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家祭,传承千年的浓浓乡情
2021年是泰伯诞辰3305周年。2月19日六点十分,泰伯吴氏祖地宗亲总会的各位宗亲代表,相聚在梅村泰伯庙,参加家祭仪式,拜祭先祖。仪式开始,主祭步入大殿,净手、上香、宣读祭文,撤牲、焚帛、望燎、向泰伯三鞠躬,礼成、奏乐,仪式结束参加座谈,整个活动庄严恭敬,有条不紊。泰伯家祭,弘扬的是泰伯至德精神,是恢复吴地祭祖,追寻吴文化之源的活动。泰伯家祭,不仅仅是吴氏的祭祖,更是吴地百姓的大事,让我们缅怀先祖,把先祖的精神品质铭记于心。
3200多年前,周太王长子泰伯为成全父意,携二弟仲雍南奔,定居梅里。他入乡随俗,断发文身,把黄河流域的先进文化和农耕技术传授给江南百姓,“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泰伯建立了江南的第一个文明古国——句吴国。开创了吴国六百多年的基业,源远流长的吴地文明由此发端。孔子尊其为“至德”,百姓称其为“让王”,司马迁《史记》将其列为“世家第一”。
东汉永兴二年,恒帝敕令吴郡太守糜豹在泰伯旧居即宅为祠,自此“岁时致祭奉祀,历代不废”。因泰伯诞辰是正月初九,所以,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梅村就有了集会,四乡八邻的百姓都自发汇集在梅村,来到泰伯旧居,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安康,一直延续到现在。后来与乡村传统农贸集市“节场”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泰伯庙会民俗。目前,泰伯庙会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泰伯的高尚品德,是吴地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泰伯“宽容、谦让、仁和、诚信”的精神始终教育着吴地百姓。
【打印此页】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