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湖景区经典游线

石湖佳山水两日游线:上方山森林动物世界——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渔庄——滨湖景区——旺山景区

石湖.jpg

石湖2.jpg

石湖春日赏樱游线(3-4月份):北入口广场——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入口——风车大草坪——金光大佛)

上方山.jpg

微信图片_20211027193443.jpg

石湖吴越文化游线:渔庄——行春桥——越城桥——上方山森林公园(石佛寺、治平寺、越公井、石湖草堂、摩崖石刻、乾隆御道、拜郊台、楞伽塔)

石湖3.jpg

石湖4.jpg

(石湖越堤)


植物园讲解线路

一、科普之路/色彩之路(植物园二期预计今年下半年开放)

各位游客,欢迎来到苏州市植物园。我们苏州市植物园位于国家级太湖风景名胜区内,东临石湖,西靠横山山系,是集休闲游赏,人文展示,科普教育,科研学习,护林育苗等功能于一体的地方性专业植物园。现在我们位于的是植物园区科普展示核心区域,于2018年底开工,2021年 月正式向大家开放。大家今天可以通过参观我们植物园,了解到江南区域、苏州地区常见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状态和生活习性,下面跟随我的脚步,一起开启科普探索之旅吧。

现在我们位于的是园区的北入口。刚刚大家一路走来,是否有观察环山公路(吴越路)两边的风景?除了波光粼粼风景秀人的石湖,我们还师法自然,打造的生态缓冲绿化林。沿吴越路两侧,我们以苏州乡土植物榔榆、朴树、青檀、榉树等榆科树种,还有栾树、苦槠、厚壳、乌桕、梧桐、楸树等种植形成生态缓冲密林,下层辅以野生灌丛地被,在外围构成了一道自然风景线,既阻隔了不良因素的干扰,又有利于园区生态环境稳定发展。

入口广场的建筑,我们以苏州传统坡屋面形式,采用自然清新的木材、毛石等材料,搭建了可行、可游、可憩的入口空间,体现植物园的生态干的同时,表达出“与环境融为一体”的设计哲学。在入口广场,可以看到富有地域特征的八个标志性的文化地刻,意向就取自于石湖八景,景中展现了古今石湖之韵,是对吴越遗迹文脉和江南田园风光的生动表达,也是对石湖风景区理念和文化的一种传承。

现在我们来到种子广场,从种子广场出发,我们的科普之旅将从此处开启。途径的主要道路,我们称为“成长之路”。大家可以看脚下,道路地面上铺陈了铜质小品装饰,我们现在的位置,主要就是种子,大家沿路可以发现,随着我们的不发,脚下的小品也在变化,可以体验植物的从种子到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成长之旅,感受生命蝶变的美丽。

现在,我们看成长之路的两侧,这里成片栽植了郁金香、风信子、石蒜等宿根花卉、球根花卉及一二年生花卉,形成色彩丰富、物种多样的大地艺术景观,营造出色彩斑斓的梦幻花镜。

现在,我们来到了蔷薇科植物专类园。蔷薇科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植物科属,我们所熟悉的玫瑰,月季,海棠等都属于蔷薇科, 共约200-250种,我国产82种,各地均有,大多数供观赏,花、枝、叶都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在现代园林造景中也多有应用。我们植物园也以蔷薇科为特色打造了专类园,大家可以沿路欣赏樱花、海棠、月季、杜鹃、木瓜等蔷薇科专类园的风景。

现在我们位于樱花园。每年3月,到上方山赏樱,是不少市民约定俗成的习惯。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我们上方山种植樱花,也和中日友好情谊有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苏州市政府外事办的接洽下,公园内部兴建了“中日和平园”,2004年开辟“中日樱花园”在山脚种植中日樱花林,引进椿寒樱、钟花樱、染井吉野、大岛樱等樱花品种,乾隆御道入口处,也成片种植各类中、晚期樱花品种形成了较具规模的樱花林。现在,我们又扩大了樱花的种植面积及品种数量,增补冬樱、早樱、中樱、晚樱品种,达到延长入口区春季赏花期的效果。也就是说,大家不仅能够在上半年欣赏到印花,还能在10-12月来我们植物园赏樱花。

我们现在来到了海棠园。海棠历来为文人所喜爱。苏州园林中海棠图案样式繁多,海棠花纹花窗、海棠花纹铺地,赋予了江南苏式园林古典清雅柔和的意境,党徽与苏州园林文化相结合的“海棠花红”特色党建品牌,更是开遍古城的大街小巷。植株高大、气势磅礴、花色艳丽的是八陵海棠、“蒂娜”海棠等海棠品种独木成林,大家肯定进来就被它们吸引。在线性的木栈道上,我们可以环绕整个海棠花影,观赏到各类不同品种的海棠。园内小径两侧片则列植花色艳丽、果量丰富的海棠花品,体现了花色绚丽、果色宜人的群落之美。三五成丛的是贴梗海棠,坡地林缘上的是“凯尔斯”海棠、“萨金特”垂枝海棠等,繁花布景鲜艳夺目。大家看海棠亭,这座亭子传统与古典相结合,海棠花窗简约中凸显苏式造园艺术,海棠诗语墙更陈列了古今有关海棠的诗词佳话,为整个海棠园注入了文化内核和传统韵味。

月季花被称为“花中皇后”,因花荣秀美,花色繁多,栽植方便深受人们的喜爱,常被用于化庭院、装点园林、布置花坛、配植花篱等。现在我们处于月季园,按照月季分类氛围了原种蔷薇区、古典玫瑰区和现代月季区三个大区。进入月季专类园,徜徉于浪漫长廊之中,大家是否宛如穿越时光的浪漫隧道,在魅力花园内观赏精品月季,感受到了植物的绚烂多姿。

“春观杜鹃花、秋赏槭红叶”。现在我们来到了槭树杜鹃园。槭属植物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鸡爪槭、三角枫等品种,以叶色著称。槭树园是以“探索一棵树的生命历程”的主题打造的,大家现在可以走一下生态环境木栈道,透过森林木盒,,观察树木的生长状况,提高对槭树的科普认知。槭树园旁边的是七彩坡地,种植了映山红、满山红、白花杜鹃、锦绣杜鹃、朱砂杜鹃、黄杜鹃、云锦杜鹃等杜鹃品种,这些品种花色各异,春季山花烂漫时,大家可以沉浸于缤纷多姿的杜鹃花盛宴中。

