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惠山自古便是名胜之地,惠山寺,寄畅园、天下第二泉、云起楼等诸多名胜古迹引来八方游客。每年的春秋两季朝山进香、踏青登高,求神祭祀,更是游客云集。旧时的惠山是不用买门票的,达官贵人,公子小姐,商人小贩,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可去游玩。有钱人雇个车从西门出棉花巷过吊桥,经五里街直达惠山寺;或者全家雇一条船从古运河经龙头河从惠山“地杰人灵”牌坊上岸,然后进秦园,一路游玩。
到惠山游玩是因为有名山佳泉,有古刹祠堂,有园林茶馆。凡人多的地方,就有赚钱的机会。天下第二泉一带是游人最为密集的地方,那里茶馆生意因为二泉水甘冽的缘故颇为闹猛,又由于聚集了许多卖唱的民间艺人而使吃茶的人更多。这些艺人,有唱滩簧的,有捏泥人的,也有说书的,为游人增添了不少游兴。而瞎子阿炳就是经常在此献艺卖唱的艺人。
阿炳出身贫穷,本是道士,虽然没有读过书,但从小的道场生活使他学得一手好技艺,吹拉弹唱样样全能。出道得早,年纪轻轻就是无锡雷尊殿有名的当家道长。由于身患眼病,治疗不周而导致他双目失明。从此只能流落街头,卖唱为生。一把破胡琴就是他全部的家当,头戴旧礼帽,架着黑墨镜,伛偻着身体,就是他典型的艺术形象。
阿炳的到来常常会引来许多围观的游客。他有声有色的说唱,诙谐入调的琴曲引得许多过路人驻足流连,哈哈大笑。阿炳颇有人缘,只要有人听,就会一直拉下去,唱个不停。有时唱得晚了,要回城里崇安寺得经过西门,城门已经关了,就只能到二泉上方的道观玉皇殿借宿。久而久之,阿炳成为惠山讨人喜欢的常客。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寇侵华猖獗,铁蹄蹂躏神州大地,中国人民奋起抗战。瞎子阿炳流落于惠泉山麓,常到惠山寺听松石床上静听松涛,向惠山寺的和尚学习琴曲,其中就有一曲名为《听松》的。据阿炳说,这首曲子原本是宋朝时惠泉山的一位和尚创作的,千百年来一直流传至今。描述的是岳飞大战金兀术的抗金故事。一日,金兀术被宋军打得丢盔弃甲,慌张遁入惠山寺,正要在石床上小憩。忽听松涛如吼,睡梦中以为宋军兵马飞袭而来,吓得心惊肉跳,滚下石床。由于用力过猛,竟在石床上扯下一道深深的爪印,至今人们还能在石床的东侧看到。所以此曲又名“听宋”。阿炳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和这首琴曲,时常在灵感中流淌出激昂、沉雄的旋律,流响在大街小巷间。以琴明志,用这种方式来反映心声,表达自己对日寇的愤怒。
阿炳对惠山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非常熟悉,他能用乐器逼真地摹仿飞鸟走兽、天籁妙音。从他那悠扬委婉的琴声里,你能听到惠山的松涛,二泉的流水,秦园的清吟……1950年9月2日晚,当音乐家杨荫浏、黎松寿、曹安和等为他录音时,他两天内一气录了六支曲子,三首琵琶,三首二胡曲。其中有一支阿炳最拿手最喜欢的二胡曲,是阿炳卖唱时时常拉奏的。当时本没有名字,当音乐家提议将这首曲子起名为《二泉印月》时,阿炳连声说“好个,好个”……两个月后,阿炳因病不幸去世,“二泉印月”顿成绝响。后来,《二泉印月》正式定名为《二泉映月》,曾被灌制成唱片,广为流传。也被选送为国礼及在国内外大型音乐会上演奏。从民间小曲登上了大雅之堂,从无锡走向了世界。
这首乐曲从曲名意思看描写的是惠泉山二泉倒映的月光:月映二泉,一幅优美的惠山夜色图。其实细心聆听,你会发现这分明是盲人阿炳坎坷人生的真实写照,是他心声的自然流露。想信每一个听过此曲的人都会难忘的感受,不同年令的人在不同的场合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顺境中的人听后感到委婉抒情;逆境中的人听后感到澎湃激荡……真是风情万种,百听不厌。《二泉映月》荡涤了人们的心灵,给人以灵智和力量。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有《二泉映月》的知音,他们从阿炳的乐曲中听到了泉声,看到了月色,引起共鸣,得到了美的享受和升华,这或许就是人们热爱此曲的原因之一。
《二泉映月》情感深沉真挚,旋律委婉优美,形象刚健鲜明。五十年代初,毛泽东主席听项祖英在沪演奏《二泉映月》后说:“它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很好,要继续发扬之”。
许多人说《二泉映月》不是标题音乐,并非描写二泉景物。而今天我们认为《二泉映月》就是描写二泉的清风明月,泉水细流。据阿炳自己讲此曲来源于道家的唢呐曲。但据黎松寿先生分析,乐曲地方风味特别重,应该是阿炳综合了许多古曲自己创作出来的。是因为阿炳曾经有过明亮的眼睛,曾经感受到二泉月色之美,人生曾有得意之时,而今双目失明,往事历历,人生如琴。他要用音乐来诉说他的人生感受,他渴望幸福,思想便从他的琴弦上流露。应该说,《二泉映月》倾注了阿炳全部的人生感受,是他的心血力作。
“二泉”和“听松石床”早在唐代就颇有盛名,而现在的人们,特别是外地的游客、甚至海外的游客知道二泉、知道惠山,甚至认识无锡却是因为阿炳《二泉映月》的缘故。他们慕名而来,可见音乐跨越了地域的界限。人们因为热爱《二泉映月》而来到无锡,来到惠山。阿炳倘若有知,有这么多人热爱他的作品,为他的音乐所陶醉,所痴迷,也应笑慰九泉了。
是《二泉映月》使“天下第二泉”再次扬名,赋二泉以音乐的性灵和生命的律动,人们热爱《二泉映月》。由于《二泉映月》的缘故,1983年阿炳墓迁葬至锡惠公园杜鹃园竹林旁的坡地,让民间音乐家能长眠于此,伴泉而息。同时也便于人们凭吊纪念。每年来墓地看望悼念阿炳的游客数以万计,络绎不绝。清明节,游客自发为阿炳墓献花,表达人们对他的景仰和怀念。时常有人在墓旁演奏他的作品,琴音如诉,余音绕墓陪伴他度过欢乐的日子。1998年,锡惠名胜区在二泉景区播放《二泉映月》;后来,又多次举办《二泉映月》赏听会,并成为夜间公园文化游园活动的重要内容,深受海内外游客的欢迎和好评;近二年,又专门邀请乐队现场为游客演奏,使游客能在二泉之畔亲身聆听这优美的乐曲,使人们更好发了解二泉、阿炳和《二泉映月》。2006年,由顾奇伟教授设计的阿炳音乐台,纪念馆及阿炳墓园,给我们今天的惠山名胜又增添了新的人文景观。一条乱石铺就的崎岖小道,穿越山洞,蜿蜒通向墓区,抬头仰望,视点处是著名雕塑家钱绍武教授设计的阿炳铜像。设计师意图反映阿炳在“苦难中寻找光明”这一人生历程。
现在,阿炳已融入于惠山名胜之中,今天的二泉因名曲而生辉。惠山是阿炳安息的地方,愿阿炳与青山常在,与二泉长流。愿二泉映月响彻寰宇。
文/金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