏州古典园林的设计、营造中颇有独到之处,叠山理水的手法堪称苏州古代园林之孤例。 天平山 恩纶亭 @秦淮桑计成在《园治·掇山》中提到:“未山先麓,自然地势之嶙嶒。” 陈从周先生则提出“屋看顶,山看脚”的观点。恩纶亭假山利用天平山之余脉加以设计堆叠,从南至北总体呈前低后高走势,中间经历“三起两落”,加强了视觉纵深感和游园趣味感。假山尽头,筑白墙一道阻隔视线,却给人有余不尽之感。恩纶亭假山全部以产自天平、灵岩一带的“馒头石”堆叠而成,岗阜、峰峦具备,和太湖石、黄石假山相比,馒头石假山更显自然天成,丝毫看不出人工痕迹,与天平山的自然地形完美相融,看似最简单的操作,实则越品越有滋味,犹如天平山之一角被收入园林之中。“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古人竟能把一座假山玩出哲学的高度,从中似能窥见苏州园林艺术的博大精深。 恩纶亭 雪景 △陆锐 白墙阻隔视线 △陆锐叠山手段和当时流行的文人画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天平山庄主人范允临的至交好友董其昌在师法宋元诸家基础上,开创了文人山水画的新境,后来又影响到清初“四王”等代表性画家,成为清代前中期主流画风。恩纶亭假山大致建于乾隆初年,其设计理念承袭董氏一脉“南宗”山水,有别于表现峰峦奇险、气象雄阔的“北宗”,布局平中见奇,叠石手法大巧若拙,似能窥见当时文人山水皴法笔意。 △清代《万笏朝天图》中的恩纶亭假山(天津博物馆) △《范氏家乘》中的恩纶亭假山院门故作窄小,门内叠石如屏,通过空间收缩与障景手法,给游人以无限联想。假山西侧有南北向长廊一道,连接假山与行宫建筑,长廊和走向和假山一致,人行其中如展画卷,即可大致欣赏假山全貌,且雨雪天气也不影响游园赏景。小院核心建筑——恩纶亭为卷棚歇山顶方亭,形态小巧而气势灵动,在狭小的园林空间中体量恰如其分,和天平山御碑亭之稳重威严形成鲜明对比,恩纶亭坐落于整个小院最高处,登亭可俯瞰假山全貌;在空间运用中,假山几乎占满整个院落空间,不留一点隙地,如此紧凑利用空间,在园林营造中堪称大胆,因为此处假山是因地势而叠,让人感觉小院截取天平山之一角,而山外有山,余脉不尽。山间路径不用花街铺地,或由馒头石堆叠成阶,或以大小错杂的花岗石碎料铺成地面,苔藓填充石缝,最大程度接近自然状态。 院门窄小,叠石如屏 △陆锐 恩纶亭,馒头石 △陆锐天然之水系,溪、潭、涧、湖……各异其趣。苏州园林的理水,便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恩纶亭假山是现存苏州古典园中唯一巧妙利用地形走势,引天然山泉入于人造假山,营造出动态水景的案例。山间清泉、雨水经暗渠汇集,由假山北端石缝汩汩泻下,以小溪形态在山间聚水成潭,潭水向南注入幽狭山涧,山涧迂回而隐于乱石间,让游者不知水之终始,给人有余不尽之感,实则泉水经地下暗渠注入门外十景塘。此间水系凡“两收两放”(由泉源至深潭为一收一放,由山涧至十景塘为一收一放,十景塘也可以看作恩纶亭假山的空间延伸),将理水的空间艺术运用到了极致。如此设计,亦出于实用性之考量。通过科学导流防止山泉、雨水漫溢造成水土流失和水源浪费,在山间聚水成潭又可用于防火。而水流潺湲可产生良好的听觉效果,并能为十景塘补充水源,避免塘水枯竭。 山溪汇聚成潭 △陆锐 十景塘 @97狼恩纶亭假山的植物点缀有花有树有草,但以杂木为主,花草为辅,形成高、中、低三级空间立体结构,最大程度贴近自然山水。恩纶亭东侧的一株白色中华木绣球是最主要的开花植物。晚春时节,花开如满树锦绣,小坐亭中如置身瑶华世界,远观如云蒸霞蔚,美不胜收;早春则有朱色茶花点缀山间,在百花未发的季节让人不觉寂寞;萱草、石蒜等草花应季而开,虽只零星数点,却增幽趣;络石(万字茉莉)、薜荔等原生藤本植物攀石绕树,将一个“野”字发挥到极致,更兼花开时节幽香满院。苍苔点染顽石,正如传统文人山水画中“点苔”的技法,又如宋代米家父子的“米点”皴法;鹅毛竹丛生于石缝之间,暗合北宋苏轼《枯木竹石图》的画意。 花木杂植,苔藓覆石 △陆锐恩纶亭假山在苏州古典园林的诸多名篇巨制中,大抵算是个“异类”,其形态规制皆不似大家熟知的苏州园林,却无不契合造园之理。吾国明清时期之造园风格,以乾隆朝为分水岭,乾隆中期以前尚留晚明遗意,惜代表性遗构绝少。目前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大多曾为太平天国兵燹所残,在晚清时期又加以修缮增益,因此面目多有改换。恩纶亭假山却是一个特例,为今人研究明清时代的苏州园林提供了珍贵的样本。
东山史话丨黄埔军校一期生刘云的最后归宿
刘云 刘云(1899—1957),字慕宇,东山岱心湾人。刘氏为东山大族,世居河南汴梁,南宋时尚书仆射(相当于宰相官职)刘丝,从河南汴梁(今开封市)随高宗南渡,途经太湖东洞庭山,见岱心湾一带风光秀丽,遂率族定居东山。岱心湾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明代洞庭两山第一名进士——吴惠、东山第一名女诗人——吴庭吉、洞庭山外商洋行第一名买办——沈二园等都出自岱心湾。刘氏世代经商,家境殷实。刘云为刘丝第36世孙,早年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受学校革命思想影响,刘云在读书时就积极参加学校各种进步活动,因从事反军阀活动,被当局追捕,避难于上海务本女子中校,后来又在该校教书避难。1926年12月,刘云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入党介绍人牺牲,无法找到党组织而脱党。1946年又重新与党组织接上关系。) 刘云故乡岱心湾 刘云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黄埔军校,又名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支持帮助下创办了这所军校。抗日战争中,黄埔军校20万学生,19万人战死在抗日战场上,成为中华英儿最悲壮的一段历史。 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旧址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黄埔军校的建办,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党中央先后两次发出通告,要求各地党组织“选派党团员或进步青年到军校学习,培养党的武装骨干”。赵子俊、蒋先云、李之龙、张其雄、刘云……29名共产党员,根据党组织安排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刘云与新中国开国元帅徐向前、大将陈庚及国民党将领杜聿明、顾祝同、胡宗南等为同届同学。入校时,黄埔军校的大门口有一幅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切莫进来;横批是:革命者来。当时考入军校的学生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刘云是苏州东吴大学本科生,不久调大元帅大本营任机要科科长。国民革命军北伐前后,刘云先后任过国民革命军秘书长,第八军旅党代表、政治部主任,淞沪警察厅政治部主任,武汉行营少将参议及上海、南京、汉口国民党党部主任等。刘云虽毕业于“黄埔”一期,因是早期中共党员,又不满蒋介石的独断专横,与蒋较为疏远,所以一直得不到重用。抗战前夕,刘云被蒋介石贬往较为边远的甘肃省当民政厅长。在甘肃,刘云发表了不少不满国民党反动派的言论,传到蒋介石耳中后,蒋对他很不放心,不久又把他调任安徽省政府委员兼粮食局长。 