“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木瓜》这首先秦时期卫国通过赠答表述深厚情意的民歌,是《诗经》中传诵最广的名篇之一。透过这篇诗作,也可以我国木瓜种植的悠久历史。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木瓜也属于蔷薇科,在全世界共有5个种,其中4个原产于我国,分为皱皮木瓜、毛叶木瓜、光皮木瓜和藏木瓜。

江南人爱梅,上方山一带有栽植梅花的历史,园内原有梅花500余株,集中在梅香竹影、石佛寺、盆景园等景点。在此基础上,梅香竹影扩大种植范围,主要搜集真梅种系的直枝梅类、垂枝梅类和龙游梅类分区展示,形成梅的专类园。通过早花品种与晚花品种的合理搭配,延长了观赏期,使整个梅园的观赏期可长达2-3个月。

腊梅以其腊梅在百花凋零的隆冬绽蕾,斗寒傲霜的的精神品质,给人传达孤芳精神的启迪和美的享受,常见栽种于庭院或作古桩盆景和插花与造型艺术,是冬季赏花的理想名贵花木。植物园腊梅原分散于葆光亭、石佛寺等地,现在我们建造了腊梅专类园,搜集狗牙腊梅、金钟梅、磬口腊梅、素心拉美、大花素心腊梅等观赏价值高、适合本地区生长的腊梅科园艺品种分片种植,将腊梅的花文化与苏州传统园林的造景手法相结合,利用亭子、景石、景墙进行组景,入口形成精致的障景,欲扬先抑,隐喻腊梅冬季开花的特点。赏花亭与腊梅诗语墙形成对景,首尾呼应,犹如腊梅腊月开花,既于年末又于年初。

篱园采菊,是文人士大夫归于田园,享受恬淡生活的精神向往。景点以范成大《菊谱》为展示对象,塑造精品菊花展示园。以篱笆墙为基,构筑怡然田园风光。通过丰富多样的盆景展示和文化古典长廊,色彩缤纷的菊坡花海,大家可以发现菊花的特色美。在春、夏、秋季这里展示了各类菊花和菊科植物。秋季以中国菊为主,春夏搭配万寿菊等菊科植物,展示不同色系菊花的多样之美;结合花期开展菊艺展览,成为游客节假日观菊赏菊的黄金胜地。

现在我们来到了乡土植物园和水箱植物园。石湖地区水系资源丰富,我们植物园以地域条件为依托,打造苏州太湖流域乡土植物为主的地方性、科普性游憩植物园。沿着水系丰富的区域,运用乡土湿地适生植物,展现出了湿地植物的本土特色。如展示湿生植物净化与吸收功能的雨水花园 、展示乡土水生可食用植物为主的食用水生植物园、展示水乡湿地特色的湿地植物园、展示太湖流域珍贵濒危水生植物的濒危水生植物园。

为遵循海绵城市发展要求,水乡植物园内引进雨水花园植物,搭建沉水植物系统。植物在雨水花园中的作用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污染物的吸收与净化,雨水的滞留与渗透,审美及生态功能等。通过选取根系发达、净化能力强、耐水污染的植物,提高了雨水花园的景观性、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及功能性。

水生生长在水中的植物为水生植物,石湖区域水面广阔适合种植水生植物,有种植塘藕、莲蓬、芡实、慈姑、莼菜、乌菱、馄饨菱、荸荠、芦苇等水生植物的历史。食用水生植物园就是以栽植“水八仙”为特色,将莲藕、鸡头米等水乡泽国的水生农作物与不同的水生观赏植物结合,营造和谐的水乡场景。 透过活力汀步、水箱植物种植环、云影之廊,石林影墙等空间,人们在绿意盎然的滨水环境中,可以近距离感知亲切宜人的本土植物,在漫游休憩的同时,也对江南水乡文化和乡土田园文化进行宣传教育,苏州水八仙的历史和文化脉络有一定的科普认知。

透过活力汀步、水箱植物种植环、云影之廊,石林影墙等空间,大家在绿意盎然的滨水环境中,可以近距离感知亲切宜人的本土植物,感知江南水乡文化和乡土田园文化。

(苏州水乡“水八仙”,历史悠久,远近闻名。“水八鲜”指水生作物中茭白、莲藕、南芡、茨菇、荸荠、水芹、红菱、莼菜八个品种。)

现在我们到了濒危水生植物园,这里的中华水韭、萍蓬草、水蕨、长喙毛茛泽泻等植物,都是太湖地区的濒危水生植物。

植物讲堂是苏州市植物园打造的重要的植物公共科普空间,也是供游客可学、可休、可乐的游览场所。讲堂建筑面积340㎡,占地面积930㎡,注重石湖田园气质与原有场地的环境共生,讲堂建筑与外部的自然景观有机交融。立足于功能使用的最大化,一方面以“科普 服务”为目的规划室内用房功能,设有植物大讲堂、团体活动室等科普类功能用房和植物工艺品店等多种经营服务类业态场所,大家可以在此参加科普活动,也能够购买到苏植特色的植物工艺品;另一方面,以“交流 休憩” 为目的设置了室外灰空间,在这里,可以为举办生态讲堂、手工活动、团体谈论等科普教育类活动和参与性强的团体活动提供智慧交流空间。

植物讲堂毗邻的就是绿色家园,讲堂广场是绿色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游客提供了弹性多元的交流空间。主园路流线模拟藤蔓卷曲的生长方式,并游客们像藤蔓植物一样向上攀爬,体验“生长之旅”。绿化林带和绿色休憩亭,让人们将视觉引向自然放松的状态,活泼自然的绿色廊道和创意长廊内,通过菜园爬藤植物亭和廊架植物墙,向游客展示了更加现代朝气的绿意生机空间和藤蔓花卉艺术。

现在我们来到了果实广场,从种子广场到果实广场,一场植物成长之旅顺利体验完成,大家是否感受到了生命的气息。果实广场位于植物园的中间路段,入口处通过精致的绿色组团,形成活力绿岛休闲空间。大家可以沿着环形步道进行休闲漫步,放松身心。沿着绿色坡道到顶部小广场,可通过观景平台纵览四周风景。特色乔木在春天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秋天硕果累累,形成功能丰富的独特空间。大家在这里可以稍作休息。

通过了植物的生长之旅,现在我们可以在DNA进化园,探索植物的进化历程。植物古老而漫长的进化道路,为我们提供了探索生命成长演变的科普素材。DNA进化园采用双螺旋的设计理念,进化之路和科普植物相互缠绕,通过科普景墙,利用全球最先进的“被子植物APG分类法”,展示植物进化及演变过程,大家现在了解到的,就是最前沿的植物知识。

