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畅园位于无锡市梁溪区惠山古镇景区秦园街之西,其南侧紧邻惠山寺。占地面积11246平方米。它初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兴盛于明万历至清康乾年间,是江南著名的山麓别墅式古典园林,同时也是1988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以高超的借景、冼炼的叠山、理水手法,苍郁满目的古木巨珂,创造出自然和谐、灵动飞扬的山林野趣,寄托了主人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人生的哲学思考。园内有江南奇石“介如峰”及知鱼槛、七星桥、八音涧、九狮台、鹤步滩等著名景点。1999至2000年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锡惠名胜区对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毁坏的寄畅园东南部进行了修复,先后修复了凌虚阁、先月榭、卧云堂等建筑,恢复了其全盛时期的园林景观,使全园气机贯通,山水相间,充满雅致。
寄畅园其地在元时为惠山寺僧寮“南隐”“沤寓”,明正德、嘉靖间,邑人秦金合其地建别墅园林,名“凤谷行窝”,为致仕归隐之所。后传其侄秦瀚及其子秦梁,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秦梁将残园理荒,筑成白莲池、一鉴轩、振衣亭等景,改名“凤谷山庄”。梁再传其侄燿,燿对园作重大改建,筑园景二十,据王羲之“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诗意,改名为“寄畅园”,亦名“秦园”,时在万历二十七年(1599)。著名文人王稚登、屠隆等分别作《寄畅园记》。康熙初年,秦燿曾孙秦德藻又对寄畅园作重大改筑,延请造园名家华亭张涟(字南垣)及侄张鉽,叠假山,引二泉伏流入园,奠定寄畅园今日之景观格局。乾隆初期,秦瑞熙出资3000银修园,以迎接皇帝驾临。清朝康熙、乾隆两帝在1684至1784年的100年间,先后六下江南,分别驾临惠山,康熙七次游寄畅,乾隆更是十一次巡秦园,钟爱有加。乾隆评说“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两帝御题“山色溪光”“玉戛金枞”。乾隆皇帝除在清漪园(今颐和园)中仿造一园名“惠山园”(今谐趣园)外,还在其父雍正皇帝珍爱的御花园——圆明园内再仿一园名“廓然大公”,留下皇家园林师法江南名园的趣闻佳话。
清乾隆年间,为保全寄畅园,秦蕙田将寄畅园改为双孝祠,园对外称为孝园。清道光年间(1846),为保护古园之树木,秦氏族人编制了《寄畅园树册》,时有树木27种224株。1860—1863年间,寄畅园东南部建筑毁于太平天国战争,元气大伤。园内建筑大部损毁。1883年,秦宝瓒始修寄畅园,重建知鱼槛,修缮凌虚阁。民国间,1924——1925年间,园遭军阀战火焚烧,西式大楼等被毁。1925年,成立寄畅园董事会,由秦亮工任园董,经理兴修与粢盛。以春秋两祭余款,量力修理,陆续重建清响斋、长廊、涵碧亭、含贞斋等。1937年,日寇轰炸,寄畅园饱受催残,双孝祠被毁,留下断垣残壁。其后,园景荒芜,一度为外族租为茶室、照相馆。1952年,秦亮工将寄畅园献赠政府。
园林部门接管寄畅园后,即出资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1954—1956年间,其东面围墙因市政筑路内缩数米,将原大门北移,另建新门;对知鱼槛等建筑进行全面修葺,绿化景观,堆砌假山;将清代所建原无锡县贞节祠改建后形成以秉礼堂为核心的庭院建筑群,复归寄畅园并于其南开新门与惠山寺相通。1955年作为景点对游人开放,昔日私园变成公园。1957年,寄畅园被公布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世纪七十年代,整修了西北部主体建筑嘉树堂。八十年代又根据文献资料复建了梅亭和邻梵阁,疏浚天下第二泉流向八音涧的渠道,重刻乾隆“介如峰”图诗碑,重刻清秦震钧《寄畅园法帖》六册和《续寄畅园法帖》三册214方。1982年3月,寄畅园晋升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在恢复园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拆除了与古园风貌不相和谐的玉兰灯。调整和充实植物布置,移除与园景不相称的棕榈树。去除水面的睡莲,还景于园。对死去的老树补植,如鹤步滩的枫杨和郁盘廊边上的朴树、榉树。增植枫树,增加秋色景观。1990年对寄畅园东南部先月榭等处进行了局部地下物探,1993年再次落地翻造了嘉树堂,并对大石山房等处进行了重新规划改造,恢复旧时式样。
1999年初,着手对寄畅园东南部进行修复。由无锡博物馆主持对东南部实施大面积考古挖掘,探明原有建筑的状况。经专家反复论证,在尊重历史、修旧如旧的原则指导下制订了《寄畅园东南部保护修复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同年12月,国家文物局作了《关于无锡市惠山寄畅园东南部修复方案的批复》。修复工程于2000年3月展开,内容为疏浚锦汇漪;移建镜池、美人石及乾隆御碑亭;复建寄畅园东南部凌虚阁、卧云堂、先月榭及长廊等建筑500余平方米;开挖涧渠,架设石拱桥,引惠山寺日月池水入寄畅园,遵照国家文物局的批示对挖掘出的明代地砖作露明处理。2000年国庆完成全部项目并竣工开放。修复后的寄畅园气机贯通,完整谐和,再现全盛风貌。
寄畅园内景色疏朗,苍凉廓落、古朴清幽。园初创时东南部为住宅,后来宅的功能淡化,至清代雍正时一部分划为钱王祠和贞节祠。而西北部则辟为双孝祠,园成了祠的组成,是为祠园。主要用来游赏,少有居住功能。在造园手法上主要是巧于因借,通过对地形、水系的利用,扩张拓展,延山引水,从西北部引二泉伏流于园中,用黄石在案墩土山中垒叠筑造八音涧,高低错落,导山水于锦汇漪中,纳山色塔影、白云古木,一园之锦绣于池中,环池通过对假山、土坡、桥、榭、堂、廊、岛的营建,辅以人文哲学、文学意境,文人情怀,巧妙地以远处的山色相连接,引锡、惠两山入园,山水相融,生动有趣,以有限中创造无限。在视线上收放开合,或仰望、或俯观、或环视,景色如山水画轴依次展开,可游、可观、可赏,景多诗情画意,倚峭壁以听响泉、循长廊以观山色,达成寄畅之目的。
寄畅园现有景点包括门厅、康熙乾隆御题“山色溪光”“玉戞金枞”、寄畅园法帖碑廊、凤谷行窝、秉礼堂及庭院、碑墙、含贞斋、九狮台、八音涧、案墩、梅亭、嘉树堂、大石山房、清禦、涵碧亭、七星桥、清响、锦汇漪、鹤步滩、知鱼槛、幻石、郁盘及观景廊、凌虚阁、先月榭及廊、卧云堂、美人石、镜池、介如峰刻石及碑亭、邻梵阁等28景。有碑刻244方。另据2011年6月调查并不完全统计,寄畅园现有乔木33种265棵,灌木29种158棵,藤本7种,地被8种。其中百年以上古树名木12棵。这些植物成为寄畅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与建筑及映入园内的锡惠山色共同构成寄畅园古朴奇秀的风景,彰显明代古园的独特韵味。
文/金石声
20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