刘云秘密释放“政治犯”的翠峰寺 1937年初,蒋介石把刘云从安徽调往苏州任江苏省反省院院长,意图对他进行拉拢。反省院是国民党当局关押被捕的中共重要“政治犯”的地方,目的是企图软化、策反意志不坚定的党员。刘云在反省院长任上对蒋依然“阳奉阴违”,遭到当局追究与严厉指责。抗战初期,苏州战事吃紧,刘云趁机把苏州反省院中的一批“要犯”迁往东山翠峰寺吴家祠堂。1938年1月27至28日,日机轰炸东山,刘云借机释放了翠峰寺全部被关押人员,对上称“房屋被炸,人员无奈已遣散”,此事被潜伏内部的军统特务告发,刘云被蒋撤职查办。 抗日战争胜利后,刘云经共产党员唐磊之推荐和引导,他暗渡长江,会见了俞铭璜、惠浴宇、林修德等中国共产党的有关领导人,同中共党组织重新接上关系。刘云向党组织提出,要求恢复自己的中共党籍。党组织告知他,在党外做国民党军队上层的统战工作,对解放全中国更为有利。他听从组织安排,返回上海,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搜集情报和做国民党上层的策反工作。 刘云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在国民党高层有很深的人脉关系,统战工作取得不小的成绩。此时,国民党上层虽已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但鱼龙混杂、各怀异心。刘云在做策反工作时,被昔日所谓的知心朋友出卖,前后两次遭国民党当局逮捕。第一次被捕后,经几位故友营救出狱。1948年,刘云又遭叛徒出卖,在上海被毛森特务机关逮捕,在牢中受尽酷刑,要他交待准备策反的国民党军队将领名单及与中共领导人接头的方法。刘云双腿被打残,终未变节,直至上海解放获释,却从此留下终身残疾。新中国成立后,刘云历任苏南抗美援朝分会秘书、江苏省文史馆秘书、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等职。1954年受极左路线迫害,刘云被江苏省公安厅秘密拘捕,三年后在狱中含冤病故,终年58岁。 刘云生有四子,他被捕后全家受到株连。“文革”结束后,刘云家属都得到了公正的待遇,第四子刘田任过吴县农工部部长。1985年10月12日,苏州市统战部受江苏省统战部和参事室委托,在苏州市委礼堂为省政府参事刘云同志召开追悼大会,彻底推翻强加在刘云头上的一切不实之词,给予平反昭雪。东山乡乡长蒋忠泉和岱松村党支部书记宋海福代表刘云家乡五万多人民,赶往苏州参加了他的追悼大会。12月21日,刘云骨灰安葬在东山法海坞华侨公墓。 江苏省公安厅“刘云案件复查纠错决定”
绶带鸟——林中仙子,见者吉祥
绶带鸟,亦称“寿带鸟”,一鸟二吉名。“绶”寓意加官进爵,“寿”寓意长寿,故绶带鸟有福寿双全的意思,被视为吉祥鸟。 传说绶带鸟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身,是鸟中“神仙眷侣”,在自然界里的它们也是成双成对的出现,很有几分夫妻恩爱的意思。故在民间信仰中,绶带鸟的形象也常用来象征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绶带鸟是世界级濒危物种,虽然体形娇小,但翩然若仙,特别是两根中央尾羽,长达其身长五倍,飞舞起来如挥动着绚丽飘带,令人惊艳。它在林间飞行时,长尾飘动如练,宛如长袖善舞的仙子,素有“林中仙子”的美誉。 正值#第38届全国荷花展览#,鼋头渚内荷花盈盈,或洁白或粉红的花瓣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娇艳。亭亭玉立,花瓣层层叠叠,在被雾森环绕的碧波中独自芬芳。骄阳似火的温度下亦能给人带来阵阵凉意。 绶带鸟掠过层层叠叠的荷叶,停驻在绿意盎然的树枝间,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为夏日的荷花展增添了一份灵动与活力。清脆鸟鸣与荷花的清香相互交织,油然生出宁静而和谐的氛围。来观赏浪漫荷花的同时,也记得给这些群大自然的小精灵留下难忘的瞬间~ 部分图片来自@刘楠、@无锡廊桥、@周步青
鼋头渚景区——古树名木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
古树名木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是有生命的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生态、景观和经济价值。9月25~30日,是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今年的活动主题为“保护古树名木 赓续中华文脉”。为进一步普及古树名木保护科学知识,增强社会公众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和热情,积极营造全社会保护古树名木的良好氛围。无锡市太湖鼋头渚风景区整理相关古树名木有关知识供大家学习交流。 充山隐秀聂耳纪念馆前有一株树龄约170年的大朴树。 朴树为地方乡土树种,无锡本地也在宅屋处“前榉后朴”的传统栽植习惯。 充山隐秀聂耳纪念馆前的这株大朴树树干高大,树冠茂盛,加之其生长在鼋头渚景区“崇德倡廉”红色教育线路的关键位点,已经成为这处景点的特色地标了。 鼋头渚灯塔前有一株树龄约140年的黄连木。 黄连木的种子由鸟类,或风携带于岩石缝隙中,萌发成苗慢慢长大。飞云阁附近石壁上这几株黄连木树姿优美,早春叶红,花开串串,入秋叶或深红或橙黄,果实累累,色彩艳丽,与点缀之亭阁、突入湖中绿阴相掩的鼋头、临湖横云石壁、怪石及波纹涟漪组成的绝佳风景,成为太湖风光的经典代表。 鼋头渚太湖佳绝处门楼南侧有一株树龄约120年的枫香树。 枫香树干部通直,气势雄伟,早春嫩叶绯红,盛夏绿阴浓郁,金秋丹枫似火,有“两头红”之称,营造秋季红叶氛围。作为乡土树种,鼋头诸各山林的山麓及小道边常常有天然的枫香实生苗。每至深秋红叶起,绛雪轩前的大枫香就成了拍照打卡热点之一。 充山隐秀有一株树龄约680年的苦槠。 鼋头诸风景区目前保存有不少苦槠古树,这些苦槠株形优美,树冠圆浑,枝叶浓密,观之极为壮观。其中树龄最大的为680年,次者树龄为530年,这2株都位于充山隐秀景区范围内,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孤傲挺拔,浓阴蔽日,尽显古树之沧桑。 古树名木是大自然和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承载着传统文化,记载着历史变迁,是活文物、活化石、活档案,具有重要的历史、生态、经济、文化和科研价值。从现在起,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做传播保护古树名木理念的倡导者,做践行保护古树名木行动的引领者,做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行为的监督者!主动学习并普及保护古树名木相关知识与法律法规,树立护树护绿意识,及时发现并制止折枝取土、刻划、悬挂物品等伤害古树名木的行为,共同为古树名木生长营造良好条件,为建设生态景区贡献一份力量。
陆巷村:状元故里,古韵悠悠