接下来,我们要参观的是三个功能性景点。首先我们来到的是儿童植物园。植物科普从娃娃抓起,近年来植物园一直致力于对儿童青少年的植物科普。我们看到的儿童植物园,通过分析儿童对植物科普的兴趣和认知成长规律,特别设置了寓教于乐的学习科普空间,让儿童在玩耍中认识植物、学习知识,与植物一起快乐成长。透过种满植物的科普长廊、沙漠绿洲、七彩花田,孩子们可以走进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通过神秘有趣的森林隧道、探索之桥、儿童体验园、竹笋探险屋、生肖植物迷宫等游乐空间,探索植物生命的奥秘,通过传承记忆和附载文化的吴语长廊、成语植物园,在玩耍中获得丰富的植物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

在人文关怀花园,我们将经历一次人文关怀和实践盛宴之旅。有两条穿越步道可以选择,一条木栈道将感官花园相连接,在视、味、听、触、嗅多感官园中,通过不同的植物的体验序列,增强游览的活动性和参与性,让游客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同时,为了拓宽植物感知和欣赏的覆盖面,让特殊人群在自然之美中获得力量和游园快乐,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植物园建设了康复体验园 以拐杖和轮椅为尺度设计了植物区,通过抬高种植床,让老年人和儿童能够通过简单的园艺劳动,近距离的接触、了解植物,芳香和触感舒适的植物,也能够让人身心轻松,获得植物带来的心灵上的慰藉。一条登山步道蜿蜒曲折,顺应地形而上,两旁林木葱郁、山石点缀、野趣横生,登临山顶,在望湖亭中可以俯瞰石湖风貌。

今天的植物科普探索之旅到这里就结束了,可以说短短的时间知识点密集丰富。植物是四时园事,不同的时间,也有不同的参观体验,除此之外,植物园所在的上方山,也有很多人文历史遗迹等待大家来探索挖掘。希望大家以后能够经常来植物园,一起探索发现江南植物和江南文化的奥秘。

 

二、人文之路

各位游客,欢迎来到苏州市植物园位于国家级太湖风景名胜区内,东临石湖,西靠横山山系,是集休闲游赏,人文展示,科普教育,科研学习,护林育苗等功能于一体的地方性专业植物园。目前从成园先后来看,主要分为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园区和植物园二期区域。今天我们的人文之旅,主要就位于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园区内。

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园区以吴越遗迹和江南水乡田园风光见胜,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森林景观为一体,包括上方山、郊山、茶磨屿等山体,面积500公顷。园区自然条件优越,动植物资源丰富,园内丘陵和山地植被种群保护良好,据统计共有植物89科,310种,其中乔木树种达1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95%。园内开放区域成片种植梅花、山茶、杜鹃、月季、绣球等观赏植物,设有梅香竹影紫薇园,樱花园、紫荆园、海棠园、桂花园等专类园和梅圃盆景园。园区具有丰富的植物科普资源和较为完善的科普设施,是面向广大社会公众和青少年开展科普植物教育,同时也是市民休闲游览的重要场所。

园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众多,我们上方山地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文化时期,在此考古学家发现了纳玛象化石,也有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的文化层出土文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吴越纷争的主战场,宋代范成大隐居石湖,在此留下了田园名篇,也为苏州地方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明清时期,江南文人常来此集结成社,游览风景之余,书写了江南文化的重要一笔。今天我们沿着乾隆御道,将探索有吴越遗址、郊台、楞伽塔院、治平寺、石湖草堂、越公井、石佛寺、范成大祠等诸多景点,同时,我们也能够在盆景园和梅香竹影处,感受到植物园的人文气息。

【乾隆御道】

御道是为清代康熙、乾隆两代帝君南巡至苏州而筑,今天在苏州各风景区尚能看到零星残存的古御道。上方山的乾隆御道就是其中的一条。上方山和石湖,是乾隆南下江南每次必到之地,因此特意在治平寺内修建了行宫。御道起点就在治平寺前,自茶磨山南下,蜿蜒至郊台(即今金光大佛所在处),再沿山岭达上方山的上山路处,全程长约1000米。据传,此御道动用了役夫上万人,三天赶筑而成。

现存的御道主要用小砖或细石块砌成,宽约1.5米,所用的皇道砖由陆慕御窑烧制,砌成“人”字纹。(据传,位于今苏州相城区的陆慕御窑,从明代起开始专门为宫廷服务,这种为皇室烧制的细料方砖,又称为“陆慕金砖”,砖质地极为坚硬密实,敲击时会发出清脆的金石之声,北京故宫的铺地砖,就是这种材质,在苏州古典江南园林中,也经常能够见到。)大家可以看到,这种出生名门的小砖,经历四百余年,依旧牢固坚硬。小石块呈佛珠形,每隔10米砌有各种古朴的铺地图案,如麒麟、乌龟、双钱、回字、蝙蝠、宝瓶、鱼形等等,都有吉祥的含义。

(预设乾隆御道步行至金光大佛,后下山,按此路线,先讲郊台,再讲金光大佛,宝积泉观光车路过可讲)

 

【郊台】

位于金光大佛基座东侧倾斜巨石的““郊台”二字”摩崖石刻,是近代名人李根源于1922年题写的,李根源老先生是首批同盟会的成员,为中国革命贡献了很大力量,同时他也是朱德的老师,曾多次游览上方山,在郊台、石佛寺、茶磨屿等多地留下了印记。

吴王郊台,又名“拜郊台”,相传为吴王祀天之处,由吴王寿梦的父亲齐玄所为,包括后来的吴城、烽燧墩(石室土墩)等重要的军事设施均围绕郊台而建。从原始氏族起,古人就有祭祀天地的习俗,一般由祭师掌握祭祀权。至商周起,天子祭天成为法定礼仪。而作为周王朝诸侯的吴国也举行称王祭天,其实是天子衰微之际诸侯的“僭越”行为。公元前473年越灭吴,郊台便成历史陈迹。南宋之后,石湖声名日著,郊台成文人墨客登临怀旧、发思古之幽情的必经之地,也留下众多题咏。金光大佛修建之时,在郊台处出土春秋时期瓦当等文物,从考古上印证了吴国这一段风云历史。

 

【金光大佛】

郊台的原址上,是金光大佛,等会大家下山,可以从山脚仰望观赏一下。1995年,通过苏州市政府外事办公室的接洽,日本妙香园株式会社社长田中富治郎与上方山森林公园协商,由日方出资4000万日元(当时合约人民币290万元),在园内兴建一个以金光大佛为主题的“中日和平园”,于当年11月初兴工修建,次年竣工。

