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史话丨南宋中原婚俗的东山记忆

东山婚俗历史悠久,是南宋建炎年间宋王朝“南渡”临安(现杭州)时,北方贵族从中原带来的一支传统文化奇葩,经过数百年与地方婚俗的渗透融合,演变成明清时颇具特色的东山传统婚礼。内涵丰富,仪式隆重,口彩(名称)吉祥,富含典故,被列为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电视剧《橘子红了》(东山大族的传统婚俗)


南宋王朝南迁时,途经太湖东山,有一大批从汴梁(现开封)随驾南渡的高官和中下层官员,迁居洞庭东山,史称“七十二个大臣”。他们把父母和妻小留在了湖岛,自己则南渡临安继续从政,在新建的南宋朝廷做官。据说,南迁时宋高宗赵构还在东山武山隐居了一段时间,待临安皇宫竣工后,才离开武山驾临皇城。这一大批中原贵族迁居东山,带来了传统的中原文化,婚俗,即为颇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

东山婚礼从“定亲”到结婚,礼仪繁多,延续时间较长。定亲有“排八字”“配生肖”“授茶”等礼仪。而结婚时的仪式和礼仪就更多了,有送“通路”“抬行妆”“三吹三打”“逛轿”“坐茶”“巡抚台”“猜拳”等近10项仪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东山婚俗中有些带封建糟粕的仪式已被时代所摈弃,而如定亲“授茶”、鼓乐队“三吹三打”迎亲、巡抚台行令“猜拳”等礼仪至今仍保留盛行。

授茶(三山岛婚礼重演)

旧时,东山无论是财大气粗的出客人家(做官或经商),还是做做吃吃的庄户人家(种田或打工),男女青年婚配都有“授茶”的礼仪。“定亲”或“攀亲”,如今称为“定婚”,通常是男方提亲,若女方同意,男方就请媒人(现称“介绍人”),约期“相亲”。双方中意后,选定吉日,办定亲酒。男方送彩礼,俗称“送小盘”。男家“送小盘”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即授茶。媒人或介绍人把一包茶叶用红纸包好,同彩礼中的金银首饰一起送给女方。大户人家授茶更为隆重,把挑选好的茶叶装在一只只白瓷罐中,封好盖,上缠红丝棉,足有七、八十罐,装在一只大木柜里,请两名壮汉抬去女方。要是姑娘接受了茶叶,就表示答应了男方的求婚。姑娘过门后,对丈夫像茶树一样忠贞,节操像茶叶一样贞洁,在夫家撑起门户,创出一番事业来。因为茶籽落地生根,在当时是不可移栽的,表示将一辈子永不变心。最有趣的是“吃两来茶”,要是婚后小夫妻两边为家,将来负起赡养双方父母的责任,定亲时男女双方得互赠茶叶。东山的这一“授茶”婚俗在明清时非常盛行。

过去,东山婚庆大多定在过年(春节),这是因为“钻天洞庭”男性青壮年大多外出经商,只有待过年时才回乡与家人团聚之故。婚庆的时间长,仪式隆重。一般有“落桌”“棚逢”“行嫁日”“新亲”“巡抚台”“回门”等,前后长达5天。这些名称颇具含义,带有某种喜庆色彩。第一天称落桌,是近邻及近亲来摆喜宴的桌凳,准备大宴宾客。第二天名棚逢,俗名碰风,意为远亲来家中碰头相聚,庆贺、先喝酒热身,很是惬意。第三天男方称抬行嫁,女方称行嫁日,这一天是把新娘子娶回家,礼仪可多了,有“三吹三打”讨亲、新娘出门前“热络”、离家时“哭嫁”和“嫁出女儿泼出水”“奈性子”“嫁郎先嫁床”等趣名(婚俗),颇具情趣。

花轿迎亲

“三吹三打”迎新娘,据说出自刘皇叔三请诸葛亮的典故。男方雇用鼓乐队(旧时抬花轿)到女家讨亲,在离门口约百步时鸣放爆竹,告知对方。女家闻声,吹灭红烛(现关灯),紧闭大门,屏息无声。鼓乐队在门前周而复始地吹打,一遍、三遍,甚至有吹打五遍、六遍的。经新郎及男方娶亲人恳求,门内先打开一条缝,提出要喜钱,称“开门钱”,亦有要香烟、要喜糖的,双方热闹嬉笑,讨价还价一番。满足女方送嫁喝酒亲戚(主要青年人、孩童)要求后,大门洞开,女方热情招待娶亲人员。新娘几经娶亲领队催促,在房中梳妆打扮换嫁衣,换新衣时要穿新郎刚从身上脱下并留有体温的衬衣,称“热络”。新娘出门时要与在场的亲戚长辈逐个道别。有母女抱头哭泣的,谓之“哭发”,乃吉利之举。女儿刚出门,女家随之把一盆水泼在大门口,意即“嫁出女儿泼出水”,即盼女儿出嫁后至男方成家立业,创出一番事业来。这一仪式源自汉代朱买臣休妻“覆水难收”的典故,今移风易俗,这一婚俗消失。

新亲上门,俗名“正日”,是婚俗最热闹最隆重的日子。这一天,男方大摆喜筵,诸亲好友都来祝贺吃喜酒。新娘的父母、兄弟姐妹也第一次上亲家之门,所以又名新亲日。一般一张八仙桌坐8人,而新亲坐的巡抚台只坐5人,正中朝南坐老丈人,左边是巡台与抚台,右边坐新郎和记账。猜拳是男方“新亲”宴席上的重头戏,酒过三巡,桌上大鱼,巡台和抚台开始离桌,代老丈人行令猜拳。各桌选出的拳手,与对方猜拳前,都要双手抱拳作揖,高喊一声“全福”,祝对手全家福,然后大开“杀戒”,有先礼后兵,或情谊为主,比赛为次的含义。猜拳呼的“趣名”,亦称猜的“拳令”都很吉祥,据说源于南宋汴梁,故又名“宫廷拳”。猜拳时从一至十呼的全是吉利语,如一品到、二上坐、三元到、四喜来、五金魁、六六顺、七巧大、八仙早、九长寿、全家福或全福全寿。

来源:吴中东山

【打印此页】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