秋日的太湖,群山黛色,碧波微漾。沿洞庭东山一路环湖而行,过了莫厘峰,就到了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古村。这个群山环抱的古村落,形成于南宋初年。古村因地制宜辟有“一街六巷三河港”,呈鱼骨状分布格局。一条老街居中,由南向北蜿蜒;六条横巷在老街东侧,横巷与老街垂直相交,向山坡伸展;蒋湾港、陆巷港、寒山港三条河港在老街西侧,河水清澈,缓缓流向太湖。古村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充满烟火气的日常中守护着村庄,保护着历史遗产。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楼一廊,无不浸染着历史的沧桑气息,在悠悠时光中见证着村落的变迁,勾起人们浓浓的乡情。面广量大的古建民居,让陆巷村在众多古村落中拥有很高的识别度。明清两朝,陆巷村曾有13位进士、34名举人,出过状元、探花、内阁大学士、宰相,因而被称为“状元宰相故里”。至今,村子紫石街上“解元”“会元”“探花”三座古牌坊,仍在诉说着这座古村落昔日的荣光。村里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有明代建筑遂高堂、会老堂等十九处,清代建筑惠和堂、粹和堂等十五处。明清建筑占整个街区总面积的36.6%,一个古村落能集中保留如此多的古民居建筑,实属罕见。在陆巷古村的明清建筑中,会老堂属于中等规模,其大门朝东,石库门上阳刻着“会老堂”三字,淳朴而不张扬。跨过一扇将军门,别有洞天的院落豁然出现在眼前。驻足在戏台与小轩之间的回廊下,庭院深深的感觉油然而生。眼前的会老堂“容光焕发”,谁能想到,它在2003年曾濒临倒塌,屋顶飞鸟盘旋,地板腐朽不堪。从外地归来的房主用3年时间对古宅进行了抢救性修复,2006年,由会老堂改造成的一座精品古董酒店出现在世人面前。如今,这里经常举办昆曲等雅集,长三角地区的文人雅士纷纷前来寻觅知音。陆巷古村吸引游客的,还有优美的自然生态和富饶的物产。有人说,陆巷村所在的洞庭东山是“吃货”的天堂。作为沿太湖山区村落,陆巷古村物产丰茂,茶果蓊郁。处暑后不久,到了东山板栗成熟的时节。沿青石板路往古巷深处探去,只见不少村民一家三口围坐在门前剥栗子。洞庭东西山是苏州板栗的主要产地,据《太湖备考》记载,“栗出东西两山,东山西坞者尤佳”。东山板栗肉色呈淡黄色,有“东山蛋黄板栗”之称,肉质饱满,香甜软糯。板栗可煮粥,亦可和苏州另一样特产鸡头米一起煮冰糖甜品,板栗烧肉、板栗烧鸡更是苏州人最爱的一道下饭菜。村民陆阿婆说:“我家在后面山上种了好几十年板栗了,今年雨水充足,板栗的产量很不错,肉质也很饱满。去壳板栗15元一斤,带壳板栗10元一斤”。陆阿婆说,现在正是第一批早栗上市的时候,中秋后还会有中秋栗、晚栗大量上市。靠着种植售卖枇杷、板栗、杨梅等物产,以及房屋租金和工资性收入,陆巷古村的村民们收入颇丰,一年少说也有五六万元。办了农家乐的村民,一年收入更是高达二三十万元,日子过得忙碌充实还十分有盼头。古村里,日子缓缓流淌,人们我行我素,外界流行的元素在这里并没有太多投射。唯独亟需改变的是村里的电表——农家乐生意兴隆,以往一个村一天只需200度电,如今,一个大农家乐在旺季一天就需要200度电,电表得扩容咯!如同会老堂管家闻风所说,对村子心心念念的老客人时常回到东山,回到陆巷村。古村更有活力了,日子也更红火了!
惠山祠堂群成因探析
惠山祠堂群成因探析 惠山古镇地处无锡城区西门外五里,创建于南北朝时期,为江南著名千年古镇,此地钟灵毓秀,名胜众多,著名的古迹有天下第二泉、惠山寺、寄畅园等,堪称无锡露天历史博物馆。尤以集聚祠堂百余而为显,其脉络可上溯到战国时期,始于唐,兴于明,盛于清,延续至民国,屡有废兴,至今仍保存相对完整的惠山祠堂群,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从史源学和文献研究出发,选取大量案例剖析,试从风水、民俗、空间、时世、社会、政治、经济诸视角系统解读祠堂如何分布,如何演化,如何集聚形成群落并成为一个专门名词。 “大哉王言,山为第一泉第二;巍然庙貌,宗以教孝祠教忠。”最早认知并总结惠山风景人文特色和属性的人当属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二任无锡知县的廖伦,他是四川巴州人,尤爱江南风物。作为一个江南古城的执政者和儒家文化的卫道者,他对惠山祠堂文化的这种认识是相当有见地的。 惠山镇上有众多的祠堂,聚合而成祠堂群,千年以来,邑人习以为常,这是古代累积流传下来的建筑,并不感觉到有啥特别。镇上的居民,大多以看管祠堂为营生,生活于祠堂间,也不惧怕这些阴性空间,没有人去诧异并认识,这里有一个国内举世无双的祠堂群。惠山祠堂群概念的提出大概是在上世纪末,无锡园林专家发现这里的祠堂鳞次栉比,在观泉街、惠山横街、惠山直街、上下河塘、惠山浜、听松坊这些沿山、沿河形成的街巷上,像上下河塘这个地方,祠堂密集得几乎是一家挨着一家,种类众多,包括宗祠、神祠、专祠,以专祠为多。这些祠堂的祀主并不是惠山当地人甚至不是无锡人,主持这些祠堂营建的也不是惠山镇上的人,看管祠堂的也大多不是惠山本地的居民,这种现象非常的独特,是别的地方所没有的。 惠山镇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精神家园式的存在,这里除了上述祠堂外,历代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众多,有春申涧、惠山寺、愚公谷、龙光塔、碧山吟社、二泉书院、寄畅园、忍草庵、九龙十三泉等,累计的景点多达二百多个。祠堂是错杂甚至依附于这些名胜而存在的,而惠山镇就是因为有了这些名胜而发展热闹起来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往上,可以追溯到距今四五千年之前的史前文明时代,那时,无锡先民在锡山东南麓生活,已经有稻作和部落的存在。有人类学家说,追宗溯祖是一种血缘的向往,生命的回溯和本能的追求,而祠堂就是这种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礼的表达。祠堂及其宗祠谱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在惠山古镇约0.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现在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古代祠堂及遗址共一百多处,时间跨度自唐代(公元8世纪)——民国(1949)约1200余年,形成了沿河、临街、近泉、靠山密集的祠堂分布群落,相对完整和系统地保存着江南祠堂文化演变的千年历史年轮,为国内外正在不断消失中的这一传统文化提供独一例证。人们惊异于这样一个规模宏大的祠堂群,一直在问,这是怎样形成的呢?之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都是信口开河,臆测较多。本文试从历史传承和民间传说,从史源学和文献角度出发,选取一些祠堂案例逐个分析,提出惠山祠堂群成因之风水说等若干说法,抛砖引玉,以期方家指正。 因为惠山镇属于山林地,这个地方具有农樵作业的特征,所以老百姓要来山中祭祀各种神灵。一些特殊的专祠在惠山出现,如行会祠,纪念某些行业的开山鼻祖,如刘猛将庙、鲁班殿、花神庙、土地庙、关公庙、财神庙。这些庙可以归入神庙,也可以归入专祠。而注意到,这些庙名为庙,有公共祭祀的意味,其祭祀对象被神化,其祭祀空间照例应该大于祠堂。明代邵宝《慧山记》记“祠庙之在山者八,当其时甚廖廖也,今则居民少而祠庙多矣。庙祀各有期,祠祭必以春秋二仲之上戊。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例给帑而遣有司祭之崇德也,报功也。吾邑仁风导自泰伯,人望代兴,记曰慧山,则湛长史以前无论,此后之宜祠而未祠者亦多矣,而有力者以慧山为祠市,有选择一祖而祠之者,其壮丽崇闳,过于先贤祠且倍蓰,而雍正间防护案之七祠五墓中,则至德祠墓反未开报。邦人如此疏漏,上负国恩多矣。”又说“古者,宗庙曰庙,自七庙至一庙,皆以庙称。