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无锡市西郊惠泉山麓的寄畅园是秦金创建,具有近500年历史的明代古园,初名“凤谷行窝”,创建于正德之间,筑成于明万历之季;改筑于清顺治初期,全盛于清康乾年间。清雍正年间因案连累,一度罚没,致东南部两处土地被割让,改成祠堂。清同治年间遭兵燹,东南部被毁;民国年间又遭军阀火劫,日寇轰炸,园近颓圮。1952年,无锡秦氏将寄畅园献给国家,结束了秦氏近430年的治园史。
寄畅园是盛名于华夏的优秀园林文化遗产,园内参天的大树无可比拟,山灵水秀,别墅园林。其造园手法延山引水,巧借锡、惠两山风光并纳入园内,引二泉伏流入园,筑山涧奏八音,曲注层分,声若风雨。屋借峰围,径随泉改。层峦濬壑,宛然天开。穷形尽相,备极变态。轩楹倒影,与波澹荡。山色溪光,玉戛金枞。以有限的园林空间造无限之林泉意境,堪为人天,令康熙、乾隆六下江南,叠游秦园,还在北京清漪园和圆明园中仿造寄畅园,创园林艺术南北交流之佳话。
回顾寄畅园不平凡的建园史,脉络清晰。饮水思源,我们不能忘记无锡秦氏为保全这个园林所化费的心血和智慧。本文着重分析寄畅园430年不易姓的成因和乾隆、道光年间“园改祠”、“建树册”这两个历史性举措对保全寄畅园的影响和贡献。
一、寄畅园数百年易主而不易姓,一直保存在无锡秦氏家族手中。
纵观天下园林,有盛必有衰,所谓富不过三代,没有不散的筵席。苏州园林如沧浪亭、拙政园、狮子林都易主易姓好几次,纵使是皇家的园林也因为朝代的更叠而易主,园容面貌随着主人爱好的变化而改变。而无锡秦氏寄畅园从明正德中(约1520)至1952年的400多年历史里,几经沧桑,期间被分割、罚没,但终究还是在秦家手中,这个案例恐怕在中国私家园林的历史中是绝无仅有的。
那么最早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人是谁呢?明末清初蓉湖野叟王永积(1600—1660)在其著作《锡山景物略》中感慨道“山川风月本无常主,二百余年不更二姓,子孙世守,莫有秦园若者……今析而为四。子孙世守莫有秦园若者。”康熙《无锡县志》在介绍寄畅园一章中说“……盖自端敏迄今二百余年,虽中更盛衰而未尝易姓,故论者以为难焉。”乾隆年间,有个叫诸生荣的武进人,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他的《常州赋注》中写道“秦氏寄畅园在惠山寺左,初本僧居,曰南隐,曰沤寓,明正德中尚书秦金得之,辟以为园,名曰凤谷行窝,引涧泉作池,声若风雨。后归其族布政梁中丞燿及其孙德藻,二百馀年易主而不易姓。”
这二百多年是因为寄畅园处于建设初期和完善期,处于上升的通道。从秦金的“凤谷行窝”到其族孙秦梁“凤谷山庄”,为爱真山筑假山,园初具规模。秦燿罢官回乡,继承先祖园林,对此进行改筑,成二十景,于万历已亥(1599)建成寄畅园。太原王穉登在《寄畅园记》中总结三代园主不易姓是因为“秦之先,自五先生迄今,诗书轩冕相蝉联,由端敏而方伯,而中丞,园之主虽三易矣,然不易秦也,秦不易即主不易耳。”显然,诗书传家是不易姓的原因之一。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秦氏数代始终坚守着这一方园林,决定将秦金所创“行窝”打造成一个真正的安乐窝,用以明志,聊以抒情,宗以寄畅。秦燿以后园分为四传子,直到秦德藻归并寄畅园。
