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惠山泥人博物馆,每一件都是宝贝!

近期,一部自媒体博主拍摄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了,短剧讲述了在大英博物馆中的一盏玉壶出逃寻家的故事。短短20分钟不到的内容,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文物无声,但那泱泱华夏的历史却震耳欲聋!


文物,承载着民族的历史,

维系着文化的认同。

代代先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

往往都曾跨越漫长岁月,

沐浴着历史的光辉。

每一件都寄托着文化血脉的传承。

在惠山古镇里也有一座博物馆,

里面收藏的是传承百年的非遗泥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惠山泥人博物馆,

看看一块黑泥是如何造就

这些千姿百态的泥人!

无锡中国泥人博物馆坐落于惠山古镇,是一座以独特的泥人工艺为展览主体的主题博物馆。博物馆的整个建筑呈斜面大屋顶形制,青瓦盖顶,空中鸟瞰如同一个横写的“U”字。该馆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布展面积8000平方米。

作为迄今为止全国泥人行业内规格最高、藏品最全最多的主题博物馆,馆内分序言馆、惠山泥人展示厅、中国泥人各流派展示厅、世界泥人文化展示厅以及泥人大师工作室等十多个空间,集中展出了来自北京、天津、河北、河南、陕西、广东以及无锡等13个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原产地泥人作品,包括无锡特产大阿福在内,近5000件。

此外,中国泥人博物馆还现场展示泥人创作和工艺制作过程,具有教学培训,创作科研活动的功能,每年举办各种非遗手工DIY等展示活动不下百次。

无锡中国泥人博物馆里收藏的泥人题材丰富,有神话传说、戏曲人物、坊间生活、佛道僧人等多种类型,其中最“出圈”的当属那憨态可掬的大阿福了。古典厚重的色彩,可爱有趣的形象,赋予了泥人独特的魅力,也是吉祥、福气的象征。

惠山泥人有“粗货”与“细货”之分。粗货,通常以喜庆吉祥为题材,造型简洁,大胆夸张,圆浑拙朴,将泥人刻画得浓墨重彩。

细货,完全靠手捏,又称手捏泥人,以戏曲题材为主,人物生动,造型优美,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博物馆里的敦煌彩塑,栩栩如生。细致入微的刻画,造就了彩塑具有穿透人心的生命力。


在无锡中国泥人博物馆悉心的守护下,这些泥人都在馆中熠熠生辉,惟妙惟肖。

然而,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下,当年进献京城的不少泥人精品,在外国列强的入侵中被劫掠一空,这些泥人娃娃如今又不知在何处漂泊。

文以载物,运脉相连,终有一天,我们会把这些驻留在西方的“游子”,风风光光接回家!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惠山古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惠山黑泥独有的“材美之气”。著名诗人苏轼就曾称赞过“惠泉山下土如糯”。正是如此,惠山泥人充盈着江南的秀丽,体现了无锡人的艺智。

惠山泥人的创作工艺复杂,有搓、揉、挑、捏、印、拍、剪、色等“手捏十八法”,能将戏曲人物和情节最生动传神的瞬间动态凝固定格,主题鲜明突出。除了捏制的工艺,还讲究彩绘,所以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

惠山泥人之所以能够流传四百多年,并且保持其特色,其关键都在于那些凭着智慧与双手进行创造的非遗传承人。这些手艺人们,匠心坚守,把对乡土的热爱和浪漫情怀,融入进泥人的创造中,因而才有了那些令人爱不释手,精美生动的泥人艺术品。

非遗艺术不仅仅是一件件精致的工艺品,更蕴含着背后的非遗传承人沉浸制作的匠心和真实可感的热爱。就是这样一种匠人精神,用作品诠释执着的价值,用行动彰显极致恒久不变的追求,寄托着文化血脉的传承,与人们的生活和我们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

【打印此页】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