《尔雅》云:室有东西厢,曰庙。此其制也。降及后世,则外神称庙,宗祀称祠。其为功德之昭垂,则同。其不在祀典者,有添祀,有附祀。巧矣哉,滥已。然而,有其举之,莫敢废也。亦有应在祀典而阙祠,及昔祠而今废者,是所望于议礼诸君子,为表章之。记山中各祠,而以类分。” 惠山古镇现有祠堂共108家 按照民国十九年(1930)3月18日的《新无锡》新闻报道,惠山当时有祠堂118家。报道称“今日成立惠山筹备分处,调查(惠山)祠庙完峻,祠庙共118家,合用平房,楼房计935间(拟为物展展出场所)。后人根据这个报道绘制了一张图(附图一)以配合这个说法。在《中国泥塑・惠山泥人》这本书所附的《1949年惠山泥人耍货店祠堂分布图》(附图二)上注明“本图实地勘察,走访当地耆老与参考文史资料,绘制复原50多年前惠山地区的主要街道,呈现泥人耍货店及祠堂。耍货店专门生产并贩售泥人,看守祠堂者多是泥人制作者,经常在祠一隅卖泥人,两类总共120家”。此图大概形成于2010年,由世居惠山镇的中国泥人大师俞湘涟等走访调查所绘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经过笔者一一盘点,图上一共有祠堂93家,并没有达到120家。 根据民国所遗徐振新所著《惠山新志》等资料,结合明清方志,发现这张图上遗漏的祠堂至少有21家,毁佚的祠堂有5家。经历战乱,到了1949年,惠山镇实际存在祠堂为109家。而1950—2001年因为政体变更、建设等原因损毁并已灭失的祠堂至少达60家以上,实际存在的祠堂仅49家。2001年至2017年,通过重修、重建恢复的有50家,现有祠堂应该是99家。惠山古镇全部建造修复好的祠堂为108家。这108家祠堂,具体分布在秦园街4家、惠山浜11家、上河塘10家、下河塘14家、下河塘——烧香浜7家、惠山直街(秀嶂街)北16家、惠山直街(秀嶂街)南20家、惠山寺——观泉街18家、听松坊8家。
太湖成因
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关于太湖的成因及其演化研究者甚多,众说绘云,分歧较大,主要有“泻湖说”、“构造成湖说”、“综合观点说”、“河道淤塞说”及“陨石撞击说”等。根据太湖地区范围内所获得有关资料对太湖成因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一)太湖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 太湖地区地形总体为西高东低,西侧、西南侧为低山丘陵,北东侧为高亢平原,标高在5—8m之间,东南侧为冲湖积低洼湖荡平原,标高2—3m。就太湖而言,总体呈碟形盆地,其西部地区高程4m左右,太湖湖底平均标高0.3m,而东岸的部分地区为2—3.5m,总体向东微倾,略有起伏。据浅地层剖面资料,在太湖湖区见有潜山,并发育‘系列被淤塞埋藏的古河道和洼地,河道穿过太湖自西向东延伸,与现代太湖东部出口的河道基本吻合。由此表明,在全新世(1万年以来)早期太湖形成前,太湖地区已被晚更新世滆湖组黄土(距今3—1万年)覆盖,西部山区来水主要由河道向东排泄入海,说明当时地形酉高东低,微倾,基本没有起伏,河道通畅,不易积水成湖。(二)太湖地区的全新世(10000年以来)海侵问题 在东太湖两岸施工了10个浅钻,经微体古生物、孢粉等样品分析表明,全新世海侵未达太湖湖区。事实上,太湖及其周围地区(平原区)更新世晚期(距今3万年)黄土几乎全部直接出露地表,除东太湖局部地区见有1—2m淤泥及薄层泥炭外,整个湖区仅覆盖有5—15cm的现代湖泊淤泥。由此可见,太湖就是在滆湖组黄土之上积水而成,而非海湾、泻湖演化而来。(三)太湖成因与新构造运动关系 太湖地区新构造运动较强烈,根据地形、地貌、溶洞发育特征及晚第三纪(距今2300—260万年)—第四纪(距今260万年到现代)沉积物厚度的变化,可以发现,晚第三纪一第四纪更新世(距今260—1万年),太湖地区以上升运动为主。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在更新世以前太湖平原不易形成大的湖泊,西部来水主要由河流直接排泄。进入全新世以后(即1万年以来),由于升降运动的不均匀性和阶段性的变化,太湖湖区相对下降,如三山岛小山溶洞标高为2.5m,低于太湖平均水位(3.0m),在该洞中还发现旧石器时期人类活动遗迹,林屋洞洞低标高亦低于太湖水面,均表明全新世下降运动的存在,相反在湖(州)一苏(州)一线以东地区则表现为相对上升,缺失全新世沉积,标高约2—3.5m。湖区的相对下形成了积水盆地的雏形。(四)太湖成因与河道淤塞、洪涝灾害的关系新构造运动的不均匀升降运动为积水盆地的形成创造了先决条件,形成一系列小型洼地及湖泊,如《史记》中记载的“游湖、莫湖、贡湖、胥湖、菱湖(为今太湖东部)五个湖湾,与此同时,河流比降的减小及人类活动围垦使河道逐渐淤塞,加速了现代太湖的形成,如现代太湖出口河道之一的吴淞江,北宋时期宽约l0 km,而现代不足500m就是一例。另一方面,进入全新世以来,太湖地区曾经历多次温暖湿润时期,其时气候转暖,气温较现在高2—3℃,降雨量增大,在春秋战国前后的降水量较今高200—300mm。河道淤塞、排泄不畅,再加上雨量充沛,使太湖进一步扩大,从史料记载的太湖面积变化也证明了这一点。在东汉时期,太湖面积约1600—1700 km2,宋代达2000 km2,解放前夕超过2500 km2,解放后由于人工的不断围垦,现在仍有2240km2。在大旱年份,太湖湖底干涸,多处发现战国、汉代时期的古井,街道、丘墓等人类活动遗址,也表明太湖面积在不断扩大。 综上所述,太湖的形成主要由新构造的不均匀升降运动所致,河道的淤塞,频繁洪涝灾害,使太湖水面不断扩大,而形成了现今的太湖。其最后形成时代,据孙顺才等研究认为,不早于春秋战国前后,即不超过2000—2500年。 来源:西山地质博物馆网
太湖西山区域地质背景
区域地质背景太湖地处扬子准地台的东南部,出露地层自下而上主要有中志留统茅山组,上泥盆统至石炭系:观山组、擂鼓台组、老虎洞组、黄龙组、船山组,二叠系栖霞组、孤峰组、龙潭组、长兴组,三叠系青龙组,侏罗系象山群、火山岩,白垩系火山岩、浦口组、赤山组等。大体在三叠纪(2亿5千万年前)以前以海相为主,三叠纪以后则以陆相为主。第四系在全区分布广泛,有海相层位,但更多的为河湖相沉积。区域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燕山期,以酸性岩侵入与喷发为主,喜山期也有少量基性岩喷发活动。区域构造运动主要发生在印支期、燕山期,但喜山期也有轻微活动表现,已知地质构造主要有东西西方向构造,北东向构造,北北东向构造,其中北东向构造还普遍伴随逆掩-推覆构造,新近研究发现太湖地区发育一个大型环状旋扭构造。它以苏州花岗岩岩体为中心,无锡、江阴、张家港一带的北东至近东西方向褶皱,太湖西南边缘均是这一旋扭构造的组成部分。在西山地区,它表现为北西方向压扭性断裂与褶皱。太湖西山地区地质发展简史太湖西山地区地史记录最早可追溯到4.25亿年前。 在距今4.2亿年前的中志留纪世,当时没有太湖,也没有西山,整个苏南与下扬子地区一起,同处在“沧海横流”时期,在我们面前是茫茫一片大海,气侯比较炎热,海底沉积以石英砂为主,海中出现了地质历史中最早的有颌类动物——中华棘鱼,它是硬骨鱼类的远祖。(图片标题:中华棘鱼化石)类别:化石-硬骨鱼纲-棘鱼目。特征:鳍棘大,扁平,长而宽。末部显著弯曲,形成尖刀。中腔大,壁薄,近基部的横切面为三角形。沿纵面布满细长的纵脊及沟痕,相互平行,并与棘的弯曲一致,大部分向末段聚合,个别在接近末端时与背缘相斜交。纵棘从中部开始有相间逐渐消失现象,尤以近后缘部分比较显著。始于晚志留世,至古生代末灭绝,中国南方晚志留世至早泥盆世有中华棘鱼。距今4—3.72亿年,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海水退出本区,隆起成陆。