1、1520—1604年,三代园主从创建凤谷行窝到建成寄畅园。
这期间其实也有小的插曲,第一代园主秦金去世后,园归其子汴,而汴之趣却不在于山林胜景,而是埋首于刻书、收藏、建万卷楼,那么,“凤谷行窝”自然是渐趋荒凉了。《秦氏献征录·从川公年谱》中有这样一句话:“端敏公既殁,园渐废。”也许汴不忍其父之心爱家园破败,落入异姓之手,就将园子转给了其族亲秦瀚(是汴之堂兄)、秦梁父子。而秦瀚、秦梁既有较好的经济财力,又喜欢山川园林,当是园子最理想的继承人。现在看来,秦汴开了个好头,是懂得园子应该交给谁的有识之主,从此造了一个势,势脉相承数百年,秦氏一直世代相守。
秦瀚得到园子后“庚申(1560)之夏,葺园池于惠山之麓”写了一篇《广池上篇》说:“老怀熙熙,鸡犬闲闲。天地一瞬,吾忘吾年。日居月诸,莫知其然。优哉游哉,吾将终老乎其间。”欣喜之情,跃然画面。1566年,瀚病故,其子秦梁以江西右布政使守制不复出,理凤谷山庄,他在《秋日山居书事》中说:“一辞轩冕累,野兴在山家……寂寞伤时事,孤吟老岁华。”直到1578年病故。过了14年,1592年,凤谷山庄传到了秦梁族侄第三代园主秦燿手中,1599年,园成二十景,定名为寄畅园。1604年,秦燿去世。
2、1604年秦燿的“舜峰公分关”明确寄畅园一分为四
秦燿故前立有遗嘱,对自己的家园财产分田租、住宅、庄房、惠山园居、存典、余银典包及酒器币帛并书画玩器诸多事项作了详细的的交代,立有“舜峰公分关”,析而为四,明确四个儿子所有财产权益。南半部为太清、太宁二公承分,亦曰内园。北半部为太鸿、太涵二公承分,由正门长廊以达便门,短墙界其间,亦曰外园。在“惠山园居”中交代:一、由正门自长廊至云霞郁盘,自此出便门抵环翠楼及栖玄堂止,阄定堦、管业。二、由后门从凌虚阁入卧云堂及邻梵楼抵书房苍雪亭止,并佛堂一带,阄定埏、管业。又补充说:“园居系游玩之所,不当分属,分析二处,欲便管摄耳。内从屋各随所便分管一半,厨房听凭总用。其沿街租房查照间数,均作二分,各自取讨。”从这400多年前的家庭文书上可以看出,秦燿意识到园不可分的道理,这样析产完全是顾及四个儿子的利益,让他们在园居沿街出租的门面中得到应该的房租,而不是真的割裂园子,让他们各分一块园地。
3、清顺治年间,秦德藻归并并改筑寄畅园,纠正了园子割据、芜废的局面。
这四个儿子管理寄畅园园务的时候正是大明朝即将灭亡,清军入关时候,具体发生了什么我们无法知道。但可以推测的是园四分,没有统一的管理,园容渐废。志称“岁久芜废,且割为僧舍”,好在后来园传到海翁公秦德藻手中,他采用强有力的断然手段,归并寄畅园,“先生独力修复,悉还旧观。”
二、清中期,寄畅园和无锡秦氏全盛。雍正年间涉政连累,由盛到衰。乾隆十六年改园为祠,孝友传家,保全古园。
正是在秦德藻的主持下,寄畅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改筑,延请造园名家松江张涟、张轼叔侄进行叠石理水,形成案墩、八音涧等著名景点群,“其他累世遗构,皆次第完葺,以无堕前人之业”,奠定今日寄畅园之观感。
1、康乾南巡,叠游秦园,无锡秦氏和寄畅园都进入全盛时期。