这是一个仿北京天坛圆丘筑的三层圆形平台,顶层正中塑造巨形弥勒佛坐像,袒胸露腹、面带微笑、脸向东方。大佛全身髹[xiū]以金粉,金光闪闪,号称“金光大佛”。二、三层墙上设置十个佛龛,上四下六,内供奉弥勒佛的各种造像。(二层造像名号为弥勒佛、黄金袋、元宝佛、金玉满堂;三层造像名号为童子佛、米尔佛、树桩佛、逍遥佛、如意佛、布袋和尚)

大家可以俯瞰一下,如果是从大佛下面上来一共要走7段198级,每段中间有小平台可供休息。整个景点傍山而筑,山脚铺设大片草坪,种植樱花、桂花、紫薇、梅花等四时花卉。

现在我们到了底部平台,平台西建一高台,高约4米,东西并列三拱门,南北两侧有倒八字台阶可登,正中东向有石牌坊一座,中额题“苏州中日和平园”。中日和平园自建成以来,经常有日本友人来此观光,瞻仰或植树纪念。

2004年10月,苏州市副市长周伟强与田中富治郎会长率领中日双方人员在上方山东北麓栽植大批樱花,名曰“中日樱花园”,并竖碑留念。

 

【紫藤长廊】

园内的紫藤长廊全长300多米,是苏州最长的紫藤长廊,这条长廊夏天的时候不仅可以供游客乘凉休息,做观赏之用,而且还起到了隔景的功效,有效的将长廊两侧的景观一分为二,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紫藤因而象征有文采,尤其受到了文人和士大夫的喜爱,具有浓浓的书卷气。紫藤的“紫”字有紫禁城的含义,而“藤”通“腾”,因此也有飞黄腾达的含义。紫藤花开之时,长廊藤蔓绵延垂顺,是不可多得的浪漫场景。

 

【梅香竹影】

梅香竹影位于金光大佛东南侧,取“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诗意。是植物园目前梅花片植最集中、面积最大的区域。坡上打造竹海和透影竹屋、科普长廊,起到江浙地区竹子品种科普介绍作用。梅林盛开时,绿萼飘香,姹紫嫣红,与林海相互映衬,即可远观,又可近赏。当前,植物园正以“植物美学社”研学品牌建设为契机,对 “梅香竹影”竹制建筑及周边庭院、草坪为辅的场地进行环境整体设计改造,通过设计贴合植物园主题以及建筑本身特色的空间氛围,充分运用植物园特有植物元素、科教资源,开发相关特色课程,让公众在游览自然风光的同时,通过互动体验活动,进一步了解植物园人文历史、科普植物知识、学习传统技艺、体验植物美学手作,增强植物科普的趣味性和参与度。配合研学课程开发周边文创及简易配套轻食,营造植物主题美学体验空间,期以成为网红场景和人流量聚集地。

 

【程泰祚纪念碑/葆光亭】

樱花林后小道中有两处景点,分别是程泰祚纪念碑和葆光亭,对应纪念的是中日沟通交流历史上的两位历史人物:程泰祚与徐葆光。

程泰祚纪念碑位于中日和平园南孔雀园旁。程泰祚(1634—1675)是宋代大儒程颐、程颢的后代,其祖程复在明初东渡到琉球,琉球遂有了程氏一脉。程泰祚精通儒学,在琉球国建立了第一所孔庙,曾任琉球察度王的国相,于清康熙年间任琉球国贡使都通事。琉球国贡使都通事,就是琉球国派往清朝的朝贡使团的翻译官。他两次出使大清国,到北京献国书、纳贡品,并谒见康熙皇帝,受敕书赏赐。在苏州返回琉球的过程中,因“三藩之乱”未能成行,后因病客死苏州胥门外天妃宫。苏城官绅捐银八十余两,葬其于胥门外(今市三十三中校园内)。其子程顺则,被成为琉球圣人,号名护亲方,是当地著名的儒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后裔遂以名护氏为姓。琉球王国后为日本冲绳县。1999年,日本冲绳县名护市代表团来苏访祖,在中日和平园树立“程泰祚纪念碑”,背后有生平及立碑记事。2004年8月,日本代表团又为该纪念碑加建四方石亭一座,内置石灯笼两具,底座分别镌有“源远流长”“一衣带水”的祝愿。

葆光亭是五柱圆亭,全石构,位于程泰祚墓碑亭南。徐葆光(1671-1740)是清代苏州府长洲人,徐葆光才华出众,品格高雅,有“葆光才品为馆阁冠”的美誉。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殿试中一甲三名(探花),后出任册封琉球王国副使,在琉球历阅八月余。根据其出使琉球经历,通过调查研究,著有《中山传信录》《海舶集》《二友斋文集》等集,为后世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直接珍贵史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山传信录》真实全面地保存了300年前琉球的社会风貌,如同百科全书至今为世人所珍重,后人研究古琉球王国、中琉关系、中国古代造船航海状况等的重要史料。《中山传信录》附图中准确标明琉球诸岛名称和位置,并特意注明:“姑米山乃琉球西南方界上镇山”,记录了清朝和琉球国共同认定的疆界,成为论证钓鱼岛归属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了颂扬徐葆光高尚品德和功绩,祝愿中日两国世代友好,日本冲绳县民满怀感恩之情建立了葆光亭。

两处景点分别代表了中日两国的交流过往,程泰祚纪念碑和葆光亭一南一北,一起守护着“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的友谊。

 

下面请随我坐上观光车,一起到我们的标志性建筑,楞伽塔。

【楞伽塔院】

楞伽塔

塔院叫楞伽塔,也称之为上方塔。因塔与塔院建于山巅,称之上方寺,山随寺名称之为上方山。该塔始建于隋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由当时吴郡太守李显所建,时有楞伽八景,毁于唐武宗会昌法难。后重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虽经历代修缮,塔身结构基本保持了宋代风貌,塔壁有“戊寅重建”“楞伽宝塔”等多处宋代铭文砖佐证。

塔为七级八面仿木构楼阁式砖塔结构,也就是塔身为砖结构,外观则与重楼木塔相似。塔身残高约23米,塔刹早毁,仅以葫芦结顶。塔室层与层之间以叠涩法向中心收敛,塔室方向逐层变换45度,四壁的壶门也随之错闪。这样一来,不但使这座塔外观参差错落,富于变化,更重要的是使塔壁重量的分布较为均衡,避免了因地基受压力不均而导致塔壁纵向裂缝。1000多年前的建筑师在塔的结构上采用了合理的平衡力学,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