距今3.72—3.2亿年,由于地壳活动的差异性,为滨海一滨岸一宁静湖泊环境,当时气候温湿,太湖大地首次披上绿装,在宜兴地区发现了粗大的始鳞木、亚鳞木等化石。距今3.2—2.7亿年,地壳又开始下降,海水再次侵漫太湖地区,海侵持续了5千万年之久。沉积了一套石灰岩地层,为太湖石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海相生物大量繁殖,主要有虫筳、珊瑚、有孔虫、腕足类等,反映海水盐度正常,气候温暖。距今2.6亿年前后的晚二叠世早期,海水开始退缩,逐渐演变为滨岸一河流一滨岸沼泽环境,沉积了一套含煤碎屑岩地层。当时气候温湿,植物茂盛,以蕨类为主的植物大量繁殖,西山地区的煤矿,就是这一时期形成的。距今2.5亿年前后,海水再次入侵,成为浅海、海湾。沉积了石灰岩与白云岩地层。距今2.5亿年是重要的地质时代即古生代与中生代的分界线,在此界线上下,生物面貌发生非常显著的变化。繁荣于二叠纪时期的虫筳、四射珊瑚及古生代的三叶虫等均告绝灭。距今2亿年前后,太湖地区与整个华南地区一样,发生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地壳运动,地质上称为印支运动,原先在海底的沉积岩,产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并隆起成山,持续几亿年的海洋环境基本结束。距今1.57—0.65亿年的“燕山运动”期间,地层进一步褶皱、断裂,地壳发生大规模的推覆,西山的缥缈峰等山体就是这时候从其它地方飞来的。太湖地区的另一个显著特点,酸性的岩浆活动特别强烈,到处是一片火的世界。著名的苏州花岗岩主要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距今6500万新生代古近纪开始,我国东部的渤海、黄海、东海开始出现,海水像“幽灵”一样在太湖大地上时进时退。当地球进入距今260万年开始的第四纪时,气候交替出现冷暖变化,地质学家称之为“冰期与间冰期”。太湖地区也曾几经海水肆虐。距今1万年前后,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不断耕耘和生息。 来源:苏州市吴中区西山地质博物馆网
苏州太湖西山地质博物馆
苏州太湖西山地质博物馆是省内首家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内设有地球厅、矿产资源厅、地质环境厅和多功能影像厅等多个展厅,全方位、多尺度展示了太湖流域特有的构造、地层、古生物、岩溶、湖蚀等自然景观资源,充分展示了西山的自然、人文、地理风貌。是一个集展览、收藏、研究和教育于一体,兼有科学性、知识性、观赏性和趣味性的科学旅游景点和科普教育基地。来源:苏州市吴中区西山地质博物馆网
西山地质博物馆馆藏奇石—矿物
精美馆藏-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结晶的化合或单质,一般来说,矿物具有相对稳定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范围内稳定存在,矿物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化学元素运动和存在的一种形式,也是组成地壳岩石的最小单位。矿物的形成方式基本上可归纳为三种:由气态转变为固态,由液态转变为固态及从固态转变为固态。其中液态到固态的转变为最重要的方式,但无论哪种方式形成矿物,它都要满足一定的温度、压力、组份浓度、介质的酸碱度(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Eh值)等物理化学条件。矿物类观赏石有不同于岩石观赏石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晶形—矿物都是有一定的结晶习性,单形有47种,如立方体、菱面体、锥体或五角十二面体等等。此外还有双晶连晶等。所以,晶形要完整。 颜色—矿物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或有杂质混入则会呈现出各种特定的颜色。透明度—透明度是指1cm厚的矿物看其后的物体的清晰程度;若清晰地见到物体轮廓的细节:则为透明,如透石膏、冰洲石、水晶等;若仅能见重叠物体模糊轮廓,则为半透明,如浅明,如浅色闪锌矿、辰砂等;若见不到其后物体,则为不透明,如石墨、铁闪锌矿、磁铁矿等。光泽—是指矿物表面对光的反射强度,一般分成四级:1. 金属光泽:反射很强,酷似平滑金属表面反射的光;2. 半金光泽:反射较强,如若未打光的金属表面反射出的光;3. 金刚光泽:反射较强,如若金刚石那灿烂耀眼的反光;4. 玻璃光泽:反射弱,如若一般玻璃面的反光。由于一般矿物的表面不平,或断口,或集合体断面,则会出现一些特征的光泽,可顾名思义:油脂光泽、蜡状光泽、土状光泽、丝绢光泽和珍珠光泽。 包体—是指矿物晶体中包裹的其他矿物或杂质,有时其可以增加观赏性,有时则有损,亦不作为收藏对象。 造型—矿物类观赏石,可以是单个晶体,但大多数是集合体,所以总体造型要好,可展现一定的意境,但更重要的是具有矿物观赏特征,同时主体矿物要突出。方解石为重要的碳酸盐矿物,有完全的菱面体解理,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通常为白色或无色,硬度3.0,可溶于稀盐酸而起泡,纯净透明的称为冰洲石。 方解石晶形和集合体形状多种多样,加上有各种矿物质染成各种颜色,晶体完整度好,还经常与各类矿物共生组合,因此具有很好的观赏性。 我国观赏性方解石主要分布在两广、湖南、贵州等石灰岩地区。沙漠玫瑰(重晶石)晶体常呈厚板状,集合体常呈粒状或晶簇。纯洁者乌瑟透明,玻璃光泽。硬度3-3.5。晶体多样,特别是一些板柱状晶体完整,还有一些片状往往组成一些白色、浅黄、浅褐等色,有的似玫瑰花状,其颜色丰富多彩。孔雀石单斜晶系,晶体呈针状、柱状,通常呈放射状、肾状或钟乳状集合体,绿色,玻璃光泽。硬度3.5-4,遇盐酸起泡。经常与蓝铜矿共生。 一些钟乳状集合体,其表有绿色绒毛状,晶体完整,又是天然孔雀绿,十分美观。广东阳春及湖北大冶是我国孔雀石的主要产地,现在这两地的矿已采完或禁止开采。萤石晶体常呈立方体、八面体聚形,少数呈菱形十二面体,常呈粒状或板状集合体。通常为黄、绿、蓝、紫等色,无色者较少。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硬度4。是制取氢氟酸的唯一矿物原料。 萤石晶体和集合体形态多种,颜色既丰富又鲜丽,有时一件晶体有几种颜色,加之常与各种矿物共生组合,所以观赏性甚佳。是人们十分喜爱的矿物晶体之一。
西山地质博物馆馆藏奇石—化石
