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古镇景区游览线路

1.jpg

惠山古镇景区游览线路简介

A线(文物古迹区)

锡惠胜境——寄畅园——惠山寺——御碑亭——古银杏——听松石床——天下第二泉——华孝子祠

惠山古镇景区由原锡惠公园(锡惠名胜区)和惠山历史文化街区合并而成,从区域功能上划分为文物古迹区、锡惠名胜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山林保护区四个游览区。景区面积为3.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域为109公顷。

2.jpg

锡惠公园(锡惠名胜区)是国家重点公园,又称锡惠景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惠山历史文化街区是无锡市级历史文化街区,惠山老街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惠山祠堂群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惠山古镇景区文物古迹众多、山水林泉俱佳。有风景名胜景点200多处,有古街、古园、古寺、古泉、古书院、古诗社、古祠堂等多种传统文化资源,时跨数千年历史。所谓唐宋元明清,自古说到今。其中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3个44处,素有无锡露天历史博物馆和无锡人民精神家园之称。

192036503406.jpg

寄畅园又名“秦园”,位于惠山横街,毗邻锡山和惠山寺,面积15亩。明正德年间(1506-1520),秦金以惠山寺僧舍改作别业,名“凤谷行窝”。寄畅园距今近500年的历史,和所有苏州园林一起被称为“明清园林”,是一个依山而建的山麓别墅园林。

192037492819.jpg

寄畅园深受清代康熙,乾隆两代帝王的喜爱,他们都是六下江南分别七次到过这里十四次游览此园。寄畅园三个字还是乾隆皇帝的亲笔御书,乾隆皇帝衷爱此园的清雅古朴,还命画师将其画下,带到京城在颐和园的东北角仿造寄畅园建了一座“惠山园”,其子嘉庆帝将其改名为“谐趣园”。 总的来说,寄畅园有五个特色:精美的理水,巧妙的借景,高超的叠石,洗练的建筑,精湛的碑廊法帖。

192058023089.jpg

192058103660.jpg

惠山寺最早起源于南朝刘宋永初年司徒右长使湛挺创立的历山草堂,到了南宋景平年间,僧人把草堂改建为僧舍,称为“华山精舍”,梁大同年间改为惠山寺。南朝时佛教非常盛行,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云:千里莺蹄绿映红,水村山廓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惠山寺的起源到发展,可见南朝佛教的盛行,所以说,南朝的四百八十寺其中也包括了惠山寺。现在我们看到的惠山寺于2004年重建。来到惠山寺的天王殿,里面是四大天王,未来佛---弥勒,还有寺庙的卫队长---韦陀。经过天王殿,我们面前这座古朴的石桥就是无锡最古老的宋代石桥---金莲桥了。金莲桥以池中的金莲花而得名。此桥距今有800多年历史。桥两边的石板是宋代的遗物,雕着缠枝牡丹和童男童女的图案,它有荣华富贵、代代相传的意思。金莲桥下的是“金莲池”。盛开着黄色的金莲花。据说,此花属于睡莲科,它的根可以作药材,花可以泡茶。惠山的“金莲花茶”至今名誉中外。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在这里留下了“千叶莲花旧有香,半山金刹照芳塘”的诗句。目前,这座无锡历史上最古老的石桥,于198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御碑亭1.png

金莲桥后的就是御碑亭了。这座御碑亭的建筑等级是仅次于故宫太和殿的第二个等级的建筑形式,称之为重檐歇山顶。乾隆,七次重游惠山寺,留下了几十首诗词和大量的御书碑刻。眼前,这座“御碑亭”就是历史的见证。里面供奉着无锡迄今为止最大的御碑。碑身四面分别刻着乾隆多次南巡时在惠山寺留下的诗句。“寄畅园中眺翠螺,入云抚树湿多罗,了知到处佛无住,信是名山僧占多”。“阇(she)黎公案休拈旧,十六春秋一刹那(sha nuo)”。它赞美了寄畅园的迷人景色和江南第一山的秀丽风光。

