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庙和墓

图片1.png

泰伯庙

泰伯庙,又名至德祠,俗称让王庙,位于无锡市新区梅村街道伯渎河畔。为纪念江南世祖泰伯而建。

泰伯-商末周国人(出生于商-殷高宗武丁四十年),周太王古公亶父之长子。为成全父意,让位于三弟季历,携二弟仲雍几经周折,于祖甲十八年来到江南荆蛮,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泰伯向荆蛮百姓传授先进的农耕技术,发展农桑,传播文化;并带领百姓挖河筑城兴修水利,“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泰伯”。建立了江南第一个文明古国,史称“句吴”,并定都梅里。泰伯“三以天下让”, 孔子尊其为“至德”,百姓尊其为“让王”,司马迁的《史记》将其列为“世家第一”。被列代帝王所敬仰、文人雅士所称颂,东汉桓帝为其建庙修墓。

泰伯庙,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原系泰伯故居,现存的香花河桥,“至德名邦”石牌坊,棂星门,至德殿均为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重建,另有宝珠堂、三让堂、德洽堂、玉皇殿、关帝殿等十余处殿堂为清同治年间重建,虽历经战火,但自始建起,一千八百多年来,“岁时致祭奉祀,历代不废”。 1983年,泰伯庙又进行了全面整修,二十余处古建筑得以修复,并特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柳家奎先生再塑泰伯像和东西两庑吴王世系24代君王及伍子胥、孙武等历史人物像三十余尊,或坐或立,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历史悠久,雄伟古朴,结构精巧的泰伯庙古建筑群,已成为吴文化发祥地的重要标志之一。

为了纪念泰伯开发江南的丰功伟绩,每年正月初九(泰伯生日),四乡百姓数十万人纷纷前来梅村泰伯庙祭典先祖泰伯;世界至德宗亲十二姓氏(吴、周、蔡、江、汪、柯、辛、翁、曹、洪、方、龚)之后裔也纷纷前来以各种形式归宗祭祖。这就形成了每年开春后江南第一个庙会——泰伯庙会。

图片2.png

图片3.png

 

泰伯墓

泰伯墓,相传为商末吴泰伯之墓。籍载汉代已有人祭祀。陵墓自下而上,依山建筑。入口为花岗岩石碑坊,上书“至德墓道”,牌坊前有条石驳筑月牙池,牌坊后翠柏夹道,中间甬道通向清嘉庆时建的“拜殿”三间。殿后有三道石阶通至平台,台中有四角攒尖式的青石四棱碑亭,正面刻“泰伯墓”篆体大字。两侧有碑记两篇,分别刻于明弘治年间和天启年间,碑后有石级至墓墩,旁有石望柱及阙各一驿(阙已毁),墓墩平面呈圆形,青石筑罗城,高约2米,直径3米余,泥土复顶。整个陵墓筑有围墙,占地约3亩,基本完好,围墙外东侧山坡有“响石”碑亭,碑存,字迹不能辨,亭址,尚存二石柱,上至山脊松林间有“望虞亭”,相传为泰伯遥望常熟虞山仲雍之处,颇清幽,现亭已毁。

未标题-1.png


【打印此页】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