这座塔与虎丘云岩寺塔被称为姐妹塔,建塔年代仅比虎丘塔晚19年,被誉为苏州第二宝塔,地位也仅次于虎丘塔。现存宋塔风格与同时代的罗汉院双塔、灵岩寺多宝佛塔、盘门瑞光塔相似,但建造年份最早。可以说,楞伽塔是上方山最显著的标志性建筑之一。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塔院

1984年4月,苏州市政府拨专款整修上方山楞伽寺塔。1986年,苏州市园林管理局拨款25万元,整修塔院,1987年初对外开放。塔院分前后两进,占地面积7688平方米 。大门朝东,第一进正殿硬山五间。东、西两侧间有板壁隔断。屏门前挂一幅中堂《福寿长春图》,楹联两副。殿前天井两侧各有偏殿三间。后殿也是硬山五间,中三间连,东、西两侧间隔断。后殿前过道,有石级可登临山巅之塔下。2002年,山顶建亭悬钟。亭四方,石柱木构攒尖顶。柱上有楹联一副。

塔院为地方性民间信仰场所,内祀奉太姆和三老爷、三太太。前殿中悬二匾,其一“泽被一方”。落款“大业七年李显。”其二“认真为神”,落款“大观四年徽宗御笔,墨浪子书。”楹联一副:“石湖晨唱,水分吴越,浪涛千古评五圣;楞伽夕照,塔溯唐宋,山翠万里看三州。”光绪廿五年秋松禅老夫撰书。旁有两章,一为名章“翁同龢印”,一为闲章“瓶斋居士”。匾、联均为近年新制。前后殿明间、梢间及偏殿均供奉神像,宗教活动以唱宣卷为主。

上方山也是我们苏州香火旺盛的宗教场所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香客前来进香求福,八月十八游石湖,看石湖串月活动是我们苏州百姓最为传统的民俗活动,所谓石湖串月,就是指八月十八那天晚上,月光透过行春桥的九个孔洞在湖面上形成九个穿着的倒影,九珠连环,所以称之为石湖串月。

废五显庙

南宋咸淳间,建五通庙于山上,名“五显灵顺庙”,俗称五圣祠,祀奉五通神。庙非佛教、道教,为神教。入山门,前为观音殿,后为宝塔,而五通庙居其中。五通神历史上传说又称五路神、五显神、五圣,也有说为顾野王五个儿子。五通庙原为祀人,却被妖邪巫觋创为荒诞之说,刻造马吊纸牌,编作淫词艳曲,流传天下,坏人心术。元、明两朝五通邪教流传甚广,遍布江浙,成为一大祸害。

清康熙二十四年,江苏巡抚汤斌,经一年查察,见上方山五通邪教猖盛,于是收取妖像,将木偶者投之火,土偶者沉之深渊,并将凡如此类,尽数查毁垣。汤斌恐五通祠死灰复燃,故上书《奏毁淫祠疏》请赐特旨严禁,勒石山巅。毁庙后,将五通庙改“关帝庙”。汤斌毁淫祠在苏州乃至江南一带影响深远,深得民心。以至汤斌卸任离苏时,一万多人挥泪号泣到码头送行,三天不散,后来百姓还在胥门畔接官厅为汤斌建了一座“民不能忘”牌坊,以示纪念。苏州一度兴起大破迷信之风。

楞伽寺废祀五通神后的格局如下:由半山亭半里至翠薇亭入山门,门内因山势为殿二重,前为观音殿,后为关圣殿(伽蓝殿),两侧各有偏殿。

 

【宝积泉】

宝积寺与治平寺,楞伽寺称为上方山上中下三寺。《石湖志略》中记载:“宝积寺,为石湖梵刹之冠。”据传宝积寺最早建于五代,明初宝积寺已废,清代各志书中均找不到痕迹。现今看到的宝积泉是上世纪90年代景区在五代宝积寺遗址上重建的,在郊台山下建歇山式大厅三间,东向面对石湖。厅前有花岗石平台,南北两端分别有石级可下至次级平台。又建长方形水池一泓,池壁塑有龙首吐水,名之曰“宝积泉”,为千年古寺留一存迹。如今每年的3月至5月,植物园都会举办上方山“百花节”活动,届时,百花馆里会展出各种珍稀名贵花卉供游客朋友前来观赏。

 

【治平寺】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治平寺。治平寺位于茶磨屿南部,是南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由高僧法镜创建,当时以《楞伽经》命名为“楞伽寺”。隋开皇年间,杨素建城新郭,移吴县县治于此。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以年号为名,改名为“治平寺”。曾与上方寺、宝积寺合称为楞伽寺上、中、下三院。清乾隆年间,高宗弘历南巡,曾六次至石湖游赏,在此建行宫,供其驻足小憩,在第三次南巡中,题治平寺匾“水观澄因”,赐楹联二副。乾隆《南巡盛典》名胜篇所附图版中,存有石湖、上方山、治平寺图。在咸丰、同治年间,苏州饱经战火,治平寺也遭受重创,从此一蹶不振。

今治平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根据历史记载在原址上整修的,并在吴越路西侧开辟了治平寺山门及上山通道,山门正对复建的石湖草堂。2005年,苏州市园林局投资修复大雄宝殿和西侧长廊,建筑依次朝南而立,所有建筑均为歇山顶仿古建筑,黄墙黛瓦,飞檐翘角。

入寺先是“四大天王殿”,也称“金刚殿”。殿内明间佛龛前坐弥勒,后立韦陀,两旁塑四天王像,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我们看他们的面部,充分表现出了“金刚怒目”的威严。

石板天井中,这棵银杏已有300多年树龄了,高约23米,围长3.2米,需3人才能环抱,在苏州的其它园林中也盛为少见了,所以我们都称它为寿星树。每到秋季11月-12月时,都是银杏最美的时节,届时漫天黄金叶,遍地是金光,来赏银杏的人数不胜数,这里也成为了附近有名的打卡地之一。

大雄宝为五间歇山顶建筑,上悬“水观澄因”为乾隆御提的复制品。须弥座上彩塑的是三方佛,即东为药师琉璃光佛,中间释迦牟尼佛,迦叶、阿难侍立,西为阿弥陀佛。三尊佛也称为三方佛,分别对应着过去、现在、未来。东西两壁供奉的是十六尊者立像。

西侧长廊北端有高宗《游治平寺》御诗碑,沿墙书条石镌刻记、疏、诗、图,可从中看到治平寺的往日荣光。

 

