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柳堤花雨桃花缘
游线组织:百花山房——濯锦楼——西部桃花林——柳堤花雨——四季妙亭——假山耸翠——千步长廊——春秋阁——西施映月
约在民国初年,由本地青祁村人虞循真,在这蠡湖边围堤建亭,栽桃柳、种菱藕,初建有梅埠香雪、柳浪闻莺、南堤春晓、曲渊观鱼、东瀛佳色、桂林天香、枫台顾曲、月波平眺八景,始称 “山明水秀之区”。
初期的蠡园,是1928年由同为青祁村人的王禹卿开始兴建。 1936年,其子王亢元又对蠡园进行了扩建。在这段时间内,王家亲戚陈梅芳在蠡园之西又新建了“渔庄”。至1952年园林部门通过续建蠡园“百尺廊”200多米,终将蠡园和渔庄这两座私家园林连接合并,沿用蠡园旧名。蠡园景区位于风景秀丽的蠡湖之滨,是国家重点名胜区“太湖”的主要景点之一,占地123亩,水域面积己近一半,为江南著名水景园林。景区内主分假山耸翠景观片区、南堤春晓景观片区、长廊揽胜景观片区及层波叠影景观片区,以花堤、曲径、联廊、亭榭、拱桥相连。涵百花山房、四季妙亭、柳堤花雨、假山耸翠、千步长廊、鱼矶映月、晴红烟绿、层波叠影八景。园内遍植品种桃花、荷花、睡莲,四季花开,馨香不绝。2002年,蠡园及渔庄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蠡园被评为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百花山房又称为福寿屋,此房四角飞檐起翘,其前接出抱夏,抱夏在宋时称为“龟头屋”,意思是说形状像乌龟头,寓意着福寿双全,抱夏柱上挂有对联一幅:“剪月裁云好花四季,穿林叠石流水一湾。”说的即是这里的美景。而在百花山房前种的花木也是大有讲究的,广玉兰和桂花树合在一起寓意着金玉满堂,紫薇树则代表着大富大贵,可见不管在什么时代,都讲究个风水。中国园林素来注重山水的营构,而无锡园林的山水历来有四真四假之说:鼋头渚真山真水,寄畅园假山假水,锡惠公园真山假水,而蠡园呢?她的特点是假山真水。这真水指的就是蠡湖了,蠡湖是太湖的内湖,原名五里湖,后借范蠡西施隐居五里湖的传说而得名。隐居期间,范蠡养鱼种竹,西施纺纱织布,范蠡更把养鱼种竹的经验传授给当地老百姓,并撰写了中国第一部人工养鱼专著《养鱼经》。在无锡当地有这样一句名谣:“养鱼竹种千倍利,要谢西施与范蠡”。至今无锡地方上仍保留着不少跟范蠡西施有关的地名,如仙蠡墩,蠡桥,马蠡港等。历史上范蠡不仅是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他还是一位了不起的经济学家,被后人尊为“陶朱公”、“商圣”、“文财神”。
在无锡园林中有两条著名花堤,一条是鼋头渚樱堤,另外一条就是蠡园的柳堤。堤上共有 300多棵柳树,600多株桃树,一株杨柳夹株桃,每到春天,红碧桃、紫叶桃,以及从外引进的散金碧桃、重瓣白碧桃等十多个品种的桃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将这里点缀得分外美丽。1995年7月20发行的《太湖》邮票中,有一枚“蠡湖烟绿”,那画面上的一抹柳烟,非常清新醒目,就是这里的生动写照。
四季妙亭。四个亭子外形虽然一样,寓意却十分深刻,它们代表了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时。四季亭于1954年建造,造型别致,歇山式亭顶。亭内三面扶手称作“美人靠”,亭顶上装饰着水生植物——荷花、荷叶、莲蓬。我国古代把水生植物看作吉祥物,认为可以避免火灾。那么这四个亭如何加以区别呢?一是看亭边种的植物:春亭旁种梅花和迎春;夏亭畔种紫薇;秋亭边种枫树;冬亭侧种腊梅。二是看四亭所处的方位,无锡地处近海,纬度较低,属亚热带气候,春、夏、秋、冬四季风向分别以吹东、南、西、北风为主,所以“四季亭”以东、南、西、北方位确定。三是看亭旁的花街铺地,春亭用碎石瓦片铺成十字海棠,夏亭铺有十字荷叶,秋亭铺有金钱芝花,东亭铺有冰纹腊梅。四季亭还各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这是在1980年《无锡日报》上公开征集评选的,它们分别是:春亭叫“溢红”,夏亭名“滴翠”,秋亭为“醉黄”,冬亭称“吟白”,应春时万紫千红,夏时绿树成荫,秋时菊黄蟹肥,冬时瑞雪丰年四季之意了。在这方寸间,任何一亭中皆可看尽四时轮回,平添许多游园情趣。