洪武古银杏.jpg

眼前这棵是明洪武古银杏,这棵保护编号为“无锡古树名木002”的雄性银杏树相传为惠山寺住持性海植于明洪武初年(1368),目前为无锡市区树龄最长的寿星树,见证了惠山的历史沧桑。树高21米,树干直径1.91米,腰围需4人合抱。树上寄生一植物“薜荔”也逾200龄。我们仰观了这棵饱经沧桑的大树后,请大家俯察树旁的大石头---听松石床。石块天然断裂形成,质地坚硬,一端翘起,宛如石床。唐高宗时著名书法家李阳冰(音同宁)应无锡县丞公孙罗之邀请同游惠山,特地篆写“听松”两字,刻于石床枕端,以示纪念,虽经1200多年风雨,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天下第二泉(1).jpg

天下第二泉位于惠山东麓,庭院由泉、池、亭台、碑刻等组成,清雅古朴。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惠山泉是唐朝无锡县令敬澄派人所开凿,泉水含矿物质多,水色清纯,甘冽可口。唐代茶圣陆羽认为“惠山石泉第二”,从此惠山泉以“天下第二泉”的美名享誉四海。“二泉”分上、中、下三池,下池有一石螭首,构成“螭吻飞泉”胜景。

唐代无锡籍著名诗人李绅赞其为“人间灵液”。宋朝时宋徽宗曾将二泉水列为贡品。苏东坡吟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佳句。明朝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也曾在二泉边画下了《惠山茶会图》,至今保留在故宫博物院里。民间音乐家阿炳的一曲《二泉映月》,更使二泉妙不可言,名闻天下。

华孝子祠.jpg

华孝子祠.华孝子祠始建于唐朝,祀东晋无锡孝子华宝。东晋末年,华宝和父亲相约等父亲出征回家后戴冠成亲,后因父亲战死沙场,一生未行冠礼,未娶妻生子。南齐建元三年(481),齐高帝赐华宝故宅“孝子”额,载《南齐书》。门前立四面牌坊,俗称无顶亭,木石结构,藻饰精美,系华氏宗族表忠孝节义及科第的纪念建筑物,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

 

B线(历史文化街区)

西神广场——惠山古镇大照壁——徐孺子祠——张中丞庙——范文正公祠——顾洞阳先生祠——杨藕芳祠——李公祠——惠山园

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无锡城西,地处锡惠山麓,江南运河之畔,由绣嶂街、秦园街和寺塘泾河两侧的上、下河塘围合而成,傍及听松坊街区,面积0.3平方公里,为首批江苏省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其中“惠山老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其中尤以祠堂文化最负盛名,有明清以来的祠堂108座。

惠山古镇1.jpg

眼前看到的大照壁写着“惠山古镇”四个鎏金大字,集朱熹墨宝而成,每字1.6米见方,字体刚毅雄特、沉深古雅。其中一气呵成的“惠”字,细观竟有“十里连心”的含义,从中反映出古代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意境。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徐儒子祠,主祀东汉南州高士徐稚。徐稚(97~168),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东汉隐士,家贫,以耕读为业。学问渊博,见识深渊,汉桓帝时,因不满宦官专权,虽屡为大臣荐举,拒不为官。时称“南州高士”。豫章太守陈蕃,不接宾客,唯重隐士徐稚,为他专设一塌,去则悬之。后国人以“悬塌”喻礼待贤士。王勃《滕王阁序》有“人杰地灵,徐儒下陈蕃之塌”的典故。现在这里是“惠山文化展示馆”,惠山自古以来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祠堂文化、园林文化、茶泉文化在这里相伴相生。

这里是为了祭祀唐代“安史之乱”时期坚守睢阳,最后英勇殉国的御史中丞张巡而建的张中丞庙。 无锡最早的张中丞庙,是民间在北宋初年为纪念张巡和许远所建,取名为“二忠臣庙”。 明代中期又改建为“大老爷殿”。明代成化九年,无锡知县李恭在宋代“清微观”的遗址上,重建了这座张中丞庙。对面的“精忠贯日”照壁寓意张巡精忠报国的精神像太阳一样照耀着老百姓。