【越公井】

在治平寺天王殿西南侧,我们可以看到有大小两口井。这就是有名的越公井。越公井,始自春秋吴国,据传吴王所开,史称“吴王大井”。隋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越国公杨素筑“新郭”城竣工之后,重新加以浚治,以供军民饮用,故称“越公井”。《吴县志》中曰:“越公井在治平寺前”。但是越公井的具体位置并没有说清楚,民国16年,李根源将池甃(zhòu)为井状,设八角石栏,题“隋开皇十年越国公杨素凿”,张一麐先生在井圈上补书“越公井”三字。2007年,景区园管科在修复治平寺的时候发现了这脉泉眼,经经专家考察为越公井所在,随即恢复古井,井台四方,由青砖铺成,每边2.2米,低于地表,中有青石制八角台体井栏一个。两脉泉眼位置较近,或同为越公井所在地,以供新郭城军民所需。

可以确认的是,越公井的存在,证明了苏州建城史上唯一的郡治外迁,时间约33年,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印证了苏州古城建城的科学性。

 

【石湖草堂】

从越公井往前走,就是石湖草堂。位于治平寺内,是明代苏州文人聚会的画苑沙龙,一直以来“人才辈出”就是石湖草堂最重要的标签。

明代王宠师从蔡羽,曾郊居石湖,吴中才子唐寅、文徵明与他经常往还,结成文社,吸引了大批吴地文士。嘉靖元年,治平寺住持智晓计划在寺中兴建一座厅堂,由文徵明题匾称“石湖草堂”,蔡羽作《石湖草堂记》。据载“前萦修竹、后带清泉、水石烟云、并擅湖山之胜。”此后像唐寅、蔡羽、汤珍和文徵明父子、王宠弟兄等文人画家都由衷的钟情于石湖,常到此雅集,各方文人雅士慕名而来,诗文酬唱,曲水流觞盛极一时,也为石湖留下了很多墨宝,今天可以在治平寺西侧长廊上看到。嘉靖三十六年,当地人为纪念这些文人,在寺中建五贤祠。传寺内曾珍藏苏轼手帖两幅,僧画名家巨然《萧寺图》,惜已不存。乾隆南巡时,赐石湖草堂联额,后均毁于太平天国战争。

如今的石湖草堂为1996年重建。明间匾题“石湖草堂”,款徵明。抱柱上有王宠所书楹联“取静于山,寄情于水;(上)虚怀若谷,清气若兰。拥壁画《文社聚会》,摆设湘妃榻、书桌、书橱、琴桌。可以看出吴中才子们寄情于山水之中,追寻自身高雅脱俗的精神气节及宽广胸怀。

草堂外走廊东北壁,上书“范文穆石湖草堂旧址”,吴荫培款,实则是对石湖草堂的误解,范成大与石湖草堂并无关联。

 

【梅圃(盆景园)】

江南人爱梅,多植梅树。如果说中国历史上哪一种花木最为人所钟情,恐怕要数梅花了,我们经常能在诗词歌赋和古画中见识到梅花的独特魅力。石湖梅圃位于治平寺西侧,是一座台地式风格的园林,2015年竣工,占地面积约12亩。园内主要栽种各类梅树,展出红、白、绿梅等造型各异的梅桩盆景,是一座以梅为主题的盆景专类园。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花中清客”的独特神韵。

入口处这幅楹联“香秾玉雪三生梦,诗醉田园一代风”,道出了梅圃与石湖居士“范成大”的特殊渊源。范成大晚年隐居石湖,沉浸于田园风光之中,尤其钟爱梅花,为此他特意在自家“范村”中辟出一块玉雪坡,用于种植不同品种的梅树,并将多年种植的实践经验总结写成了《范村梅谱》,至今流传于世。

梅圃的中心建筑便是梅溪精舍,也是整个盆景园的主要室内展示区。建筑前的铺地采用了梅花图案,梅花五瓣,象征五福。进门的主厅堂前设有屏门六扇,屏门上描绘的正是范成大在自家园圃内遍植梅花、吟诗作画的惬意生活。屏门背面刻有梅圃记,两侧墙面则悬挂有银杏木屛(ping,二声)条,刻画的都是宋人咏梅的诗画。整个梅溪精舍搭配的是宋代陈设,每到冬季,整个厅堂内便会布置有各类梅桩盆景,仿佛能够感受到古人欣赏腊月寒梅,咏梅赞梅的动人景象。

围绕梅溪精舍的东西两侧是园内的自然展示区,东部区域放置有松、柏、榆树、三角枫等不同树种的苏派盆景,西部区域则地势较高,视野相对开阔,用来展示梅桩盆景。向上的台阶两侧种植有不同种类的梅树,按花形花色可以分为宫粉梅、红梅、绿萼梅、朱砂梅等等,营造出了“绿萼飘香”“姹紫嫣红”的景色。

 

【望湖楼】

现在我们拾阶而上,就可以到达望湖楼。望湖楼兴建于2005年4月,位于茶磨屿顶部,顾名思义站在望湖楼之上能将石湖景色尽收眼底。楼前的观景平台能容纳游客眺望休憩,四周密林环抱、鸟语花香。望湖楼作为景区独有的茶室,也因其观景位置优越和环境舒适安静而受到众多游客的喜爱。

茶室外书有匾额湖山佳处,款为沈周。走廊外抱柱上书有唐寅联“独上高楼,是山色湖光胜处;谁家画舫,正清歌美酒酣时。”可以说,是在此处凭眺最直观诗意的表达了。在这里可以仰望上方山,俯瞰石湖水,清风徐来,波澜不惊,空了也可以进楼里喝喝茶,聊聊天,确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去处。大家可以在此稍作休息后,去石佛寺和范成大祠。

 

【茶磨屿】

左侧的崖壁名为茶磨屿,俗称磨盘山,传为孙武习兵练箭之场所,故又名“射台”,是吴城遗址所在地之一。《石湖草堂》记称“吴山、楞伽、茶磨并缘于湖,茶磨屿为优尤美。”历来引得文人骚客吟诗作对,不少诗句文章中均由提及。今治平寺、石佛寺、望湖楼,均位于茶磨屿,望湖楼是观赏石湖风景的最佳地点。崖壁上有两个刚劲有力“石湖”两字为当年宋孝宗御笔赐书于范成大的,原有御碑置于范成大祠内,后废毁,后人将御碑上“石湖”两字原样刻于茶磨屿之上。字高约2.7米,宽1.8米。

 

