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湖湿地公园湿地科普
从广义上来看,蠡湖地区属于自然生态系统十分敏感而又重要的湿地范畴。(根据《湿地公约》规定:无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 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都可以称之为湿地)。
湿地作为“大自然的肾”,对生态环境有着非常有益的作用。蠡湖地区的湿地属于湖泊湿地类型,它对于城市的积极生态效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构成无锡城市的“绿心”,调节和净化城市的生态环境;二是供给淡水资源,并在蓄水、补充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三是提供大量农产品、水产品和矿产等多种资源;四是提供动植物的栖息地;五是可以作为城市建设的缓冲地带和城市游憩系统的环境。
蠡湖地表为全新纪冲湖积相,一般为亚粘土、淤泥质亚粘土和亚砂土覆盖,局部见有泥炭堆积,当年曾是江、湖、水道淹及之处。
蠡湖湿地公园范围内土壤主要以潮土、水稻土等为主。潮土为历史上常年种植的旱地土壤;水稻土为长期种植水稻,实行水旱轮作的耕作土壤。湿地公园周边的土壤肥力都较高,特别适合芦苇、蒲草等湿地植物的生长。
蠡湖国家湿地公园植物资源包括森林沼泽型、草丛沼泽型、浮水植物型、浮叶植物型、沉水植物型等多个植物类型。地带性植被以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水生植被类型以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为主,并有少量人工种植的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在河流滩地低水位和浅水区常见芦苇、蒲草、菰、席草等挺水植物和野菱、莲等浮水植物及金鱼藻、眼子菜、苦草等沉水植物;滨岸带植被覆盖度高,生物多样性较高,基本形成乔灌草的复合群落,常见杨树、柳树、水杉等土著耐湿树种。随着一年四季河床水位的自然涨落,在岸滩湿地上还广泛生长着水蓼、旱苗蓼、荭草、水花生、水齿苋、三白草、合萌、水芹、水竹叶草、凤眼莲、雨久花、石龙尾、慈姑、牛毛毡、水车前、鸭舌草、荸荠等湿生物种。
蠡湖属典型湖泊型湿地,植被丰茂,动物繁多,设有湿地保护保育、湿地恢复试验、科普宣教、生态休闲体验等功能区,在保护湿地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蠡湖有湿地维管束植物60余种,野生脊椎动物近300种。2011年,日本滋贺县县立大学的水生植物专家浜端悦治副教授在蠡湖湿地考察时发现了三种在日本已濒危的水生植物,对蠡湖生态赞叹不已。
蠡湖景区的健身功能深受市民的喜爱,其中西蠡湖慢游系统、金城湾健康步道已成为市民业余饭后喜闻乐见的锻炼、散步场所,长期以来充分满足了市民的健康需求,对传达健康生活方式,渲染健康氛围起到了十分积极正面的作用。此外,蠡湖景区不断建设完善蠡湖的科普宣教体系,目前,景区内蠡湖展示馆、长广溪湿地科普馆、高攀龙纪念馆、金城湾健康知识长廊等科普场馆正不断起着向市民传播蠡湖文化、环保知识、健康技能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