秦德藻有6子24孙,自顺治至乾隆朝,家族中五代后裔有10人授翰林,秦德藻子秦松龄充日讲官起居,在南书房值日,后升左春坊,成为康熙近臣。无锡秦氏烈火烹油,迎来家族全盛,高朋满座,门庭若市期。这个时期经秦德藻主持、张山子打造的寄畅园尽变前人成法,宛然天开,成为江南名园,“如是其可观也”,甲于吴中,秦松龄还在园中请最为著名的苏昆生昆班,讌集放歌,一时风生水起,风雅至致,天下文人如吴伟业、陈维崧、严绳孙、余怀等百余人无不以停船泊曲,光顾惠山秦园,月夜听泉声为荣耀之事。
秦氏寄畅园的名声传到了北京,这么好有园林皇帝岂能放过。1684年,康熙皇帝首次南巡,到无锡其实就是为了品二泉水和看看这个寄畅园。以后,康熙又于1689、1699、1703、1705、1707年驾临江南,共七次游玩寄畅园。还亲书“品泉”“松风水月”“山色溪光”等匾赐给寄畅园主秦松龄。乾隆皇帝1751年开始南巡,因为他早听说寄畅园好名声,在开列临幸的目的地名单中,无锡一栏中就“惠山秦园”四字,可想他的钟爱之心了。不过乾隆皇帝是个孝子,他为了孝顺他奶奶,干脆将寄畅园绘成图,搬到清漪园中仿造了一个同样的园林,名字就叫惠山园。虽然建筑布局、道路、水池、假山都形似,但他总觉得寄畅园好,原因是乔柯胜其间。所以以后他南巡还是要来看寄畅园,甚至他竟然游了寄畅园八次。从1684年到1784年这100年间,两个皇帝游玩寄畅园共十五次,更使寄畅园名声卓著了。
2、雍正年间涉政连累,园东南各被割一,险遭罚没。
康熙喜欢寄畅园,对无锡秦氏友善,他将近臣秦松龄子秦道然带到皇宫,在九阿哥身边任职。后来,雍正继大统,迫害其兄弟,连累到秦道然。雍正下旨严查,结果罚银10万两,道然无力支付,就查抄家产,寄畅园被罚没。也就是这个时候,无锡地方将本属于寄畅园园产的东部和南部各自割出一块,合计约2000平方,用作建造钱王祠和贞节祠。无锡秦氏痛心疾首,但也无可奈何。得罪了皇帝,一点办法也没有。
3、秦蕙田总结教训,保全寄畅园,必须将家园改成祠园。
历史总是峰回路转,乾隆元年,秦道然子秦蕙田高中探花,他是个孝子,念及病重年迈的父亲还在无锡监狱服刑,家里还欠着朝延的银两,就大胆给乾隆皇帝上了一份情真意切的《陈情表》,要求放过其父,免除银两。乾隆善解人意,体恤秦蕙田及寄畅园遭遇,开恩应诺并下旨拨付一千两银子修理已荒芜不堪的秦氏寄畅园。
经过如此大的变故,无锡秦氏家族痛定思痛,想出一个办法来保全老祖宗留下来,给他们带来无比荣耀的家园。乾隆十一年,由道然、孝然、敬然、始然等老一辈发起,秦蕙田执笔,南沙等49人签名画押的《寄畅园改建祖祠公议》出台。
《寄畅园改建祖祠公议》共七条,内容包括建双孝祠、祠田、春秋官祭、修理开支办法、互助等方面内容。公议总结“海翁公后分为四房完粮修理,因事权不能归一,以致墻屋傾頽,树石戕损,恐吾祖三百餘年基业弗克保守……”结论是“惟是园亭究属游观之地,必須建立家祠,始可永垂不朽。”措施是将嘉树堂改成秦氏双孝祠,并在园中设立供奉康熙皇帝巡幸寄畅园的御碑墨宝。这一主意早在乾隆八年就有人出了。他们要供奉是明英宪间,永孚与仲孚两兄弟,先后遘父母疠甚危,掐血舐脓,应诚立效,称为双孝。另外还将列祖列宗特别是寄畅园四代园主牌位入祭双孝祠,这样一来,家族的意脉更加强化。清学者浦起龙在《秦氏双孝祠记》中评述:“……祠依园而立,园恃祠以为守,又临之以君祖,以教孝而作忠,三善备焉。……独忠孝之施,引而愈长,发而愈光,其神之弗敝,而与永久,其本厚也。夫一游观之区,传至三百年不易姓,江表未有。姓不易支,更未有,独秦氏有之,又重振起之,人咸言高位之乘,厚有力者之相际,而吾一以归于尊君敬祖之为教也远,豈臆说欤。”很明显,设祠堂可以孝带忠,以祠带园,足以常保不衰。