这座祠堂是范文正公祠,祀主是北宋名相范仲淹。范仲淹,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世称“范文正公”。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祠堂为宋代建筑风格,采用庭院式厅堂布局,布展面积达1300多平方米,属古镇规模较大的祠堂。

门厅中的六方石碑上记录了范祠的历史沿革和建祠经过。这块展板介绍了范仲淹的生平,他所著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积极入世、心怀天下的情怀。这块展板上篆刻的范氏世系图,反映了范氏后裔代代相传、人丁兴旺的局面。

堂正中的画像便是范氏先祖范仲淹。画像上方的“德行传家”匾额,寓意儒家以德治家、治国的思想。两侧那幅“文章传赤县,忠爱数名流”的对联,意指赞扬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天下;说到忠君爱民思想,范仲淹绝可称得上是典范。

经过人和桥便到了“后乐堂”。这块“岳阳楼记”屏风出自明代书法大家文征明之手,可以看出四个大字飘逸大气、雄浑洒脱,可见在当时他就已达到了很深的造诣。

寄畅园1.jpg

寄畅园又名“秦园”,位于惠山横街,毗邻锡山和惠山寺,面积15亩。明正德年间(1506-1520),秦金以惠山寺僧舍改作别业,名“凤谷行窝”。寄畅园距今近500年的历史,和所有苏州园林一起被称为“明清园林”,是一个依山而建的山麓别墅园林。

寄畅园2.jpg

寄畅园深受清代康熙,乾隆两代帝王的喜爱,他们都是六下江南分别七次到过这里十四次游览此园。寄畅园三个字还是乾隆皇帝的亲笔御书,乾隆皇帝衷爱此园的清雅古朴,还命画师将其画下,带到京城在颐和园的东北角仿造寄畅园建了一座“惠山园”,其子嘉庆帝将其改名为“谐趣园”。 总的来说,寄畅园有五个特色:精美的理水,巧妙的借景,高超的叠石,洗练的建筑,精湛的碑廊法帖。

惠山寺最早起源于南朝刘宋永初年司徒右长使湛挺创立的历山草堂,到了南宋景平年间,僧人把草堂改建为僧舍,称为“华山精舍”,梁大同年间改为惠山寺。南朝时佛教非常盛行,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云:千里莺蹄绿映红,水村山廓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惠山寺的起源到发展,可见南朝佛教的盛行,所以说,南朝的四百八十寺其中也包括了惠山寺。现在我们看到的惠山寺于2004年重建。来到惠山寺的天王殿,里面是四大天王,未来佛---弥勒,还有寺庙的卫队长---韦陀。经过天王殿,我们面前这座古朴的石桥就是无锡最古老的宋代石桥---金莲桥了。金莲桥以池中的金莲花而得名。此桥距今有800多年历史。桥两边的石板是宋代的遗物,雕着缠枝牡丹和童男童女的图案,它有荣华富贵、代代相传的意思。金莲桥下的是“金莲池”。盛开着黄色的金莲花。据说,此花属于睡莲科,它的根可以作药材,花可以泡茶。惠山的“金莲花茶”至今名誉中外。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在这里留下了“千叶莲花旧有香,半山金刹照芳塘”的诗句。目前,这座无锡历史上最古老的石桥,于198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御碑亭2.jpg

金莲桥后的就是御碑亭了。这座御碑亭的建筑等级是仅次于故宫太和殿的第二个等级的建筑形式,称之为重檐歇山顶。乾隆,七次重游惠山寺,留下了几十首诗词和大量的御书碑刻。眼前,这座“御碑亭”就是历史的见证。里面供奉着无锡迄今为止最大的御碑。碑身四面分别刻着乾隆多次南巡时在惠山寺留下的诗句。“寄畅园中眺翠螺,入云抚树湿多罗,了知到处佛无住,信是名山僧占多”。“阇(she)黎公案休拈旧,十六春秋一刹那(sha nuo)”。它赞美了寄畅园的迷人景色和江南第一山的秀丽风光。