假山耸翠。当代大文豪郭沫若咏有佳句:“欲识蠡园趣,崖头问少年”。蠡园假山就水而叠,因水而活,尽显山水交融之“假山真水”的无限情趣。假山石阵是蠡园景区的主要特征。1930年陈梅芳建渔庄时,用太湖石堆砌假山群,由浙江东阳人蒋字元设计建造。来到假山群,只觉峰回路转,曲折盘旋,置身其中,如入迷宫。假山群的建造丰富了园林内容,增加了山林野趣,又分隔了景区空间。这些假山都以“云”字题名,有云窝、云脚、穿云、朵云、盘云、归云、留云等。假山最高处是“归云洞”,高12米。在此可以眺望全园景色。假山虽小,却风景独特。在假山群旁,还配置着小亭、池塘、小溪、曲桥、石笋,并且种植了各种名贵花木,大有会稽兰亭之风光。
假山群中最大的建筑是“莲舫”。它建于1930年,三面临池,一侧和驳岸相连。舫是园林湖泊中建造的一种船形建筑,主要供人在游览时驻足停留,观赏水景。江南园林造园多以水为中心,蠡园又建在太湖边,因此陈梅芳在假山群中造了这座莲舫,使游人不在水中划船,却如同置身舟中的感觉,充分体现了造园者的用意。
千步长廊位于蠡园东部,临湖而建,始建于1927年,长289米,是老蠡园与渔庄在1952年连接的建筑物。长廊曲岸枕水,一侧依墙而筑,墙上遍开漏空花窗,用一色中国小青瓦砌成,89个(现存80个)花窗图案各异,富有我国民族建筑工艺特色。游人透过花窗,可见亭台、楼阁、山水、桥廊、尽得移步换景之妙;另一侧临水敞开设置朱栏坐槛,水光潋滟,有“山光照槛水绕廊”的意境。千步长廊东边的尽头,用栈桥和长廊相连的是湖心亭。湖心亭采用平桥涵洞的建筑结构,伸向湖中约50米,它是1935年由王亢元出资建造的。整座亭呈长方形,飞檐翘角,四面通敞,上部金色琉璃瓦顶,底部用黄色架筑材料。一面墙上雕刻有《蠡湖佳话》壁画;另一面有“晴红烟绿”匾,表明五里湖景色四时多变,因此也叫“暗红烟绿”水谢。和湖心亭隔水相望的是“凝春塔”,高约数米,五层八角,红砖青瓦,小巧玲戏,中西结合,是蠡园中的著名一景。
春秋阁建于1978年,这幢单檐歇山顶的建筑矗立在整个园林的最高处,给蠡园建筑增添了层次错落的变化。檐下高挂一块“春秋阁”的横匾,是著名书画家刘海粟的手笔。阁名取自春秋时期范蠡和西施的故事,使历史的文脉在这里得到延伸。
西施映月,水中岛上亭亭玉立的美人西施像在仿佛幻化成浣纱女的形象,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二、范蠡西施文化线
游线组织方:百花山房——四方亭——西施映月——春秋阁——千步长廊——四季妙亭——柳堤花雨——六角亭游船码头——西施庄
蠡园因蠡湖而得名,蠡湖原名“五里湖”,是太湖东北岸的一个内湖,湖面积9.1平方公里。相传2400多年前,越国大夫范蠡助越王灭亡吴国后,功成名就,携西施隐居于此。后人把范蠡、西施当年泛舟的五里湖叫做“蠡湖”,蠡园也因此而得名。
蠡园的建设,最早是在民国初年,当时的青祁村人虞循真在蠡湖岸边种植了柳树、菱藕,然后筑堤围坎,建造茅亭,形成了“梅埠香雪”、“南堤春晓”、“曲渊观鱼”等“青祁八景”,并设立“山明水秀之区”牌额以示游人,从而奠定了蠡园风景开发的基础。
1927年,又一位青祁村人王禹卿,在上海经营面粉生意致富后,回到乡里,在“青祁八景”的基础上辟地30亩,凿池引水,叠石为峰,历时三年建成蠡园。1930年,蠡园的另一位建造者陈梅芳在蠡园旁建造了另一个园林,据范蠡在此与乡亲们一起养鱼的传闻,取名“渔庄”,并声称要胜过蠡园,又名“赛蠡园”。1936年,王禹卿的儿子王亢元,又分别营建了湖心亭、凝春塔等建筑。1952年经全面整修,在蠡园与渔庄之间,建千步长廊,从而将两园连成一体,统称“蠡园”。蠡园现占地123亩,其中水面占五分之二,全园分为四个景区:东部有百花山房、月波平眺、南堤春晓和四季亭;西部有千步长廊、湖心亭、凝春塔;中部有假山群、莲防;新辟的有春秋阁等名胜景观。
四方亭,亭子的对联上写着“为有石栏探看水,竟无粉壁怕遮山”。上联讲的是这座石桥,下联是说这座亭子没有墙壁,是害怕遮掉假山。亭不挡山,山却挡景,这假山把蠡园的美景给藏了起来。这是一种造园手法,叫做“障景”。起着曲径通幽,引人入胜,峰回路转,渐入佳景的作用。
