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春季,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组3名科学家,对苏州东山人民公社(现东山镇)的茶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同年9月,在社科院期刊《农业经济问题》第9期,刊登了《碧螺春产量为啥徘徊不前?》的读者来信。碧螺春是洞庭山的名品,历史极为悠久,是从汉代的仙苔茶、宋代的水月茶、明代的“吓煞人香”茶,发展到清初的碧螺春。清王应奎《柳南随笔》(1757年)载:“碧螺春,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每岁土人持竹筐采归,以供日用。历数十年如是,未见其异也……而土人朱元正独精制法,出自其家,尤称妙品,每斤价值三两。己卯岁(1699年),车驾幸太湖,宋公(苏州巡抚宋荦)购此茶以进,上(康熙)以其名不佳,题之曰‘碧螺春’。”
历史上对碧螺春茶的产量记载极少,仅《中华茶文化寻踪》(《中国城市出版社》2000年版)载:查清宫“进贡茶单”,则有:“清道光十五年四月二十七日,江苏巡抚林则徐跪进碧螺春茶二十瓶、阳羡芽茶二十瓶。”瓶装的碧螺春茶较为精致,估计每瓶1斤左右。这是历史上对碧螺春茶产量唯一的记载。1981年根据社科院的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1950—1981年),洞庭公社的碧螺春茶叶年产量,一直徘徊在100担(每担100斤),也就是1万斤左右。那么碧螺春茶为何徘徊不前,制约茶山发展的“瓶颈”是什么呢?
东山采茶(载《新华日报》1988年3月31日第二版)
《碧螺春产量为啥徘徊不前?》
我国十大名茶之一的洞庭碧螺春,主产于江苏省苏州市洞庭东、西山,相传已有1300多年采制历史。具有色泽碧绿明亮、条索纤细卷曲、白毫毛多、先倒开水后掺入茶叶、芽叶下沉伸展的特点,有爽口、润喉、清目和提神之效,畅销于全国各地和港澳市场。
洞庭东山地处江苏南部,三面临水,一面着陆,是个湖中半岛,雨量充沛、气候温暖。因地处湖中,几乎四季都有薄雾笼罩。整个湖岛大部由五通系硬质石英砂岩及紫云母砂岩构成,山中到处都有流淌的清泉。东山茶树绝大部分种在果树周围,一年四季有果花盛开,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碧螺春独特的风格。解放后,东山碧螺春曾得到较快发展,1949年全公社产碧螺春12担,1964年达到100担,但之后的20年,茶产业发展却一直不高不稳,1977年产碧螺春102担,1978年116担,1979年87担,1980年105担,1981年113担。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问题》1981年第9期封面
碧螺春发展为什么缓而不前呢?查其原因:主要是生产单位亏本,不愿栽种。茶农说:“碧螺春名气吓杀人,我伲赔钱贴工苦杀人”。细算一下,1斤碧螺春干茶要5.5万至6万个细芽炒成。需6斤毛茶(连老叶的青茶)制成。采制需工本费8.40元。加上茶树管理,肥料等开支,1斤碧螺春共需成本10.77元。而卖给国家,1斤一级碧螺春11.50元、二级9.70元、三级8.10元,直至七级3.50元,也就是说,生产队每生产1斤一级碧螺春,挣钱0.53元,生产1斤二级的亏本1.07元、三级的亏本2.67元。每亩茶园年产80斤碧螺春,其中,一级茶只占30%,所以生产单位是亏本的。例:岱松二队1979年共产碧螺春215斤,收入1573元,采制用工1023个,每工报酬1.70元,合1739元,外加肥料340元、管理费116元,共计2195元,一年就赔钱658元。所以,生产队采制碧螺春,只是为了保持这项传统产品,或者说是出于完成公社、大队下达的任务而已。既不能毁掉,又不愿发展。供销社销售,1斤一级碧螺春产地价格21.30元,一出地(苏州),就卖28元。
“碧螺春产量为啥徘徊不前”原文,载《农业经济问题》1981年第9期,作者:杨维忠
(1981年),东山公社共有30个大队、270个生产队,其中15个大队的72个生产队种茶,共有间作茶园1200亩,但还有1万多亩可种茶的山地没有利用,如果把茶农的积极性发挥出来,东山发展碧螺春茶叶的前途是十分广阔的。
今年(1981年),公社党委采取了一些措施,促进了茶园发展。即生产队每发展1亩茶园,公社补贴给生产队现金20元,每交售1斤碧螺春,公社补贴1元,超产1担(100斤),奖励现金100元、桐油50斤。使全公社今春一下发展了150亩茶园。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茶农积极性,还有待于国家对收购价格作些必要的调整,至少使生产单位不贴钱。
东山茶园
如今,40多年过去了,名茶产地洞庭山早已突破了当年制约碧螺春茶发展的“瓶颈”,像一只展翅飞翔的大鹏,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扶摇直上,冲向“九霄”。2024年,东山镇共产茶3000担(150吨),茶叶总产量是1981的30倍。其中碧螺春茶产量860担(43吨),是1981年的近10倍,碧螺春茶早已经成为东山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回顾东山镇碧螺春茶发展的历史,使人深切感到改革开放给茶山带来的巨大变化。
来源:吴中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