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著名的范氏家族于1948年3月间向当局提交的一份申请书,为我们揭开了天平山一段重要往事。
申请书原件现藏苏州市档案馆,通篇在竖笺纸上写成,字迹工整中略带飘逸,大意是说:天平山的名胜古迹自宋代以来屡兴屡废,自1937年苏城沦陷后,又遭受了日寇长达八年的蹂躏与破坏,情状堪忧。为了保护祖先范仲淹的历史遗迹,同时发展旅游繁荣本地经济,范氏家族希望发起成立天平名胜管理处,委派族人范承祖、范懋达担任管理处正、副主任。同时成立艺林出版社,专门出版发行介绍天平山名胜古迹和历史故事的普及读本。
左 范氏家族的申请书 右 有关部门的批复
孤云飞处是松楸
位于苏州城西的天平山,与北宋贤相范仲淹有着极为深厚的渊源,这里不仅坐落着范公祖墓,也是整个范氏家族的根脉所在。位于山麓的范文正公忠烈庙,古往今来有无数名流贤士前来拜谒。“范公存庙貌,山气亦增高。后乐先忧事,拜公天下豪。”吴门画派宗师沈周的这首小诗颇能代表后人对范仲淹的崇敬之情。在他们眼中,范公已然成为天平山的代言人,千百年来,他与天平山的故事总是被不断讲述。
《凤墅帖》中收录的范仲淹信札
直接反映范仲淹与天平山关系的史料并不多,刊刻于南宋的《凤墅帖》中收有一件范仲淹写给同僚好友王素(字仲仪)的亲笔信,其中就提到苏州:“七郎云,欲南中置少屋业耳,礼制中更不迁居也,走知之矣。昔年持服欲归姑苏卜葬,见其风俗太薄。因思曾、高本北人,子孙幸预搢绅,宜复堂构,乃改卜于洛,思远图也。吴中松楸有数房照管,又与奏官,似两不失志。仲仪以谓如何?”因古人多在墓地种植松树和楸树,因而“松楸”也成了坟茔的代称。范家位于吴中的“松楸”即是天平山祖茔,范仲淹的高祖范隋,曾祖范梦龄,祖父范赞时,父亲范墉皆安葬于此。他谈及自己为母亲服丧之时,本想扶榇南下将其归葬祖茔,却因为遭遇“风俗”的阻力而作罢。虽然范母之墓最后被选在了洛阳伊川万安山,可他心中依然挂念天平祖茔,并专门将此事上奏朝廷,以尽慎终追远之责。聊聊数语间,透露出范公对原籍苏州复杂而深厚的感情。
据范仲淹二十世孙范兴禾在《范氏迁吴始祖唐柱国丽水府君墓门碑》中的记载:当文正公(范仲淹)在政府时,奏言臣家四世松楸,俱在于吴,请以白云庵为功德香火院,敕赐寺额。宋时将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门下政事堂称为“政府”,范公入“政府”始于庆历三年六月,担任参知政事,止于五年正月外放邠州知州。《凤墅帖》中所收的范公信札大致就写于这段时期。
《天平山导游图》书影
正是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庆历新政轰轰烈烈开始最终却黯然收场,给新政的推动和执行者们带来的是仕途的起落和人生的悲喜。身处波谲云诡的政治风云中,家乡苏州依然是范公最深的牵挂。此前,他曾在苏州置义田、设义庄、办义学,并发动族人对族谱进行修订,让这个原先“风俗太薄”的家族形成优良家风并世代传承。尽管范公百年后没能回归天平祖茔,但这片奇秀山水却因他而增色不少。
天平红枫(杜丹莲 摄)
红树萧萧阁半开
天平山素以“清泉、怪石、红枫”三绝闻名海内,其中尤以红枫最负盛名。天平红枫为枫香种属,本非苏州土产。据《天平山志》记载,天平之枫最早是由范仲淹第十七世孙范允临(1558—1641)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辞官回苏营建天平山庄时所植。
根据清初人汪琬《前明福建布政使司右参议范公墓碑》中的记载,范允临字长倩,号长白,宋范仲淹十七世孙。先世居吴之支硎、天平两山之间,曾祖范汝信移居华亭。及允临贵,复居吴县。范允临是万历二十三年进士,中进士后“授南京兵部主事,改工部,历员外郎、郎中,俱在南京。出为云南按察司佥事,提调学政。迁福建布政使司右参议,未至任而归。”我国野生枫香种群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湖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等南方省区,这与范允临的宦游轨迹重合颇多,他在任职地或回吴途中收集枫香树苗是极为方便的。
由于缺乏文献记载,还原范氏当年栽枫的细节颇为不易。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范允临行书诗轴,根据诗中意象推断,描写的应该是天平山庄和山庄后的小孤山梅林。诗轴右上角还钤有一枚“萧萧阁”引首章,其显然是以主人斋号入印。范允临当年拥有的宅园不止一处,但唯独天平山庄以楼阁闻名。董其昌《范长倩偕隐天平山居四首》有“滇海奇游万里馀,天平楼阁化人居”之句。晚明散文家张岱到天平山拜访范允临,亦注意到山庄中的“绘楼幔阁”。
天平山(常州0916 摄)
以范允临之渊博,给厅堂楼阁及园中景物题名不会没有出典。“萧萧”原是形容风拂草木发出的声响,因为枫树遇风则鸣,故唐人常以“萧萧”二字形容枫林,如张祜《华清宫四首》中的“红树萧萧阁半开”,又如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中的“红叶晚萧萧”,再如戴叔伦《过三闾庙》中的“萧萧枫树林”。由此不难想见,当年范允临根据唐诗意境在山庄营造枫林景观,而萧萧阁应该是专为赏枫而设的楼阁。晚明时期表现秋景的设色山水图中,经常出现红叶与苍松相互掩映的画面。造园如作画,范允临为山庄设计景观时,亦十分注重青松与红枫的搭配,他曾为晚明吴门画家张宏所绘《天平万笏》册页题诗道:
天平西岭草萋萋,
旧种寒松望不齐。
涧底石泉流落叶,
山头月出鸟还啼。
范允临《天平山诗》手迹
在距今400多年前的一个深秋时节,范允临登上天平山欣赏秋景,山中秋草萋萋,昔年种下的松树还没完全长成,看上去高高低低。他从南方带来的枫香树此时尚未形成万丈红霞的壮观,但山泉中流动的片片红叶也颇有诗情画意。
天平山(严忠 摄)
来不及等到枫树长大,崇祯十四年(1641)84岁的范允临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三年后,国祚276年的大明王朝寿终正寝。(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