西施映月,水中岛上亭亭玉立的美人西施像在仿佛幻化成浣纱女的形象,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蠡园自建园之初便与范蠡紧密相连,后几度修缮扩建,范蠡文化渐融于园林血脉,孕育了别具一格的蠡园记忆。文化是景区的魂,决定着景区的气质,景区精心策划“范蠡文化节”,将范蠡元素渗入景观,向游客解读范蠡思想,传承、弘扬范蠡文化,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园内,范蠡文化最集中地表现于春秋阁与西施庄。
范蠡,字少伯(约公元前536年——前448年),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春秋阁以“圣赞·圣迹·圣训”为主题进行文化展陈,为游客提供了解范蠡商业思想的平台。一楼设置15块展板,主要内容为范蠡的重要事迹与名流对他的赞颂、评价。
鲁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范蠡生于楚国申(宛)县三户,他虽出身贫贱,但自幼聪慧好学,饱读经书,至成年时,已有满腹经纶之才。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申公文种慧眼识珠,三拜范蠡,范蠡20岁,风华正茂、倜傥不羁,世人都以其疯,两人纵论天下,尽吐胸中块垒,遂为知己。鲁昭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1),范蠡24岁,因不满楚国政治黑暗,邀文种入越,受到越王允常礼遇。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4年),范蠡四十二岁,越王勾践兴兵伐吴,范蠡力谏不听,越军兵败扶椒。范蠡临危受命上大夫,再次劝谏越王卑作言辞,厚遗珍宝以骄吴王之心,顺应吴王的心理进而满足其虚荣心,从而缓和当下危急事态,并陪同勾践屈身为奴,勉励勾践“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三年终于获释回国。返国后,勾践在范蠡的“鞭策”“激励”下,夜卧薪,晨尝胆,勤政廉政、凝聚人心,其行为对复兴越国起到了精神激励作用。为落实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二十年大战略”,范蠡与文种殚精竭虑:着眼地利,迁都会稽;制订政策,增加人口;培训谍侠,迷惑吴王;发展经济,提升国力;备战备粮,积聚军力……越国国力日渐兴盛。反观吴国,奸臣得势,谗害贤臣,伍子胥自尽后,吴国再也没有了支柱。周敬王三十五年(公元前485年),范蠡趁夫差北上争霸之机,水陆两路发兵突袭吴都。翌年三月,范蠡大破吴军于笠泽。周元王二年(公元前474年)再攻吴,吴王夫差自杀,吴亡。然正当越国君臣雪耻功成,额手称庆之时,范蠡引身自退,经商求富,终以名扬四海。
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范蠡都能因时而变,立德、立功、立言。司马迁则赞“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臣主若此,欲毋显,得乎?”范蠡事越二十余载,功成名就之时深知自己“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因而毅然向越王辞官,装载轻宝珠玉,带上家人乘船扬帆泛五湖而去,这是范蠡之一迁。范蠡离越后,辗转来到齐国,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创造了巨大财富,积累了数千万家产。贤明能干的风范广为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对此殊荣他喟然感叹:“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为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不祥。”于是向齐王归还相印,并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离开了齐国,这是范蠡之二迁。范蠡定居于陶,自谓陶朱公,养牲畜、做生意,勤劳数年,再次积累起数十万家财,又时时分财于民,被当地民众尊为财神爷,此乃范蠡之三迁也。