乾隆二十三年,皇帝御书“孝友传家”匾额,赐双孝祠及配享之封知府秦瑞熙。肯定了无锡秦氏这一做法。而正是这个秦瑞熙,在寄畅园发还后独力鼎新废园。前述二百年不改姓是因为诗书传家,而这后来的二百年不易姓则是孝友传家。
三、建立树册护古园
道光以后,皇帝也不来南巡了,曾经荣耀的寄畅园慢慢寂静下来,无锡秦氏家族由盛入衰。乾隆年间还是秦氏首富的秦瑞熙,到了道光年间家道中落,其不肖后裔由于家境困难竟然打起了祖园树木的主意,悄然来到寄畅园,靠盗伐大树,变卖木材来维持一时之生活。树之不存,园将荒废。这自然就引起了秦氏族人的公愤,他们组织全族聚而护园,认为树木乃园之公产,属于全体族人,决不能为一家之私所盗伐占用。为了保全树木,他们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将寄畅园所有树木建立树木清册,写明树木名称、坐落、棵数、大小围圆。每逢春秋祭祀,就有各房族推派代表根据树册所载逐一清点。并且还明文规定:“设有一二碍屋枯枝,应该园丁赴诉,各族跟同芟治,毋得擅行私片戈,以遵遗训。倘园丁片戈枝,当即送官斥责。各房子孙知情故纵,鸣鼓共攻,以惩其处”。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措施,才使寄畅园的树木悉数保护,芬芳百年,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树木繁盛荫翳的寄畅园。大树,是寄畅园的生命,也是寄畅园成为名园的最主要因素。寄畅园树册的建立,统一了族人的思想,通过明令禁止砍伐树木,从家法上规范了族人的行为,保护了先人遗留下来的绿化成果,也从根本上保护了古园,挽救了寄畅园。纵观我国古代园林,没有哪一个园林有如此完整的树册,更没有立私法保护的案例。道光二十六年寄畅园树册,已经成为我们今日研究寄畅园树木演变的重要文献,更是重要见证。
四、结语
寄畅园具有500年的建园史,家华国宝,流传有绪。1952年以前由于无锡秦氏家族的世代相守,特别是清乾隆年间秦惠田有感于朝政变动和家族内部的众多纷争给寄畅园带来重大的冲击,累及家园,于乾隆十一年倡建专祠,将嘉树堂供奉双孝子神位,寄畅园改成秦氏双孝祠及所附属的园林,动议子孙共保;道光年间又造树册,规定不准砍树,否则“以不孝论处”, 寄畅园由此保存并延续。尽管朝代变迁,从明朝正德到现在已经历了明、清、民国三朝,但寄畅园依然保存了基本的建筑框架、山水布局和比较原真的造园艺术,苍凉廊落,林木荫翳,远山近水,交相辉映。
1952年,政府接管寄畅园并将其交给园林部门使用管理,至今已有七十一年的历史,期间,园林主管部门暨锡惠公园管理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以保护和修复,将一个行将衰落的私人园林建设成美轮美奂的公共园林,著名古典园林,并使之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对寄畅园东南部进行重大的修复,恢复了全盛风貌。可以期待的是,未来的寄畅园将焕发出历史新的光芒。
金石声
初稿于2013年6月5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