精美馆藏-化石化石: 化石,作为观赏的对象,与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十分不同,已故袁奎荣教授提出真、稀、奇、形、神、色、质的八字评价原则,并指出“真”是首要的前提,“形和神”是审评的精髓,是观赏价值之所在;而“稀、奇、色、质、量”是审评的辅助指标。真:是指化石是真的,不是伪造,不是拼凑;稀:生物的品种是稀少,或是保存很少;奇:品种虽然普通,也不稀缺,但是状况奇特,如大鱼吃小鱼、蛋中有胚胎、双鱼追随、昆虫交尾等等;形:是指生物保存完整程度和形态造型,保存程度高者当然好。形态造型则比较难以言说,似游似飞似奔似行当然好,但死得自然,死得凄惨亦不见得不好;神:是神态、艺术魅力,见之使赏者久久难忘,浮想联翩,回味无穷,牵心动魄;色:化石的色一般单调,对此重要的是化石和寄主石(底板)的色差要大,才能突现化石的特征; 质:指二个方面—化石的石化程度和标本的风化程度;量:指标本的大小,一般个人收藏者,单块标本不宜过大;化石本身以肉眼所见清晰较好;当然还要视收藏者的个性爱好,其实微体古生物,虽肉眼看不见,但显微镜下却另有一方天地。硅化木是几百万年或更早以前的树木被迅速埋葬地下后,被地下水中的SiO2交代而成的树木化石。它保留了树木的木质结构和纹理。颜色为土黄、淡黄、黄褐、红褐、灰白、灰黑等,抛光面可具玻璃光泽,不透明或微透明。 那些颜色鲜艳、光泽强、木质结构清晰、质地致密坚韧的硅化木则称为树化玉。海百合属棘皮动物,外形似百合花。硬体分根、茎、冠三部,冠部分又分为萼和腕,均由许多钙质骨板组成。海百合全为海生,最早出现于奥陶纪,一直延续至现代。 以石炭纪为最盛,古生代是典型的浅海生物,现代多在深海生活。菊石是一种已经灭绝的软体动物,最早出现在古生代泥盆纪初期(距今约4亿年),繁盛于中生代(距今约2.25亿年),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三叠纪海洋中,大约有260属3000种,白垩纪末期(距今约6500万年)绝迹。 菊石由鹦鹉螺演化进化而来,属于头足类动物,运动的器官在头部。体外有一个硬壳,与鹦鹉螺的形状相似。菊石类壳体的大小差别很大,一般的壳只有几厘米或者几十厘米,最小的仅有一厘米;大的达到2米。 西藏的珠穆朗玛峰地区有大量的菊石化石,说明在中生代时,那里还是一片汪洋。恐龙产的卵。按照形态结构,可以分为短圆蛋、椭圆蛋和长形蛋等种类。形态有圆形、卵圆形、椭圆形、长椭圆形和橄榄形等多种形状。 恐龙蛋的大小变化范围很大,小的与鸭蛋差不多,最大直径不足10厘米;大的长径超过50厘米。蛋壳厚度及其内外部“纹饰”、蛋壳结构及壳层中的椎状层和柱状层比例变化范围都存在差异。 我国是世界上恐龙蛋化石埋藏异常丰富的国家,已在10多个省、自治区100多个地点发现了恐龙蛋化石。其中以河南省西峡和湖北省郧县最为著名。
西山地质博物馆馆藏奇石—玉石
精美馆藏-珍宝石玉石是指由自然界产出的,硬度较大(一般摩氏硬度在4以上)、色彩艳丽、抛光后反光性强、质地细腻坚韧,符合工艺要求的非金属矿物隐晶质集合体。也有极少数的金属矿物的集合体如孔雀石。玉石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玛瑙是具有不同颜色且呈带状分布的石髓。通常是由二氧化硅的胶体沿严实的空洞或空隙的周壁向中心逐渐充填、形成同心层状或平行层状块体。一般为半透明到不透明,硬度6.5至7,密度。在地质历史的各个地层中,无论是火成岩还是沉积岩都能形成玛瑙。所以,玛瑙很多,颜色差异也很大。按其花纹和颜色的不同,而有缟状玛瑙、苔状玛瑙、碧玉玛瑙等名称。和田玉-我国的国玉 产于新疆的和田和墨玉两地。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并含微量的透辉石,蛇纹石、石墨、磁铁等矿物质。形成白色、青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色泽。多数为单色玉,少数有杂色。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脂状光泽,硬度5.5—6.5度。 和田玉夹生在海拔3500米—5000米高的山岩中。经长期风化剥解为大小不等的碎块,崩落在山坡上,再经雨水冲刷流入河中。待秋季河水干涸,在河床中采集的玉块称为籽玉、在岩层中开采的称山料。现已发现的用和田玉制作的时代最早的玉器,出自殷墟妇好墓。春秋战国以后,和田玉逐渐称为主要玉材,均为采集籽料,至清代始开采山料。清代乾隆时期琢制的大禹治水玉山,青玉材重一万零七百余斤,即采自密勒塔山中。 和田玉的经济价值评定依据是颜色和质地的纯净度。昌化石—鸡血石昌化石产于浙江省临安昌化,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印章雕刻石。昌化石最早发现于明朝初期,于清朝时得以重视。据称,乾隆下江南巡视至天目山时,禅源寺主持献上一方昌化石。此石即是后人所见的“乾隆之宝”玉玺,现仍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1972年,中日建交,田中角荣首相访华时得增一对昌化石(鸡血石)印章。 昌化石的矿物组分为地开石、高岭石、辰砂及少量的赤铁矿和石英。翡翠被称为玉中之王,产地在缅甸北部的雾露河中上游地区。于清代晚期才大量进入我国。 翡翠主要是由硬玉矿物或含硬玉分子较高的其他钠质辉石构成的集合体,也称钠铝辉石,同时还伴生少量的其他辉石、闪石、钠长石等矿物。硬度为6.5—7。 翡翠是玉石中最为珍贵,价值最高的玉种,素称“玉中之王”。
西山地质博物馆馆藏奇石—岩石
精美馆藏-岩石岩石有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由于各自有不同的成分、结构构造和形成历史。因此其以形、色、纹、质、声的不同特征,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美的感受,赋予人们使其人格化的巨大空间,而辅以观赏者的艺术加工,诸如:题名、题诗、书联、配画、配座、组合以及置石环境的塑造,终而成为观赏石。通常以形、色、纹、质、声;来描述观赏石的性质。形—是指一块岩石的外貌形态,贵在天然,而不是人力加工而成。由于岩石有各种裂隙,不同的成分,不同的组合,故对风吹、雨淋、流水冲刷的抵抗力各异而造成各式各样的外形。色—是指岩石的颜色。纹—是指岩石因成分不同,形成的过程的间断和受力的作用而形成的纹理。质—是指岩石质地的致密和坚硬程度。声—是指岩石敲击后的声音。灵璧石,产地安徽省灵璧县渔沟乡馨石山北麓,现在、临近乡县均有产出。 开采历史:据《尚书-禹贡》记载,上贡“泗滨浮馨”,可见战国时代即已开发,泗滨人以十车美石送孟尝君,至今有三四千年历史,历居观赏石之首。有记载的名石如:苏轼额“小蓬莱”、范成大的“小峨眉”、宋徽宗题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灵璧小峰等。 特征:色以黑色为主,次有灰、褐黄诸色,少有五彩和白色;造型奇特,象形者龙、凤为常见,雪花、壑峰,质朴雄浑,大者逾丈,小者盈握。石质坚硬,纹理清晰变化无穷;击之金声,清越流畅,为其特有,可制乐器磬、琴、钟等,奇者一石可奏八音。 地质:灵璧石为震旦纪之浅变质含沥青质灰岩和板岩,节理发育,沿节理风化侵蚀,可构成图案造型。 太湖石产地,江苏省苏州市、宜兴市一带和邻近的安徽省广德县等地。 开采历史:太湖石的开发唐代已很兴旺,它就被采用来叠置假山、建造园林,宋代更有“花石纲”之盛,运载太湖石的船队可达10艘之多。历史名石,遍及江南园林,苏州留园“冠云峰”、上海豫园“玉玲珑”、杭州西湖“绉云峰”、南京瞻园“仙人峰”、苏州狮子林“湖石峰”等,前三者是宋代“花石纲”之遗物。 特征:色泽以灰白为主,青色为次;白居易的诗文:“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视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错落复崔嵬,苍然玉一堆,峰骈仙掌出,罅拆剑门开”。充分揭示了太湖石的造型特征,通灵剔透,意境深邃。太湖石大者为主,高逾数米,常作庭园石,小者较少。 地质:太湖石是石炭二叠纪之纯净石灰岩,亦有中、薄层的三叠纪灰岩,由于缝合线和节理发育,在其交汇处常被侵蚀为洞、穴。故“一炉置底,孔孔出烟;一盂灌顶,孔孔流泉”为其最大特色。 大化石产地:广西柳州大化县红水河河床表层。 开发历史:大化石从1997年被发掘出来之后,目前的资源越来越少,一件完整的大化景观石的价位在短短几年内会出现几次大的变化。 特征:大化石是水冲石中的一个石种,也叫岩滩石,它的特点是颜色丰富、鲜亮,石头表面光滑细腻,石头的玉化程度好。