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多年前,东山镇区古街还是一条山涧,名“山浪”大涧。大涧长3里多,宽约3米,从东到西涧畔有殿前、叶巷、王衙门前、施巷、麦场头等几个村落。明嘉靖年间,东山大批男性青壮年外出经商,形成“钻天洞庭”商人集团。大涧临近具区港(现渡水港),有殿泾港、叶巷港、施巷港等几条支流,水路交通便利。明代中期,大涧两旁筑宅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形成市镇。据说明弘治年间,马家弄花墙门里有位严三太太,把朝廷赏赐给儿子严员外郎的一条玉带捐赠出来购买了5048块麻石(花岗石)板,铺筑在山涧上,形成了一条三里多长的古街。如今,要是雨季走在古街上,还能听到石板底下淙淙的流水声。
古街东起殿场头,西到麦场头,分东街、中街和西街三段街道。北边有依仁里、东万巷、茶叶弄、古秦巷、典当弄等22条古巷,南边有牛屎弄、叶巷弄、漾桥弄、松园弄、施鹏弄、马家弄等18条巷弄。从国家地理坐标来定方位,古街为南北走向,但东山自古以来称东街与西街,古往今来建造的住宅也绝大多数偏向东南,这是因为从西北蜿蜒伸向西南的莫厘峰山脉,阻挡了部分南来的阳光,古人只得以东山特定的自然环境,来定东山筑宅的方位。
东山古有大邑之风,历史上曾经3次定为县府衙所在地,文化兴盛,经济繁荣。二十世纪50—70年代,殿背后到东万巷的东街、叶巷浜场到轿子弯头的中街,松园弄口到诸公井的西街,有数百家商肆,光茶馆店就有18家。较出名的有诸公井茶馆、响水涧茶馆、郭娘娘茶馆、松园弄茶馆、森福楼茶馆、紫藤棚钱氏茶馆。此外,还有西街的三前楼钮德庆茶馆、东美茶馆、姜老三娘娘茶馆、姚三宝茶馆、阿六茶馆等;中街的菜花楼茶馆、顾家茶馆;东街的夜老板茶馆、蔡桂生茶馆;渡桥的近水台茶馆、得意园茶馆、龙泉茶馆……。
响水涧茶馆
古街上的茶馆故事多,或亢奋、或凄婉,有的给人启迪,有的则史书留名。诸公井茶馆,俗名西街茶馆店,位于西头诸公井附近,朝南三间店面,生意兴隆。传说明末清初时,有年东山遭受特大旱灾,百日无雨,涧河干枯。庙渎村几位老汉在路边小茶馆喝茶时,发现大旱之时,街边石阶下却长有几块青苔,于是筹资在路边挖井。老汉们的倡议得到了全村人的支持,大家有钱出钱、无钱出力,终于在山脚的岩石缝隙中挖成了这口深井,解决了附近村人和街民的近渴。因这口井是几名老者首议所掘,故取名诸公井。清康熙年间,村民又在井旁筑亭,以方便附近居民雨天汲水。诸公井亭飞檐翘角,古色古香,很有特色,1982年列为江苏省文保单位。有趣的是,西街茶馆数百年间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凡店里泡茶之水,必至诸公井亭汲水,茶汤才能回味无穷。
郭娘娘茶馆
郭娘娘茶馆,俗称西谈家弄口茶馆,坐落在西新街39号。前店后楼,两进清代建筑。沿街摆放八仙桌的茶馆店在民国时改为平房,但仍古色古香,颇具风貌。郭娘娘名郭秀兰,北京人氏,据说她原是清朝皇室某王爷的一位格格。清廷灭亡后,年仅20来岁的郭格格随一个在皇宫御膳房里当厨师的郑姓师傅流落到了东山。郑御厨在御膳房里是专做糕点的,定居东山后,他仍操老本行,以制作糕团谋生。东山历史上著名的活牛食饼(牛食头饼)和白玉方糕,据说其制作技艺就是他们带来的。郭秀兰原虽为皇室格格,但此时也已是一介平民,流落到东山后人地生疏,举目无亲,为了生活她从计氏手里盘下了西街茶馆店,靠经营茶馆与老虎灶供应开水谋生。郭秀兰身材高挑、皮肤白皙,眉目清秀,加上一口标准的京腔,引起街坊邻居的注目,大家都喜与她打交道,茶馆店里每天茶客盈门。后来,郭娘娘是格格的消息传出后,不少人都来她的茶馆喝茶、看一看昔日格格的俊俏面容,一直到2010年前后郭秀兰去世,郭娘娘茶馆才关门,客观上保护了这座古建筑。现西谈家弄口的郭娘娘茶馆,是西街古店铺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郭娘娘茶馆老虎灶
菜花楼茶馆,始名松园弄茶馆,前茶室、后书场,西侧还开有馄饨、汤团等小吃店,是古镇中街规模及名气较大的一座茶馆店。该茶馆早先开在松园弄,所以名松园弄茶馆。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太湖同知府署从吴江搬迁到东山王家门前,有个名叫薛松涛的西山人(现金庭镇),在太湖厅署衙门里当抄写,俗称刀笔吏。他在衙门南面租了一间小屋居住,在通往施巷河头的小弄内开了一家茶馆,取自己名字中一个“松”字,挂牌“松园茶馆”。薛松涛在府衙任职,求他办事的人多,加上他善于经营,茶客很多,颇有名气。久之,形成一条人来人往、茶客盈门的松园弄,现松园弄是古镇中街的一处著名街道。
松园弄过街楼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在日常生活中虽排名第七,却在东山古镇的历史发展中起过重大作用。东山太湖厅府衙毁于太平军之战,清光绪十一年(1885),东山同知衙署得到苏州府衙的批准,实施“茶捐”重建府署。当时东山古街上有18家具一定规模的茶馆,店里茶客每泡一壶茶,增收一文钱,由茶馆主人每月上交镇公所,一年可收钱数百缗(一千文钱穿成一串为缗),存于当地的典当铺生息。经过14年后,昆明人何希曾出任东山太湖厅同知,他把这笔钱从当铺里取出,动工重建太湖厅衙署。工程建至一半,何将离山调任他职,接替他的是浙江钱塘人程良驭。交接过程中,两人一起筹划,详核图纸,完全按照原来的规制施工。第二年春天,太湖同知府署竣工,建造堂宇62间,共耗银10300元,恰与18家茶馆多年所交茶款本息持平。
新中国成立后,东街钱氏茶馆店附近的敦裕堂,还做过东山供销社碧螺春茶叶收购站。
东街碧螺春茶叶收购站
//
来源:吴中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