眼前这棵是明洪武古银杏,这棵保护编号为“无锡古树名木002”的雄性银杏树相传为惠山寺住持性海植于明洪武初年(1368),目前为无锡市区树龄最长的寿星树,见证了惠山的历史沧桑。树高21米,树干直径1.91米,腰围需4人合抱。树上寄生一植物“薜荔”也逾200龄。我们仰观了这棵饱经沧桑的大树后,请大家俯察树旁的大石头---听松石床。石块天然断裂形成,质地坚硬,一端翘起,宛如石床。唐高宗时著名书法家李阳冰(音同宁)应无锡县丞公孙罗之邀请同游惠山,特地篆写“听松”两字,刻于石床枕端,以示纪念,虽经1200多年风雨,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天下第二泉位于惠山东麓,庭院由泉、池、亭台、碑刻等组成,清雅古朴。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惠山泉是唐朝无锡县令敬澄派人所开凿,泉水含矿物质多,水色清纯,甘冽可口。唐代茶圣陆羽认为“惠山石泉第二”,从此惠山泉以“天下第二泉”的美名享誉四海。“二泉”分上、中、下三池,下池有一石螭首,构成“螭吻飞泉”胜景。

唐代无锡籍著名诗人李绅赞其为“人间灵液”。宋朝时宋徽宗曾将二泉水列为贡品。苏东坡吟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佳句。明朝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也曾在二泉边画下了《惠山茶会图》,至今保留在故宫博物院里。民间音乐家阿炳的一曲《二泉映月》,更使二泉妙不可言,名闻天下。

华孝子祠.华孝子祠始建于唐朝,祀东晋无锡孝子华宝。东晋末年,华宝和父亲相约等父亲出征回家后戴冠成亲,后因父亲战死沙场,一生未行冠礼,未娶妻生子。南齐建元三年(481),齐高帝赐华宝故宅“孝子”额,载《南齐书》。门前立四面牌坊,俗称无顶亭,木石结构,藻饰精美,系华氏宗族表忠孝节义及科第的纪念建筑物,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

顾可久,无锡人。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为官耿直,敢于直谏,与同乡杨淮、黄正色、张选被誉为“锡谷四谏”、“嘉靖四忠”。 在海南琼州多次主持乡试,他以非凡的洞察力,亲自识拔海瑞。后遭权臣中伤而被勒令辞职归乡,与同乡一起共建“碧山吟社”。嘉靖四十年(1561)在家病逝。

明隆庆三年(1569),应天巡抚海瑞奏请朝廷于无锡惠山寺塘泾建造顾可久祠,次年落成。万历元年(1573),海瑞亲临无锡谒祠,并作诗一首,以作纪念。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毁于火,次年重建。乾隆年间又先后两次重修。

顾可久祠分前后两个庭院。进祠门为前庭园,靠门有座四面牌坊,现仅存四根花岗石角柱,除石柱外的所有构件都为后来修复,四面牌坊不封顶寓意希望子孙后代一飞冲天。大门西侧竖着一对青石棋杆石,院内种植一棵470余年的古银杏。

与顾可久祠毗邻的就是杨藕芳祠。祀主杨藕芳曾与台湾第一任巡抚刘铭传共同开发台湾,在台湾办商务、洋务,主持开埠,辟马路、建铁路,为台湾发展的起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杨藕芳祠是惠山古镇祠堂群民国风格祠堂的代表作品。这一时期的祠堂多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建成,中西合璧,洋为中用。进入门厅,墙上的这5副图,讲述了杨艺芳、杨藕芳兄弟创业的故事,他们筹创了我国第一家商办纱厂——业勤纱厂,它标志着无锡开始由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化。杨氏兄弟原来均是李鸿章的幕僚,是洋务派的骨干。

无锡惠山李公祠是纪念清朝重臣李鸿章胞弟李鹤章的专祠。李鹤章(1825-1880),李鸿章的三弟,清咸丰初,随父兄在家乡办团练。同治元年(1862)随李鸿章至江苏战太平军,与程学启、刘铭传等克嘉定、江阴、无锡、常州,特别是在镇压无锡的太平军时,俘获潮王王子隆,后升官至甘肃甘凉道,未赴任。李鹤章在淮军中“躬冒矢石,奋勇争先”,获得黄马褂和三品头衔的甘凉道台,被曾国藩称为将才。后来李鸿章“避嫌不举”,以门第鼎盛为名,有功不居,李鹤章隐归故里。李公祠是为了奖励李鹤章战功卓越,“于立功地专祠”。

