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俭:我和同里古镇的几件事

(作者:周俭,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传承保护文化遗产  着力赓续中华文脉

同里古镇是我从事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从起步到成长的见证。

1998年,我师从阮仪三先生,是阮先生带我走进了同里古镇。当时,阮先生一句“同里我就交给你了!”开始了我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生涯。从那时起直到今天,二十多年伴随同里古镇的保护工作,在同里学习、服务、实践,把体会、经验包括教训带到其他名城名镇名村,也把国内外其他地方的经验和失误反馈到同里的保护工作中。

同里古镇是“中国江南水乡古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中的古镇。它本底良好、特色显著,但问题和短板也不少。二十多年前同里刚刚起步开始保护和发展文化旅游的时候,古镇的风貌陈旧、凌乱,居民的住房破旧,河道的水质不好,古镇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尚未雨污分流。但是这些掩不住它本底的秀美。在那个时期,同里的这些短板,其他的小镇同样普遍存在。第一次踏进同里古镇,阮先生带着我们和同里的政府官员,在古镇一边走、一边讲解,我慢慢开始领悟到同里古镇的与众不同之处和文化遗产的不可复制性。当时的我,年少气盛、信心满满,决定把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同里古镇的保护发展工作中。

在同里古镇二十多年的工作中,有三件事对我的专业认识和成长具有极大的影响。

第一件事,阮先生的博学和专业操守。阮先生每次到同里,总是要一处一处看老房子、看老石头、看老木头,看过的还要看,看看它们的变化,一遍一遍给第一次来的学生和专家、居民讲解这些遗存的年代、工艺、材料和故事、价值,所涉猎的知识,都是我们在课堂上、专业课本中没听到过、没有看到过的。我今天脑子里有的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基本都是那个时候跟随阮先生的现场考察听来的。这些知识,对我理解同里等江南古镇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帮助极大,甚至还可以因此读懂相关的专业著作和论文来充实自己的知识。同里古镇的一砖一石、一屋一桥,阮先生的工作作风,现在已经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阮先生在同里不断地对我们和当地政府官员说:要保护好古镇的原真性,要延续古镇的生活性。他带我们去周庄学习、去平遥学习、去丽江学习、去日本学习、去法国学习,告诉我们遗产保护、发展旅游和居民受益之间如何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对我而言,是一种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启蒙。因此在同里,我们始终在保护原真性和保持原住居民、改善居住条件三者之间寻找适宜的保护方法和路径,随着自身对文化遗产保护认识的提高,在同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持续采用了不同重点的保护策略。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末到2005年左右,利用公共资金和政府资产重点保护资源、补上短板,包括编制保护规划、河道水质治理、雨污分流、世界遗产退思园广场公共空间改造整治、传统街道景观整治、公有产权的传统民居修缮和游客服务中心建设。第二个阶段是2005年到2012年左右,政府资金开始显现对社会资本的吸引作用,开办民居客栈和居民房屋翻建的需求越来越多,为了落实保护规划的要求,我们为同里镇政府编制了《民居翻建管理规定》,规范私房业主和租户改建房屋的技术要求和程序,同时规定了沿街开店的路段和可设外摆的路段,在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增加资产性收入的同时,也大大完善了旅游服务条件和环境。在这一阶段,政府出资修缮了文物、鼓励居民修缮利用历史建筑、建设新的公共服务设施,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使古镇保护规划要求和规划项目在核心区得以落实。第三阶段是2012年至今,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同里古镇基本实现了原真性保护和生活延续的目标,旅游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们正在协助同里镇政府盘活政府手中的古镇资源,包括闲置土地以及由于产权问题尚未利用的历史建筑,修编保护规划和同里镇详细规划,将古镇区和周围的自然景观资源、农业资源融合在一起,以农文旅一体化为抓手,将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辐射到更广大的乡村地区。

第二件事,学习法国经验的创新实践。2000年,我们邀请法国文化部中国建筑环境观测站负责人兰德女士和法国文化部国家建筑师阿兰·马莱诺先生来到同里,随后我们受邀去法国学习考察了法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法国的保护体系和保护规划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借鉴了法国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的诸多方法,比如建筑高度的控制、空间界面的保护、历史和自然景观的保护措施,以及相应的保护和改善技术要求,同时借鉴了法国保护规划中保护要素和保护措施(要求)的图纸表达和文本结构,探索了保护规划“一张图”的编制方法,将所有的保护对象和相关保护要求纳入在“一张保护规划图”中,避免了相互间的冲突,一目了然,便于管理。《吴江市同里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在2001年获得了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二等奖。

法国专家不主张仿古建筑,认为城市是发展演变的,建筑应该体现时代性。我们在法国考察学习时,看到了许多在历史环境中建造的新建筑,既不仿古,也有历史的基因,又与历史环境相协调,这对我启发很大。我们的难点在于,在历史环境中没有归纳出怎么设计和建造新建筑的逻辑,阮先生不认可的“假古董”就大行其道了。在同里古镇的一些空地或者应该拆除的建筑拆除以后,我们尝试着在符合保护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如何设计和建造属于同里古镇的新建筑。同里古镇核心区乌金桥头的一处小空地上,原来是一处简易的仓库,多年前已经拆除。2004年,政府希望在此建一处旅游服务设施,保护规划也允许这里建一层的建筑。我们采用了“现代形式、传统材料、传统尺度、地方建造”的设计和建造逻辑,建成了一座200平方米左右的临河公共性建筑,为同里古镇增添了一处新景观,也期望在这方面作出一点探索和案例实践。

第三件事,蓝图变实景图的持续服务。同里古镇的保护更新项目是分散式的,也是我们经常说的“针灸式”规划实施模式。正是因为这种模式,绝大部分的实施项目是随机发生的、是长期渐进式的。保护规划和详细规划编制完成后,我们的技术服务一直在持续,这里面包括了居民私房翻建设计方案的审核、政府或市场修缮和建设项目设计方案的审核、施工现场的指导,还有很多有关景观风貌整治提升方面的现场工作,着力保障保护规划在落实中不走样。

另外,同里的规划完善工作仍在继续。我们从2003年起,还对同里古镇的保护效果进行了六次社会调查,充分听取居民、外来经营人员和政府基层管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并将这些情况反馈给地方政府、反映到规划的调整和修编中,持续优化规划方案,融入新的保护发展理念。


阮仪三先生是我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启蒙老师,同里古镇则是我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起步和相互成就之地。历史的古镇、生活的古镇、魅力的古镇,是同里古镇保护的愿景和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已经经历了两代人的努力,期待新的一代薪火相传,呵护好同里古镇,保护好祖国灿烂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将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打印此页】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