以它的皮肤、颜色,还有它的玉化程度给人们一种完完全全有生命的感觉,大化石是通过水在石里刷,在石里洗,经过几百上千万年甚至上亿年才能形成的这种镂空形状,石的形态非常逼真,有很强的动感,没有过渡、没有做作,简直天衣无缝、完美无缺,而且此石很难找,所以大化石的价值很高。盘江石,又称盘江水冲石,产于贵州省南北盘江及其支流河床中。盘江石以造型石为主,形态奇绝,颜色多为浅灰、深灰、棕、黑等。盘江石的石质绝大部分为石灰石,滚落江中的石头在碰撞解裂后,在石上形成各种形态的凹槽、孔穴,再经水冲、沙磨,显得光洁温润。盘江石有形有景、成山成瀑,意境深邃,独具特色。尤其是盘江瀑布石,在沉积岩中嵌入方解石或是石英石等物质,构成像瀑布样的白色筋纹,构图精巧,自然天成。戈壁石,又称风棱石,主要是因风沙吹蚀磨蚀作用而成的砾石,也有的是生于岩洞之中,多为火成硅质岩,可分为玉髓、玛瑙、石英、碧玉、蛋白石等质地,色彩绚丽,硬度一般在7度左右。大小不一,以小型多见,棱角峥嵘,皱漏兼备,造型粗犷,手感滑润。 在我国的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等地均有产出。戈壁石质坚如玉,造型变幻,五彩纷呈,而且皮壳特别润朗,具有特别的视觉和触觉效果。尤其是葡萄玛瑙石,因质佳量少倍受青睐,身价不菲。
“江南亚马逊”水上森林
位于尚湖荷香洲西北角处占地300多亩的湿地水上森林,这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生态湿地林,也是被称为江南亚马逊的水上秘境。这是一片“树在水中生”的奇特之地,这是万千鹭鸟栖息的乐园。乍一眼看,树的样子像水杉,但是这并不是我们常见的水杉树,而是水杉的亲戚叫做——池杉。池杉树原产于美国弗吉尼亚州,上世纪初引进到中国江苏一带,是极耐水淹也耐干旱的树种,放眼望去这一株株池杉,从堤岸的这头一直绵延到那头,如同来到了原始森林一般。这里远离都市的喧嚣,多了一份宁静与和谐。成为了江南少见的景观,营造出“树在水里生、船在林间行、鸟在枝头叫、人在画中游”的水上天堂。良好的生态环境使绝迹多年的鸟禽纷纷回归,据专家测定,目前湖中鸟禽已达8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禽,有中华秋沙鸭、白鹳、黑鹳,有二类保护的天鹅、鸳鸯等,更有成千上万的红嘴鸥,白鹭盘旋于湖洲上空,所有泛舟湖上,往往能见到“鹰击长空、鸟翔浅底”,“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的美景。走出记忆中的山水江南,换种方式感受大自然。漫步水边木栈道之外,悠游水上森林最好的交通工具是竹筏,乘坐竹筏探秘“江南亚马逊”水上森林,用最传统而最时尚、最自然而最生态的方式,去体验、去发现——不一样的湿地,不一样的心动。水上森林的四季有四种不同的意境。春天充满生命成长的气息,我们可以看见池杉林绿意盎然,在苍翠的山水背景中,鸟儿们雪白优美的身影或动或静、或飞或舞。此时正是孵化小鸟的季节,坐竹筏进入丛林深处……我们一抬头,都惊呆了,那高高的树上一个个鸟巢,令人叹为观止,几乎每棵树上都有,大大小小,形状各异。许多池杉上上下下好几个鸟巢,原来人家早住上小高层了!瞧……鸟巢内一只只雏鸟们正张着小嘴嗷嗷待哺,模样可爱极了;夏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瞧那池杉林遮天蔽日成了天然的避暑屏障,堪称大自然“空调”。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鸟儿。目前湖中鸟禽有8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禽有中华秋沙鸭、白鹳、黑鹳;二级保护的有天鹅、鸳鸯等,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鸟儿,鸟类的世界如此斑斓;秋天是炫彩缤纷的世界,这个季节属于水上森林的“黄金”时节,池杉树的色彩渐渐蜕变,树木释放出金黄和火红的艳丽色彩。走出记忆中的江南,让我们换一种视觉角度,来感受大自然的恩施吧。梦幻般的水上森林,从初秋到深秋,仿佛是从赭石色的水墨画过渡成色彩艳丽的油画,成了我们尚湖自然山水景观的点睛之笔。秋天更是丰收的季节,这片生态水域中的菱角和鸡头米已渐渐成熟,待到菊黄蟹肥时,再来这里钓鱼、钓蟹,体验当年姜太公“稳坐钓鱼台、王侯上钩来”的非凡气度。同时秋天又是一个为明年准备的季节,逐步迁徙而来的候鸟在此安家落户;  冬天是银装素裹的静宓世界,江南的冬天不是很寒冷,但她偶尔也会飘飘雪,冬季的水上森林鸟类依然繁多,鸟儿们自在的生活着,尤如翩然起舞的冬季精灵。水上森林踏雪观鸟也是冬季尚湖非常有特色的一个景观。这里,不仅是鸟儿、鱼儿的天堂,也是慕名前来观赏的游客们的“人间净土”。它让每个亲近这里的人感受到了生命的美丽和欢愉!
蠡湖国家湿地公园简介
蠡湖国家湿地公园简介 蠡湖因范蠡偕西施泛舟湖上而得名,地处中国江苏省无锡市区西南部,形如葫芦,景色秀美,是太湖伸入无锡的一个内湖。蠡湖国家湿地公园主要包括了蠡湖、长广溪大桥以北及其周边一定区域,地理坐标为:东经120°13′10.60″~120°17′39.99″,北纬31°29′38.07″~31°32′54.03″,总面积1026.26 公顷,是一个典型的湖泊型湿地公园。公园内包含了蠡湖中央公园、渤公岛生态公园、水居苑、蠡湖大桥公园、长广溪湿地公园、宝界公园等11具有完整游览要素的子公园,于2013年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国家湿地公园,集湿地保护、湿地旅游与湿地科普宣教于一体。 Lihu Lake ,People changed the name of Wuli Lake into Lihu Lake in memory of Fanli and Xishi,is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of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It is an interior lake in Wuxi city. Stretching from Taihu Lake, the gourd-shaped lake has beautiful wetland scenery.Lihu Lake National The Wetland Park mainly includes Lihu, north of Changguangxi Bridge and a certain area around it,covering 120°13′10.60″~120°17′39.99 degrees east longitude and 31°29′38.07″~31°32′54.03″degrees north latitude, The total area is 102,626 hectares, is a typical lake wetland park. Here are eleven subordinate gardens of Lihu lake central park, Bodao Island ecological park, waterland park, Lihu Bridge park, Changguangxi wetland park, Baojie park. 蠡湖湿地生态特征突出、湿地景观优美、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形平坦,地面高差4米;土壤主要以潮土、水稻土等为主;湿地类型多样,分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四大湿地类及永久性河流、永久性淡水湖、草本沼泽和库塘四个湿地型。