范蠡的一生波澜壮阔,出仕时,全力为君王出谋划策,助越王称霸诸侯;治家时,用治国之策作指导,苦身戮力致富;在仕与隐之间,他自由取舍,思想开放,能伸能缩,不论是从政或是经商,皆获得成功,这使他成为了智者的典范,后世对其无不赞颂。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陶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姑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也。
范蠡虚心好学,拜师交友甚广,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又勤于体悟磨练,他将治国之策用于经商,取得了巨大成就。他隐居于五湖(含现蠡湖),见五湖水源丰富,适宜开挖鱼塘,经营淡水养殖,便耕于湖畔,把养鱼塘看做战场,像当年复兴越国一样,身先士卒、苦身戳力,在长期风餐露宿实践摸索中认真观察、用心总结,终形成《养鱼经》。《养鱼经》对开挖鱼池的地址选择、鱼池面积和构造、鱼种规格、雌雄搭配比例、放养时间、清净环境、投放“神守”(鳖)、逐年轮捕、留种增殖等养鱼技术和经济效益,全面系统地做了论述,是中国养鱼史上值得重视的珍贵文献。
范蠡开创了通过人工养殖致富的道路,帮助当地(今无锡)百姓筑塘养鱼,使这里成为富庶一方的鱼米之乡,民间尊其为渔父,并有“养鱼种竹千年利”之传唱。
后来,范蠡到了太湖西岸的宜兴丁蜀一带,发现当地陶土适宜制陶,就帮助民众制陶,促使宜兴陶业逐渐繁盛,成为闻名遐迩的陶都。最后,范蠡在“天下之中、诸侯四通”的齐国陶地,安顿下来,在当地雇用大批人力,从事水产养殖、五畜饲养等。范蠡养殖的鲤鱼、饲养之牲畜,总能卖出好价钱,赢得商贩信任,三年之后,统治了陶地水产五畜市场。五年之后,波及到齐、宋、曹、卫等国边境。七八年后,他成了齐、宋、曹、卫边境的首富。期间,范蠡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号:朱公。因住陶地,人称陶朱公。十年后,陶朱公声名远播天下诸侯。分析其经商之道,主要有以下几点:
注重经商环境。范蠡辞官从商来到陶地,觉得“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就是说陶这个地方地理位置优越,处在“天下之中”,和各诸侯国之间的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捷,交流货物非常便利,商业氛围浓厚,适合经商。于是他就在当地“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终于取得了成功。
做好市场分析。一是要把握市场规律,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农业是万物之本,农业收成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整个市场的兴衰。作为经商之人,把握了市场规律就可以赢得先机。二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范蠡认为要“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就是知道要打仗了就要做好战备,了解了某件物品何时为人所用就能知道这一物品的供求情况。干旱的时候要准备好船只以防洪灾;水涝的时候要准备好车子以防旱灾。这就告诉我们,经商之人要对市场进行前瞻分析,准确预测商情以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时机来临就可以及时准确把握,不至于错失良机。商场如战场,谁能未雨绸缪、早做准备,谁就能在激烈的商战中胜人一筹,立于不败之地。
