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祠堂群成因探析
惠山古镇地处无锡城区西门外五里,创建于南北朝时期,为江南著名千年古镇,此地钟灵毓秀,名胜众多,著名的古迹有天下第二泉、惠山寺、寄畅园等,堪称无锡露天历史博物馆。尤以集聚祠堂百余而为显,其脉络可上溯到战国时期,始于唐,兴于明,盛于清,延续至民国,屡有废兴,至今仍保存相对完整的惠山祠堂群,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从史源学和文献研究出发,选取大量案例剖析,试从风水、民俗、空间、时世、社会、政治、经济诸视角系统解读祠堂如何分布,如何演化,如何集聚形成群落并成为一个专门名词。
“大哉王言,山为第一泉第二;巍然庙貌,宗以教孝祠教忠。”最早认知并总结惠山风景人文特色和属性的人当属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二任无锡知县的廖伦,他是四川巴州人,尤爱江南风物。作为一个江南古城的执政者和儒家文化的卫道者,他对惠山祠堂文化的这种认识是相当有见地的。
惠山镇上有众多的祠堂,聚合而成祠堂群,千年以来,邑人习以为常,这是古代累积流传下来的建筑,并不感觉到有啥特别。镇上的居民,大多以看管祠堂为营生,生活于祠堂间,也不惧怕这些阴性空间,没有人去诧异并认识,这里有一个国内举世无双的祠堂群。
惠山祠堂群概念的提出大概是在上世纪末,无锡园林专家发现这里的祠堂鳞次栉比,在观泉街、惠山横街、惠山直街、上下河塘、惠山浜、听松坊这些沿山、沿河形成的街巷上,像上下河塘这个地方,祠堂密集得几乎是一家挨着一家,种类众多,包括宗祠、神祠、专祠,以专祠为多。这些祠堂的祀主并不是惠山当地人甚至不是无锡人,主持这些祠堂营建的也不是惠山镇上的人,看管祠堂的也大多不是惠山本地的居民,这种现象非常的独特,是别的地方所没有的。
惠山镇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精神家园式的存在,这里除了上述祠堂外,历代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众多,有春申涧、惠山寺、愚公谷、龙光塔、碧山吟社、二泉书院、寄畅园、忍草庵、九龙十三泉等,累计的景点多达二百多个。祠堂是错杂甚至依附于这些名胜而存在的,而惠山镇就是因为有了这些名胜而发展热闹起来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往上,可以追溯到距今四五千年之前的史前文明时代,那时,无锡先民在锡山东南麓生活,已经有稻作和部落的存在。
有人类学家说,追宗溯祖是一种血缘的向往,生命的回溯和本能的追求,而祠堂就是这种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礼的表达。祠堂及其宗祠谱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在惠山古镇约0.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现在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古代祠堂及遗址共一百多处,时间跨度自唐代(公元8世纪)——民国(1949)约1200余年,形成了沿河、临街、近泉、靠山密集的祠堂分布群落,相对完整和系统地保存着江南祠堂文化演变的千年历史年轮,为国内外正在不断消失中的这一传统文化提供独一例证。人们惊异于这样一个规模宏大的祠堂群,一直在问,这是怎样形成的呢?之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都是信口开河,臆测较多。本文试从历史传承和民间传说,从史源学和文献角度出发,选取一些祠堂案例逐个分析,提出惠山祠堂群成因之风水说等若干说法,抛砖引玉,以期方家指正。
因为惠山镇属于山林地,这个地方具有农樵作业的特征,所以老百姓要来山中祭祀各种神灵。一些特殊的专祠在惠山出现,如行会祠,纪念某些行业的开山鼻祖,如刘猛将庙、鲁班殿、花神庙、土地庙、关公庙、财神庙。这些庙可以归入神庙,也可以归入专祠。而注意到,这些庙名为庙,有公共祭祀的意味,其祭祀对象被神化,其祭祀空间照例应该大于祠堂。
明代邵宝《慧山记》记“祠庙之在山者八,当其时甚廖廖也,今则居民少而祠庙多矣。庙祀各有期,祠祭必以春秋二仲之上戊。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例给帑而遣有司祭之崇德也,报功也。吾邑仁风导自泰伯,人望代兴,记曰慧山,则湛长史以前无论,此后之宜祠而未祠者亦多矣,而有力者以慧山为祠市,有选择一祖而祠之者,其壮丽崇闳,过于先贤祠且倍蓰,而雍正间防护案之七祠五墓中,则至德祠墓反未开报。邦人如此疏漏,上负国恩多矣。”又说“古者,宗庙曰庙,自七庙至一庙,皆以庙称。《尔雅》云:室有东西厢,曰庙。此其制也。降及后世,则外神称庙,宗祀称祠。其为功德之昭垂,则同。其不在祀典者,有添祀,有附祀。巧矣哉,滥已。然而,有其举之,莫敢废也。亦有应在祀典而阙祠,及昔祠而今废者,是所望于议礼诸君子,为表章之。记山中各祠,而以类分。”
惠山古镇现有祠堂共108家
按照民国十九年(1930)3月18日的《新无锡》新闻报道,惠山当时有祠堂118家。报道称“今日成立惠山筹备分处,调查(惠山)祠庙完峻,祠庙共118家,合用平房,楼房计935间(拟为物展展出场所)。后人根据这个报道绘制了一张图(附图一)以配合这个说法。
在《中国泥塑・惠山泥人》这本书所附的《1949年惠山泥人耍货店祠堂分布图》(附图二)上注明“本图实地勘察,走访当地耆老与参考文史资料,绘制复原50多年前惠山地区的主要街道,呈现泥人耍货店及祠堂。耍货店专门生产并贩售泥人,看守祠堂者多是泥人制作者,经常在祠一隅卖泥人,两类总共120家”。此图大概形成于2010年,由世居惠山镇的中国泥人大师俞湘涟等走访调查所绘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经过笔者一一盘点,图上一共有祠堂93家,并没有达到120家。
根据民国所遗徐振新所著《惠山新志》等资料,结合明清方志,发现这张图上遗漏的祠堂至少有21家,毁佚的祠堂有5家。经历战乱,到了1949年,惠山镇实际存在祠堂为109家。而1950—2001年因为政体变更、建设等原因损毁并已灭失的祠堂至少达60家以上,实际存在的祠堂仅49家。2001年至2017年,通过重修、重建恢复的有50家,现有祠堂应该是99家。惠山古镇全部建造修复好的祠堂为108家。
这108家祠堂,具体分布在秦园街4家、惠山浜11家、上河塘10家、下河塘14家、下河塘——烧香浜7家、惠山直街(秀嶂街)北16家、惠山直街(秀嶂街)南20家、惠山寺——观泉街18家、听松坊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