公园在规划建设中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先后实施了生态清淤、污水截流、退渔还湖、动力换水、生态修复、湖岸整治和环湖林带建设等六大工程,依托深厚的吴文化、农耕文化以及张渤治水、范蠡西施泛舟蠡湖等历史典故,着力突出湿地文化和湿地景观的有机融合;并以蠡湖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以江南园林的独特造诣为特色,结合现代园林艺术,相继修复了园区内蠡湖公园、中央公园、渤公岛生态公园、水居苑、蠡湖大桥公园、长广溪湿地公园、宝界公园等15个具有完整游览要素的子公园。经十年建设,蠡湖湿地公园多年以来,作为无锡的一张城市名片,在湿地保护、合理利用、功能展示及发挥科普教育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Brief Introduction of Lihu Lake National Wetland Park Lihu Lake is also named as Wuli Lake, Qihu Lake or Xiaowuhu Lake. According to the legend, Fanli, who is the famous minister, and his lover Xishi, who is the top beauty in Chunqiu Period have once spent canoeing in the Wuli Lake. People changed the name of Wuli Lake into Lihu Lake in memory of Fanli. Lihu Lake, covering 120°12′52″~120°16′53 degrees east longitude and 31°30′22″~31°33′10″degrees north latitude, is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of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It is an interior lake in Wuxi city. Stretching from Taihu Lake, the gourd-shaped lake has beautiful wetland scenery. Lihu Lake is the main body of Lihu Lake National Wetland Park. The wetland park, including Lihu lake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 is a typical lake wetland park. The 823.9-hectare wetland covers 73.29 percent of the whole park.Lihu wetland is an area with prominent ecological features, wetland landscape, rich biodiversity and flat terrain with ground drop only 4 meters. The main soil types are moisture soil and paddy. There are many types of wetland in the park which are swamps, lakes, rivers and constructed wetland, permanent river, permanent fresh lake, marsh and pond.Holding the concept of “conservation first, scientific restoration, wise us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course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the park has successively completed six construction projects: ecological dredging, sewage intercepting, returning fishing area back to lake area, dynamic water chang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lakeshore regulation and round-lake tree belt planting. Depending on the illustrious Wu Culture, local farming culture and the historical stories of Zhangbo flood-control and Fanli & Xishi boating in the lake, the wetland park highlights the harmonious integration of the wetland culture and the landscape. Based on the deep and illustrious culture of the Lihu Lake area, fifteen subordinate gardens of Lihu lake park, central park, Bodao Island ecological park, waterland park, Lihu Bridge park, Changguangxi wetland park, Baojie park are successively restored, highlighting the unique Southern China Garden and modern garden architecture characteristics.After ten years of construction, Lihu wetland park incorporating functions of wetland protection, wetland-tourism attraction and wetland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was approved as national wetland park by the State Forestry Bureau in 2013. As a name card of Wuxi city, the Lihu Lake Park serves as a kind of role model incorporating wetland protection, wise use, functions display and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over the ye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