利用价格杠杆。“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其意思是:出售的粮食,二十钱一斗,农民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九十钱一斗,商人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商人利益受到损害,货物和资金就不能流通;农民利益受到损害,田地就会荒芜。范蠡认为,这个时候国家不能任由粮食价格自由波动,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控,将粮食价格控制在一定的幅度之内,即最高不能超过八十钱,最低不能低于三十钱,这样就可以“平粜齐物”,既平抑粮价和其他商品价格,使得“农末俱利”,即农民和商人都能得到利益,关卡税收和市场供应都不缺乏。这充分说明了范蠡在当时就已经懂得国家可以利用价格杠杆来对物价进行宏观调控。范蠡的“农末俱利”观念在我国古代重农抑商、以商为末业的氛围中,也是具有开创性的。
把握买卖时机。“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就是要把握好货物的供求关系以及买卖时机。范蠡认为,研究货物的供求的多少就可以知道货物价格的高低,供过于求,货物价格就会“贱”;供不应求,货物价格就会“贵”。而货物价格的波动也有规律可循,即“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就是货物价格昂贵到了极点就会回归到低廉,而低廉到了极点又会回归到昂贵。因此,在买卖过程中要看准时机,在货物价格昂贵时不要贪心,要将它视作“粪土”一样毫不吝惜地卖出;在货物价格低廉时不要害怕,要将它当作“珠玉”一样毫不犹豫地买进。这就充分说明,在激烈的商战中,只有把握好供求关系和买卖时机,才有可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才有可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加快资金流转。资金是商业活动的重要保障,范蠡认为,在商业活动中要“无息币”,就是资金不能够停息下来,要不停地流转;“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其意也是要让货物和资金像流水那样不停地流通周转。这就是说,只有货物不停地流通,资金才能不停地周转;资金周转越快,商业利润就越可以加快实现。
讲究经商之德。一直以来,人们把范蠡奉为商圣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经商之德。其“务完物”“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的“积著之理”,告诉我们,经营的货物质量一定要保持完好,容易腐烂变质的货物不要因为贪图其高额利润而保存起来以欺骗消费者,不要囤积居奇,抬高物价,简而言之就是销售货物要质优价低、薄利多销;其“与时逐而不责于人”,其中的“不责”,体现了他对合作伙伴的充分信任,即使有过错也不轻易责备人家,也就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其经商过程中的“择人”,则体现了他对人的品行的重视;其“富好行其德”,在“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但是他却济困扶危,把钱财分给了贫穷的朋友和关系疏远的同姓的兄弟。这些都体现了他讲究诚信、经营有方、信任合作、知人善任、注重人德与己德的品行。
值得一提的是,范蠡发明了杆秤。相传,在经商中范蠡发现,人们买卖东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难做到公平交易,于是想制造一种准确测重的工具。范蠡偶见农夫以杠杆从井中汲水,顿受启发,便在直木杆四分之三处钻上小孔,穿上麻绳做提纽,近端拴吊盘,用以装盛货物,以一个斧头作砣以求木杆平衡。如何标货物的重量呢?范蠡仰望夜空繁星,突发奇想,便以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为标,以斧头的“斤”为重量单位。取天有四时,地有四方,四四相乘,天地公平为含义,定一斤为“十六两”将“禾”和“平”合为一字,为量器的名称。秤杆上的星还缺三颗,范蠡又增加了“福、禄、寿”三星,警示做买卖要本天地良心,欺人一两就会失福,欺人二两,失俸禄,欺人三两则会折寿。人们一直把范蠡作为儒商的代表,与他的经商之德应该是密切相关的。