惠山园建于1929年,当时的民国政府将李鹤章祠改建成“惠山公园”。园内有大厅、荷轩、楼台、曲水、回廊、假山等,名贵花木繁多,被时人称为继公花园后的锡邑第二公园。抗战时期,这里成为医院,解放后又被改作学校,几经变迁园内原有建筑几乎全毁,仅存小桥、池石及部分石构件。

2008年,这座作为惠山街重要景点的公园,已在原址重建恢复。重新恢复的惠山公园,占地面积5465平方米,水体占3成。

 

C线(惠山古镇全景游)

西神广场——惠山古镇大照壁——徐孺子祠——张中丞庙——范文正公祠——文物古迹区——春申涧——泰伯殿——顾洞阳先生祠——杨藕芳祠——李公祠——惠山园

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无锡城西,地处锡惠山麓,江南运河之畔,由绣嶂街、秦园街和寺塘泾河两侧的上、下河塘围合而成,傍及听松坊街区,面积0.3平方公里,为首批江苏省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其中“惠山老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其中尤以祠堂文化最负盛名,有明清以来的祠堂108座。

眼前看到的大照壁写着“惠山古镇”四个鎏金大字,集朱熹墨宝而成,每字1.6米见方,字体刚毅雄特、沉深古雅。其中一气呵成的“惠”字,细观竟有“十里连心”的含义,从中反映出古代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意境。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徐儒子祠,主祀东汉南州高士徐稚。徐稚(97~168),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东汉隐士,家贫,以耕读为业。学问渊博,见识深渊,汉桓帝时,因不满宦官专权,虽屡为大臣荐举,拒不为官。时称“南州高士”。豫章太守陈蕃,不接宾客,唯重隐士徐稚,为他专设一塌,去则悬之。后国人以“悬塌”喻礼待贤士。王勃《滕王阁序》有“人杰地灵,徐儒下陈蕃之塌”的典故。现在这里是“惠山文化展示馆”,惠山自古以来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祠堂文化、园林文化、茶泉文化在这里相伴相生。

这里是为了祭祀唐代“安史之乱”时期坚守睢阳,最后英勇殉国的御史中丞张巡而建的张中丞庙。 无锡最早的张中丞庙,是民间在北宋初年为纪念张巡和许远所建,取名为“二忠臣庙”。 明代中期又改建为“大老爷殿”。明代成化九年,无锡知县李恭在宋代“清微观”的遗址上,重建了这座张中丞庙。对面的“精忠贯日”照壁寓意张巡精忠报国的精神像太阳一样照耀着老百姓。

这座祠堂是范文正公祠,祀主是北宋名相范仲淹。范仲淹,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世称“范文正公”。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祠堂为宋代建筑风格,采用庭院式厅堂布局,布展面积达1300多平方米,属古镇规模较大的祠堂。

门厅中的六方石碑上记录了范祠的历史沿革和建祠经过。这块展板介绍了范仲淹的生平,他所著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积极入世、心怀天下的情怀。这块展板上篆刻的范氏世系图,反映了范氏后裔代代相传、人丁兴旺的局面。

堂正中的画像便是范氏先祖范仲淹。画像上方的“德行传家”匾额,寓意儒家以德治家、治国的思想。两侧那幅“文章传赤县,忠爱数名流”的对联,意指赞扬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天下;说到忠君爱民思想,范仲淹绝可称得上是典范。

经过人和桥便到了“后乐堂”。这块“岳阳楼记”屏风出自明代书法大家文征明之手,可以看出四个大字飘逸大气、雄浑洒脱,可见在当时他就已达到了很深的造诣。

春申涧位于惠山东麓天下第二泉以南百米远的山谷,相传因战国末年春申君黄歇于此涧饮马而得名,又名黄公涧,是无锡观瀑的著名胜景。明万历年间王永积所著《锡山景物略》描述: “每当山雨欲来,或秋水时注,急溜湍飞,自峻岭争道而下愚公谷,前至山门,顷刻平地深四五尺。游人急呼渡,蹑展褰裳,踏流而上愈奇,势如奔马,声如轰雷,人如飞凫,山如星海,楼台烟树,如坐洪涛中。会须逆流疾赴,始竟其妙,迟则逝矣。

