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金说惠山】潜庐

潜庐地处无锡梁溪区惠山古镇,位于寺塘泾北侧的上河塘20号,为清末无锡人杨艺芳营建之别墅园林。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现占地面积1290平方米,建筑面积305平方米。园之主厅名为留耕草堂,并曾以此名行于世。园内现有门厅、留耕草堂、戏台、望山亭、丛桂轩等景点建筑,池沼、回廊、亭桥、黄石、花木布局得法,小巧玲珑,紧凑别致,纳锡惠两山秀色于园内,引秦园伏流于园内,景色清幽,花木扶疏,近百年来大体保持清末时的布局,为近代无锡优秀祠堂别墅园林之一。

潜庐由邑人杨延俊初创于清道光年间(1840),杨殇后改成祭祀他的祠堂;清光绪八年(1882),其子杨艺芳辟祠东南空地建花园,形成前为祠堂、后为花园的祠堂花园格局。其中祠在秦园街,即杨四褒祠,坐南朝北,有数进,门面北而开,对门隔街即是寄畅园,隔园则与惠山相对。而祠之花园即潜庐,西北接杨四褒祠,门朝南,隔上河塘与寺塘泾为邻,与锡山龙光塔遥相照应。主人另在河塘上筑私人码头,成为花园的组成部分,码头可停泊私人船舶,供祭祖宴游之用。1894年扩而为杨四褒祠,祀杨延俊兄弟及其两孺人。祠堂和花园合并起来面积约2300平方米。目前,祠堂一进门面已有,余屋尚待修复,而潜庐则已于2008年9月修复开放。

潜庐其名出自《易经》“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寓主人仿孔明隐居茅庐之意。最初,此园是主人杨艺芳为母亲养老孝亲所筑,后为其本人隐居所用,一度为家族及士绅聚会吟咏之私人会所。杨艺芳与其胞弟杨藕芳曾在此议创“业勤纱厂”,开无锡工业之先声。其族侄女、著名画家杨令弗曾在此侍亲绘画,度过青葱岁月,在其回忆文章中提及此花园。1915年,潜庐重修,无锡举人许国凤敬题“潜庐”额,原匾收藏于无锡博物院。日人侵华,“杨四褒祠”不幸毁于上世纪四十年代,而“潜庐”则幸以保存。新中国成立后,潜庐为驻锡部队所用,建筑和园林格局得以维持。

潜庐是无锡惠山众多祠堂园林的优秀代表,其文物价值为罗哲文等文物专家所肯定。2006年6月,潜庐以“留耕草堂”名被作为惠山镇祠堂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无锡杨氏系近代望族,自清末杨延俊始至其子杨艺芳、杨藕芳及侄孙辈杨瀚西、杨味云、杨令弗等都是无锡乃至国内有名人物,他们或是官宦,工商先驱,或是文人画家,他们办团练、开工厂、兴洋务、造园林,理财兴学,事迹可圈可点。

杨延俊(1809-1859),字吁尊,号菊仙,别号觉先,金匮(无锡)县人,道光二十七年,他和李鸿章成为同科进士,官山东肥城知县。

杨艺芳(1832-1906),即杨宗濂,字艺芳,号潜斋,无锡人。咸丰末,以户部员外郎在籍治团练,后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军、捻军,擢道员。同治十一年(1872),权湖北荆宜施道,被劾罢。后为李鸿章筹建北洋武备学堂。光绪十三年(1887)与吴懋鼎合办天津自来水公司。十四年会办上海机器织布局,尔后改总办;十九年织布局起火,被免职。二十一年(1894)与其弟宗瀚等筹设无锡业勤纱厂。同年,简授山西河东道。此后,他官运亨通,担任过布政使、按察使、迁长芦盐运使。二十七年秋,以办纱厂获赏三品京堂,督办顺直机器局。

潜庐修复工程始于2008年3月,在驻锡部队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搬迁了原有住户。在调查历史资料和对现有房屋进行分析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实测、照相,制订了“拆除后搭建筑,保留和恢复原有建筑,还潜庐以原有风韵”的修复原则,重点是恢复园林布局,与北邻拟复建的廉祠花园“一梅园”,组合成祠堂花园系列。疏通内外通道,清理外部环境,恢复主厅前戏台庭院、潜庐南入口门面和重现远借龙光塔的景色。

潜庐四周为民房所包围。本次工程中拆除了丛桂轩后搭建的一组平屋和花坛;恢复庭院,新建半亭。拆除了原吊装于丛桂轩和留耕草堂内的平顶,显露出屋架房顶;恢复留耕草堂北侧檐廊,原样恢复廊中亭子。在原戏台的遗址上复建戏台;延长廊子以连接留耕草堂和戏台。新建戏台以南自上河塘进入潜庐的入口,在此屋之西侧建造厕所以满足公共游览的需要。拆除了原封闭于丛桂轩、留耕草堂和望山楼这些建筑门两边的墙体,恢复其原来的中式厅堂落地门样式,对相关墙体和门窗进行了维修。对园内的两个池塘进行清淤并整修了假山。

修复后的潜庐自龙头下之北,恢复原上河塘20号的入口门面。门房枋正中悬清水匾额潜庐系仿原匾重制。柚木色石绿字,阴刻“潜庐”两隶字,旁落款分三行,为“中华民国十有五年七月吉日公建许国凤题并书”,另有印章二。主屋留耕草堂座北朝南,为歇山顶建筑,面阔三间,中有屏门,东西开有花窗。堂上悬“留耕草堂”行书四字,无落款;旁配联为“故乡大好湖山,小筑林泉傍西郭;素志不忘陇亩,此间风物胜南阳”。堂前有三棵高4米许百余龄的罗汉松,已列入无锡市古树名木。南有池沼,池南即戏台池之水源自丛桂轩前池塘,经黄石垒砌之山涧而导入,最后穿墙街经地下管道流入寺塘泾;而丛桂轩前之池塘水源则来自寄畅园锦汇漪。留耕草堂堂外四周有围廊,面东廊之末端东西开有门,西门楣上刻有楷书阳文“扃岫”两字,为此园清末遗存。而东门字缺。自西门出,登坡可达“望山楼”。向东俯瞰,堂、池、桥、廊、石、树组合精妙,园林景色尽收眼底。往南远眺,锡山宝塔若隐若现,今已为后搭的民房所遮挡,有待以后恢复园景。“望山楼”实为一面宽三间之硬山式平房,原建筑名不详。“留耕草堂”后另有一池,架有曲桥并铁扶栏,连接“留耕草堂”和“丛桂轩”。“丛桂轩”为硬山式建筑,堂额为新制。其后有一庭院。轩之前门两侧各有廊,东与亭相联,西面廊壁开有圆洞,颇有民国意味。轩、桥、廊、堂环抱池而立,形成一个优美的园林空间。经保护修缮后的潜庐现有建筑面积达226平方米。

纵观潜庐全园布局,地形起伏,巧在因借,山水勾延,开合有序,花木扶疏,气机通畅。潜庐这一重点文物的修复使惠山又恢复了一处园林景观,成为继明代寄畅园后惠山重要的清代花园,成为龙头河畔重要的旅游景点,目前此园林免费向公众开放。

文/金石声

2020.7.3

-END-

【打印此页】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