【石佛寺】

位于茶磨屿北端东麓,面湖背山,北与范公祠为邻,至今已有近八百年历史。石佛寺寺门正对行春桥,南壁嵌大理石刻明嘉靖三年祝允明书“古石佛寺”。进门人字纹砖砌御道直通崖石涧畔,两侧是梅林。

史料记载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僧人尧山主开山。背靠山崖在岩间凿出观音像,高一丈六尺。山崖因之名为“观音岩”。又因寺庙临水,可静听潮水(湖水)之音,潮自岸边起,音从湖上来,自然是一种天籁之音,因此也被称为潮音寺。东向下临山间,清池一泓,终年不涸。风光绝胜,引得墨客骚人慕名而至,流连题咏。

清代的时候,石佛寺香火旺盛,乾隆年间,高宗弘历巡游江南,曾六次临幸石湖。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高宗第二次南巡至石湖,游览了慕名而久的石佛寺,他欣然命笔,为石佛寺题写了匾额:“普门香梵”。

嘉靖三年(1524)祝允明在此题楷书“古石佛寺”,由此“石佛寺”人口流传,苏州知府胡缵宗在观音岩壁题“崖石涧”,水池也因此得名。

观音像前的石桥是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十月所建,宽度不过才20厘米,凌空横越在山涧,给人的感觉古朴苍劲。石梁东侧面雕有“梵音胜迹”四个楷书,这块“空中匾额”,横越涧水,连接着古刹的昨天和今日。一旁石台下凿出一方平面,上刻隶书“小天台”,最早由明代都穆题刻,后由当代书画家吴进贤补书。

沿石阶拾级而上,这座观音殿坐西朝东,是一座硬山式两层小屋,玲珑雅致。殿内的地面上铺砌“金砖”。洞内石壁一龛,状如莲花瓣,龛缘用弧形条石贴砌,进深约1.6米。青石雕制的观音立于莲花座上,宝相庄严。花岗岩立柱上楹联是乾隆御题原物,“普门香梵”御匾是复制品。在靠北一侧立柱旁,北侧石柱旁崖石上刻有一头麒麟,轻易不能发现,为洞中一奇。传闻这是观音菩萨的坐骑,也有人说,是“麒麟送子”和“观音送子”的合璧。

再沿石级登上小天台,观音殿上方有观音阁。阁内设青石须弥座,上置白石莲座,白石观音像立于座上。上悬匾额“法灯照世”。南北两侧壁嵌观音石刻像。(北壁六像自西至东为观世自在、大悲心里杨枝雨、童子前参、天人丈夫、南海紫云、法雨普施。南壁六像自东至西为善财参拜、一音演法、紫竹慈荫、妙音宝相、慈航普渡、悄无声处听潮音。)

 

【茶磨山房】

从观音殿侧石径登临而上,就到了紧邻的茶磨山房。它建在小天台顶端,为硬山式建筑,正殿的东侧是三间轩屋,这里曾是乾隆皇帝休息的地方。清高宗弘历第二次南巡到石湖时候,当地官员为乾隆准备了一项“渔民石湖捕鱼”的民俗活动,乾隆观后有感,就写下了这首《观石湖打渔歌》,现制成碑刻置于这里,故称御杯舫。这首诗很确切地描绘了当时渔民捕鱼时的辛苦、喜悦心情和作者的心里感受。每到春回大地时,在此凭窗俯瞰,只见鲜花满地,傲梅盛开,犹如“世外桃源”;依窗远眺,石湖美景尽收眼底,远远望去桃红柳绿,亭阁重翠,真可谓“神仙居”也。乾隆帝来到茶磨山房曾赋诗赞美这一带景色道:“吴中山水致人怜,最爱石湖茶磨前,万顷烟波连震泽,一堤花柳绘春天”。

(崖石涧、小天台、观音殿、茶磨山房和御碑舫,是石佛寺的五大胜景。)

 

【范成大祠】

从石佛寺一直往北走就到了范成大祠,范成大祠是为纪念南宋名臣范成大而建。范成大,是南宋重要的政治家,官至参知政事、资政殿大学士(相当于副宰相),与北宋的范仲淹被人并称为“吴门二相”。

他擅长绝句,更以文学家、书法家著称,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并称“南宋四大家”。宋淳熙九年(1182),57岁的范成大隐居石湖,修筑石湖别墅,晚年自号“石湖居士”。宋孝宗御题“石湖”二字以赐,凿刻于上方山下。在此期间,范成大写下著名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堪称是田园诗中的经典。范成大对苏州的贡献也很大,著有《石湖集》136卷、《吴船录》《吴郡志》等珍贵文集。特别是《吴郡志》,对中国地方志事业的贡献也是巨大的,它不仅是承上启下,而且具有里程碑意义,明清以来凡论及前人方志,都会众口一词地提到《吴郡志》。因为它已经是方志的楷模,佳志的代言,其地位无可撼动。

南宋绍熙四年(1193),一代田园诗人范成大去世,诏谥“文穆”,安葬于天平山。明正德年间苏州人卢雍(御史)、卢襄(陕西右参政)兄弟为纪念范成大,建范文穆公祠,并将行春桥附近孝宗御书“石湖”石碑迁至前厅。祠堂中立范成大像,并摹刻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手迹,嵌于祠堂壁。

今日范公祠行春桥西北吴越路边,一座石库门,上有砖额“石湖书院”,由近代著名书法家启功书。正厅三间,悬匾顾廷龙书“范文穆公祠”,中有立屏一块,正面介绍范文穆公祠,背面书范成大生平。最后一进享堂,正中梁上悬“寿栎堂”,正中间有一长方形平台,范成大塑像端踞于上,身穿宋代服饰,手执书卷,栩栩如生。享堂三面墙上嵌有八方石刻。七方是明代的,上有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正厅与享堂之间是后院,四周有回廊,廊壁嵌有书条石四十方。

范公祠内的范成大像、宋孝宗“石湖”御碑和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诗碑,堪称是我们范公祠的“镇祠三宝”。

 

现在我们从石佛寺的出口出园,去石湖景区滨湖的几个人文景点。我们所处的两张桥,就是行春桥和越城桥,桥下就是石湖。越来溪因越国军队自此而来攻打吴国而得名。越来溪分南北两段,南自姚湾港至石湖称前越来溪,北自越城桥至晋源桥汇入胥江称后越来溪。太湖水自南向北入胥江东流,汇入大运河。

相传,被吴王夫差放虎归山的越王勾践,一心复仇,他选中了上方山这块战略要地,偷偷开凿越来溪。当水道挖到上方山下水湾时,发现这里湖底竟然都是石头。所以,得名“石湖”。石湖的西岸是吴城遗址,东岸是月城遗址。