范蠡的把握市场规律、做好未雨绸缪,把握供求关系、抓住买卖时机,加快资金流转以及注重经商环境,特别是利用价格杠杆、进行宏观调控等经商之道,至今仍在我们的经济和商业活动中得以广泛应用,这不得不令人折服。
千步长廊始建于1927年,前前后后建了三次;它原来是建于1927年的老蠡园“百尺廊”;1952年为了把老蠡园和渔庄接通,就把这廊子接长;八十年代初,为了与“层波叠影”新区相互沟通,又在廊子的中间接出“水旱廊”和复廊“数鱼槛”,使廊子的总长度达300米左右。在这条长廊中,有二座跨水廊桥,又在转角处设七个月洞门,每个门洞上都有恰当的题额,使长廊高低起伏,曲折多姿,深遂多变,层次丰富,又平添了诗情画意。这廊子的墙壁也很有看头。上面用瓦片叠成每个图案不相同的花窗,现存八十个,匠师们的创造性劳动,让您有目不暇接之感。在廊子的东头,还镶嵌着名人碑刻38方,有苏东坡的《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18方,宋代大书法家米蒂的法书10方,丹徒王文治临魏钟太傅的《宣示贴》和明代王阳明等书10方,虽然是按拓片翻刻的,但也有相当的欣赏价值。再看这廊子的右侧,那一根根廊柱,就好像组成了一个个画框,剪裁蠡湖景色,使您移步换景,揽物生情,因此这长廊就是一幅“山光照槛水绕廊”的长轴画卷。特别是长廊尽头、以栈桥伸入湖中,那“晴红烟绿水榭”和对面的“凝春塔”,更是点醒一湖春水,勾勒出蠡湖边最美的轮廓线。
四季妙亭。四个亭子外形虽然一样,寓意却十分深刻,它们代表了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时。四季亭于1954年建造,造型别致,歇山式亭顶。亭内三面扶手称作“美人靠”,亭顶上装饰着水生植物——荷花、荷叶、莲蓬。我国古代把水生植物看作吉祥物,认为可以避免火灾。那么这四个亭如何加以区别呢?一是看亭边种的植物:春亭旁种梅花和迎春;夏亭畔种紫薇;秋亭边种枫树;冬亭侧种腊梅。二是看四亭所处的方位,无锡地处近海,纬度较低,属亚热带气候,春、夏、秋、冬四季风向分别以吹东、南、西、北风为主,所以“四季亭”以东、南、西、北方位确定。三是看亭旁的花街铺地,春亭用碎石瓦片铺成十字海棠,夏亭铺有十字荷叶,秋亭铺有金钱芝花,东亭铺有冰纹腊梅。四季亭还各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这是在1980年《无锡日报》上公开征集评选的,它们分别是:春亭叫“溢红”,夏亭名“滴翠”,秋亭为“醉黄”,冬亭称“吟白”,应春时万紫千红,夏时绿树成荫,秋时菊黄蟹肥,冬时瑞雪丰年四季之意了。在这方寸间,任何一亭中皆可看尽四时轮回,平添许多游园情趣。
在无锡园林中有两条著名花堤,一条是鼋头渚樱堤,另外一条就是蠡园的柳堤。堤上共有 300多棵柳树,600多株桃树,一株杨柳夹株桃,每到春天,红碧桃、紫叶桃,以及从外引进的散金碧桃、重瓣白碧桃等十多个品种的桃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将这里点缀得分外美丽。1995年7月20发行的《太湖》邮票中,有一枚“蠡湖烟绿”,那画面上的一抹柳烟,非常清新醒目,就是这里的生动写照。
在蠡园西南角,临湖建“六角亭”,这就是蠡园风景之最的“月波平眺”。
又叫“龙凤亭”,亭子里面,用斗拱承托的12根楞木上,共雕有60只凤凰,而且每组5只凤凰又有一条飞龙率领,正中绘“双龙嬉珠”图案,因此给题了这样一个富丽堂皇的名字。又因为该亭濒临蠡湖,在月上柳梢时景色更美,所以请元代无锡藉大画家倪云林的后裔倪小迂先生,题匾“月波平眺”,点明了这里的良辰美景。
西施庄是根据范蠡西施归隐蠡湖的传说命名的,岛上设有《烟雨江南西施情》实景演出,以西施的一生为主线,从夷光出世、西施浣纱,到与范蠡相遇相知,滋生情愫,再到为国赴吴、迷惑吴王、助越灭吴、归隐五湖,使观众身临其境,见证穿越千年的爱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