春申涧3.jpg

至德祠又称泰伯庙,建于清代,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前筑有平台,总面积约150平方米。 建筑风格为三楹五架硬山式,整幢建筑雍容肃穆,古色古香。1983年评为无锡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伯.png

泰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长子,周代诸侯国吴国第一代君主。当时古公亶父共有泰伯、仲雍、季历三子,欲传位季历(周文王之父),泰伯与仲雍让位三弟季历而出逃至荆蛮之地,开发江南,发展农业生产,在长江下游建立了第一个文明古国——勾吴(即吴国),定都梅里(今无锡梅村),泰伯遂被后世奉为东吴文化的宗祖。泰伯三让天下之功德为后人敬崇,孔子曰:“泰伯可谓至德也矣”,至德祠由此而得名。

我们现在参观的是顾可久祠。顾可久,无锡人。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为官耿直,敢于直谏,与同乡杨淮、黄正色、张选被誉为“锡谷四谏”、“嘉靖四忠”。 在海南琼州多次主持乡试,他以非凡的洞察力,亲自识拔海瑞。后遭权臣中伤而被勒令辞职归乡,与同乡一起共建“碧山吟社”。嘉靖四十年(1561)在家病逝。

明隆庆三年(1569),应天巡抚海瑞奏请朝廷于无锡惠山寺塘泾建造顾可久祠,次年落成。万历元年(1573),海瑞亲临无锡谒祠,并作诗一首,以作纪念。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毁于火,次年重建。乾隆年间又先后两次重修。

顾可久祠分前后两个庭院。进祠门为前庭园,靠门有座四面牌坊,现仅存四根花岗石角柱,除石柱外的所有构件都为后来修复,四面牌坊不封顶寓意希望子孙后代一飞冲天。大门西侧竖着一对青石棋杆石,院内种植一棵470余年的古银杏。

与顾可久祠毗邻的就是杨藕芳祠。祀主杨藕芳曾与台湾第一任巡抚刘铭传共同开发台湾,在台湾办商务、洋务,主持开埠,辟马路、建铁路,为台湾发展的起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杨藕芳祠是惠山古镇祠堂群民国风格祠堂的代表作品。这一时期的祠堂多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建成,中西合璧,洋为中用。进入门厅,墙上的这5副图,讲述了杨艺芳、杨藕芳兄弟创业的故事,他们筹创了我国第一家商办纱厂——业勤纱厂,它标志着无锡开始由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化。杨氏兄弟原来均是李鸿章的幕僚,是洋务派的骨干。

无锡惠山李公祠是纪念清朝重臣李鸿章胞弟李鹤章的专祠。李鹤章(1825-1880),李鸿章的三弟,清咸丰初,随父兄在家乡办团练。同治元年(1862)随李鸿章至江苏战太平军,与程学启、刘铭传等克嘉定、江阴、无锡、常州,特别是在镇压无锡的太平军时,俘获潮王王子隆,后升官至甘肃甘凉道,未赴任。李鹤章在淮军中“躬冒矢石,奋勇争先”,获得黄马褂和三品头衔的甘凉道台,被曾国藩称为将才。后来李鸿章“避嫌不举”,以门第鼎盛为名,有功不居,李鹤章隐归故里。李公祠是为了奖励李鹤章战功卓越,“于立功地专祠”。

惠山园建于1929年,当时的民国政府将李鹤章祠改建成“惠山公园”。园内有大厅、荷轩、楼台、曲水、回廊、假山等,名贵花木繁多,被时人称为继公花园后的锡邑第二公园。抗战时期,这里成为医院,解放后又被改作学校,几经变迁园内原有建筑几乎全毁,仅存小桥、池石及部分石构件。

2008年,这座作为惠山街重要景点的公园,已在原址重建恢复。重新恢复的惠山公园,占地面积5465平方米,水体占3成。

【打印此页】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