石湖四周由溪、江、塘、泾、浜、溇、湾、渚组成完整水系。石湖东、南、北三面多良田沃壤,西面以横山为屏障。青山绿水组合完美,构成别具一格的自然山水景观。夏秋湖风大作时,波涛澎湃。冬春风定波平时,水平如镜,一碧千顷,古称“天镜”。石湖水面开阔深远,水景富于变化,环湖村舍疏落,稻香桑茂。

 

【行春桥】

行春桥为横跨石湖北渚的九孔石桥,长54米,宽5.2米,蜿蜒而平缓,俗称小长桥、九环洞桥。古桥始建于何时,已无记载。继南宋大修之后,古桥又有几次重修,桥栏上方南北两侧各有石雕狮子12只,桥两头各蹲大石狮2只。2005年,行春古桥再次大修,加设了机动车禁行标志,使得古桥不再收到外力袭扰和破坏。古桥“行春”名来自中国民俗“行春”,即春日郊游。

行春桥上除行春,看石湖串月,一直是苏州人的习俗。相传,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晚上,由于特殊的时间和角度,月亮清澈德光辉会透过九个桥洞,直射在水面上。石湖水面上可见到一串月亮影子,人称“石湖串月”。”其实,古往今来并无人真正看到石湖串月的奇景,苏州人来石湖看月亮是虚,换种方式徜徉山水凑凑热闹是真。

时至今日,石湖行春桥八月十八观串月之民风延续不断,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苏州市民依然车水马龙、成群结队拥至行春桥畔,欣赏石湖串月之美景。

 

【越城桥】

越城桥在行春桥之东50米,因桥通越城并与之毗近而得名。又因桥跨越来溪,又名越来溪桥。桥呈半圆弓型,当地民间初称“吞月桥”,后讹传,俗称其为“月亮桥”。

越城桥一带是春秋晚期吴越相争的“主战场”。史书记载,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越攻吴,开凿越来溪,筑城屯兵(后称越城),对吴采取围而不攻的战术。吴越隔水对峙五年后(前473),越灭吴。

越城桥因桥通越城遗址而得名。越城桥为单孔石拱桥,始建年代已经无法考证。现存的桥体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吴城遗址】

吴城遗址位于石湖西岸,在茶磨屿上,居高临下与石湖东的越城遗址隔水相望。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有记。史载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越攻吴,开凿越来溪,筑越城屯兵。而吴军则在吴城驻守,隔水对峙五年,至周元王三年(前473)越灭吴。

1981年,苏州博物馆考古部对遗址进行调查和试掘,发现城址呈首北尾南的卧鱼状,土城的东、南两面城垣已被开山采石破坏,西、北两面尚有残存的依山而筑夯土城垣,残高4米多,绵延300余米。残存面积约2万多平方米,1983年,吴城遗址进行发掘,出土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陶片、青瓷及小件石器;夯土层土质坚硬,结构紧密,在建筑上具有一定代表性。城内东北部山顶为开阔台地。整个吴城由磨盘山和郊台山组成。据出土遗物和建筑特点,吴城是春秋吴国的军事城堡。

 

【越城遗址】

位于石湖东北岸,越城桥东。民国25年(1936)发掘,是苏州发现最早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近18万平方米,高出周边田地1米多。越城遗址是研究苏州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和吴越文化的重要遗址,1956年10月18日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面积18万平方米。

越城遗址是春秋时,越王勾践围困吴国所筑屯兵土城遗迹。土城底下的大量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崧泽文化向典型的良渚文化过渡的见证。遗址下层的马家浜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中层的良渚文化距今5500年左右,稍上层出土的是西周到春秋时代的以几何印纹陶为特点的遗物。

 

石湖5.jpg

【渔庄】

紧贴越城桥西就是渔庄。石湖渔庄原名觉庵,又名余庄、石湖别墅,临湖而筑,与湖中岛“天镜阁”隔水相望。1991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渔庄所在地传为南宋范成大石湖别墅农圃堂(一说天镜阁)故址。

渔庄是砖木混合结构庭院建筑,占地约1500平方米。现有厅堂两进,前厅名"福寿堂"。前后厅之间两侧以廊贯通,廊腰各构方形半亭,左右相对,中间为一四合院式庭院。庄前滨湖另筑方亭,名"渔亭",内有石湖别墅故址上修建的农圃堂,玉雪坡,锦绣坡等,主厅福寿堂内有慈禧“懿旨嘉奖”的匾额。成为石湖风景区景点之一。

渔庄是寓居苏州的前清举人余觉所建,余觉也是近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妻子就是著名的苏绣大师沈寿。沈寿原名沈云芝。1904年,慈禧太后70大寿,沈寿绣成一堂八幅《八仙上寿图》和三幅《无量寿佛图》上献。慈禧太后赐余觉夫妇““福”“寿”二字。余觉改名为余福,她改名沈寿。后来,沈寿被张骞带到南通,主持女子手工传习所,一去不返,最终死于南通、葬于南通。对于沈寿的出走不归,余觉的内心备受煎熬,1934年,余觉在此购地筑屋,鳏居石湖反省。至今,我们仍然可以从渔庄后院西侧“有情”“无语”的砖雕上想见余觉心里的失落和无奈。

渔庄前庭北为后院,四周有廻廊。前庭后门有额曰“爱吾庐”,东西廊中部各建半亭一座,东亭额“无尘”,西亭额“成趣”。西亭北侧廊壁嵌书条石三方,上刻余觉书《天冠山诗》五绝十一首,字皆行草,是今日余觉仅存之书法碑刻,弥足珍贵。院中有石榴一棵,桂花两株,均为百年古木。

院落西墙有圆洞门,无额,出门即新渔庄,占地面积 18374平方米。其中部主建筑为一座四面厅,系明代建筑,原属西百花巷潘氏“养闲草堂”,50年代后期,曾移建至苏州刺绣研究所。1993年再移建至此。现悬匾额“农圃堂”,系集范成大字制成。

如今,渔庄为苏州市植物园开放区域。农圃堂前有石板平台,平台前为湖湾水池,外堤有小拱桥一架,桥下与石湖之水相通,桥东有六角攒尖亭一座,以平板红栏曲桥与北岸相通。堂东西两侧遍植果梅、花梅,为新春赏梅之胜景。堂北有土冈,缀以湖石,种草木本花卉。新渔庄以草坪、花木为主要景观,疏朗开阔,西、南两面皆临湖,西侧湖畔建水榭三间,市民游在此可远眺上方山景、楞伽塔影。

【打印此页】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