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山景区:以业态整治推动生态环境提升

2018年以来,苏州市天平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以提升景区生态环境为工作中心,着力解决影响景区环境的重点、难点问题,综合运用司法诉讼、沟通调解、安置疏导、腾笼换凤等途径,完成了对景区内核心区域大量杂乱摊位的清理,同时有效化解了矛盾。虽然舍弃了眼前的租金收益,但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同时,为下一步景区生态环境全面提升,业态全面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无序经营制约景区发展

经营摊点作为过去影响天平山景区环境的主因,其形成由来已久。由于景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采取开放式管理,附近一些村民便自发在天平山麓经营小吃、照相等摊位以增加收入。随着农村土地陆续被征用,更多村民进入景区设摊谋生,或在山体向登山游客兜售饮料、香烛等。九十年代开始,景区为发展经济陆续引入了一些经营业态,但随着时代发展,当时引进的业态与游客需求、景区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长期以来,天平山景区内的众多经营户靠着景区的知名度以及由此带来的客流赚钱,但其经营行为不仅对景区发展没有起到丝毫促进作用,反而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且严重干扰正常游览秩序。有的商户在经营活动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破坏令人触目惊心,经常引起批评和投诉;有的商户所售食品、旅游纪念品多为低端劣质产品,卫生状况堪忧,欺客宰客时有发生,经常为游客所垢病;有的商户经营着射箭、套圈、划船、鸟艺表演等低端娱乐项目,与天平山“中华赏枫胜地”“苏州文化祖山”“范氏家族根脉”的形象严重不符,对景区高质量发展形成严重制约。

依法整治推动源头治理

为解决以上问题,景区曾多次组织力量对上述违规经营的商户进行清退,但由于问题由来已久且涉及面广牵涉问题复杂,整治效果并不理想。

2018年起,天平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不畏困难,直面上述重点难点问题,联合属地执法单位,成功清理了景区核心区域十景塘周边影响环境的小吃摊。2019年以来,管理处在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以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为契机,着力解决经营户阻挠管理、占地经营、违章搭建、环境脏乱等市民游客反映强烈的问题。先后通过司法诉讼成功清退蹦床、5D电影、儿童气模城堡等游乐设施,显著改善环境;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经营性用房进行果断拆除,从根本上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长期以来,景区主入口区域有八户附近村民占地经营小吃,成为各类纠纷、投诉的焦点。在对其进行依法整治的基础上,景区在临时停车场旁,馒头石项目用地红线内启动新建旅游配套服务用房——小兰亭项目,用于对上述八户村民进行安置,管理服务措施同时跟进,从而兼顾了环境提升与民生保障,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景区多年的矛盾。

截止目前,管理处已整治完成核心景区内全部无序经营摊位,累计清理经营摊位30余个,恢复周边绿化景观面积近万平方米,恢复水面约4000 平方米。2019年12月2日,苏州广电总台《苏州新闻》栏目专门就景区清退经营摊位、保护生态环境、惠民利民的好做法进行了宣传报道。

突出管理实现长效提升

为了巩固治理成果,景区以“治未乱”的思路突出源头管理,通过引入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对听莺阁等景区资产实现托管,在确保资产安全的同时,消除滋生脏乱问题的土壤。与此同时,景区通过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向广大商户普及有关法律知识,帮助其树立守法经营观念;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监督,建立信用制度;规范经营户管理,杜绝误导游客、不按规定标价出售、需标价格、出售假冒伪劣、变质过期商品等不良现象出现,使游客能放心消费、安全消费。

近年来,天平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坚持“讲历史故事之真,扬范公精神之善,显山水园林之美”,促进自然与人文两大优势“双剑合璧”,实现景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整体提升。以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做强文化内核,以业态提升增加营销卖点,以特色活动丰富旅游产品。在清退落后业态的同时,景区通过与高端文创、餐饮企业合作,探索建立“景点 业态”新发展模式,在做好市场调研和业态规划的基础上,引入特色美食、服务项目,及时填补景区内业态空白,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的同时,实现景区与内部业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经营点整治前

经营点整治后

【打印此页】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