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湖湿地生物多样性
1985年尚湖退湖还田后,以尚湖主体水面为核心,建立了七个湖中洲、岛,分别有荷香洲、枫林洲、钓鱼岛、烟雨洲、桃花岛、鸣禽洲、湖滨公园、果树园等,以自然景观为主,植物造景为副,使人工景观溶于自然之中,荷香洲属于景观核心区。其中有两个以池杉为主体的人工湿地林、沿湖堤岸人工林和以狐尾藻-苦草-眼子菜等为主体的沼泽湿地。成为越冬鸟类主要的栖息地。湿地主要植被尚湖湿地在退田还湖后,以尚湖主体水面为核心的洲、岛建立了景观核心区,以人工林为主体,以池杉、水松、水杉、柳树、玉兰、香樟、枫树等为主。洲、岛沼泽湿地有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组成,主要有荷花、芦苇、莲子草、睡莲、菱、萍蓬草、苦草、菹草、眼子菜、狐尾藻等。湖堤岸主要是以水杉、柳树、香樟等组成的人工林。堤岸灌丛主要有茅霉等组成,底被主要是一些优势杂草,湖围有一些芦苇及禾草。湖堤外围大都被排干水,建成农田,种植水稻、小麦和蔬菜,部分建成鱼塘,有少量人工林和果树林,以柳树、桃、枣、葡萄等为主。沿堤岸周围有一些芦苇-禾草及水生植物组成的沼泽湿地,主要植物有满江红、槐叶苹、苦草、菹草、野茭白、芦苇、眼子菜、狐尾藻、金鱼藻、菱和芡实等。主要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种类:满江红( Azolla imbricata (Roxb.) Nakai)满江红是漂浮于水面的蕨类植物。根状茎横走,二歧分枝,长出大量叶片。秋后叶色变红,形成大片水面被染红的景观,十分壮观,故名满江红。满江红与蓝藻共生,有固氮的作用,生长繁殖快,是很好的稻田绿肥,也是家畜饲料,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槐叶苹(Salvinia natans (Linn.) All.)槐叶苹也是漂浮水生植物,且喜生于流动的浅水池塘和水沟中。槐叶苹的叶三枚轮生,其中二枚浮水面形成羽状排列,好似槐树叶。然而当你翻开背面,发现有一粒粒的孢子囊时,就可判断它是低等的蕨类植物。槐叶苹可作饲料或田间绿肥。芡(Euryale ferox salisb.ex koenig et Sims.)睡莲科,大型水生植物。叶花漂浮水面;叶有沉水和浮水两种,浮水叶大型,径可达1.3米,叶面具刺;花紫红色,花后结浆果,具黑色种子。种子含淀粉,食用或酿酒。药用为滋补强壮剂。野菱(Trapa incisa Sieb. Et Zucc.)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根具两种类型,除普通的吸收根,尚有含叶绿素沉于水中的同化根,根丝状细裂。叶漂浮水面集生于茎端,叶柄具纺锤形气囊,以利漂浮。所有这些性状都是对水生适应的结果。野菱属菱科,本科植物果实都含淀粉,供食用。野菱果小也有利用价值。四角菱(Trapa quadrispinosa Roxb.)菱科,著名水生栽培植物。图中可见含叶绿素的同化根以及叶柄中部的气囊。与野菱相似都属于漂浮水生植物。种子含淀粉,果肉鲜嫩,可食用。杏菜(Nymphoides peltata (Gmel.) O. ktze.)龙胆科多年生草本。茎沉于水中,在泥中有横走茎;叶漂浮于水;花挺出水面。常生长于池塘、湖边或缓流的小沟中。杏菜全草入药,主治诸疮肿痛及热淋等症。大漂(Pistia stratiotes Linn.)天南星科,多年生和一年生草本。具匍匐茎;叶莲座状簇生,无柄,漂浮水上;肉穗花序,佛焰苞白色。分布于长江以南诸省。生水塘或人工栽培作饲料。亦可栽培供观赏,香港植物园已见引种。浮萍(Lemna minor Linn.)浮萍科,草本植物。叶状体宽卵形,椭圆形,长2-5毫米,宽2-4毫米,下面有根1条。池塘、湖泊、稻田常见。全国广布种。本植物生长极快,作家禽饲料或绿肥。全草入药,有发汗、利水、消肿之功效。水车前(Ottelia alismoides (Linn.) Pers.)水鱉科,多年生草本。沉水植物,仅花挺出水面。叶基生,膜质,卵形;花单生,花被片3枚,白色,染淡粉色;果长椭圆形。全国各地广为分布。常生于浅水池塘,水沟。本植物嫩叶、花葶可食,全草可作饲料。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 cv. "Fenginye")睡莲科,多年生草本。有地下横走根茎,叶与花均挺出水面,属挺水水生植物。为了适应水生环境,地下茎与叶柄均具孔道,以便空气流通,有利在水中呼吸。根茎肥厚即藕,种子即莲子,花即荷花,是著名食用、药用兼观赏植物,经济价值极高。荷花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栽培品种极多,分碗莲、缸莲和池莲。图中"粉千叶"为重瓣花观赏品种。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inn.)千屈菜科多年生草本。茎多分枝,直立;叶对生,披针形;花序直立,夏日开紫红色花,常生于溪边、湖边,有观赏价值,常见栽培。全草药用,治肠炎、痢疾、便血,外用于外伤出血。 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 Gmel.)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匍匐,杆高1-2米;叶线形,具鞘;聚伞花序,杆的延长为苞,小穗单生或2-3个簇生于枝顶。全国广为分布。生浅水池塘。本植物秆可作纺织材料,或造纸原料。茎入药,有清凉利尿之功效。特殊的株形已备受园艺家的重视,常见栽培供观赏。红睡莲(Nymphaea rubra Roxb.)著名水生观赏植物。根茎埋于水下泥中,叶花漂浮水面,花红色。花全日开放,昼开夜合,故名睡莲。原产印度,现已广为种植。白睡莲(Nymphaea alba Linn.)睡莲科 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沉于水下匍匐的根状茎,叶与花漂浮水面,适宜在水中生长。花白色为著名水生观赏植物。分布于山东、河北、陕西等省。现也广为种植。黄睡莲(Nymphaea mexicana Zucc.)著名水生观赏植物。叶与花漂浮水面,花淡黄色,中午至下午4时开放。原产墨西哥,现已广为种植。雪白睡莲(Nymphaea lotus Linn. var. Dentata (Schum. et Thonn.) Nichols.)常见水生观赏植物。叶浮水,花可伸出水面,白色。华南地区常见栽培。柔毛齿叶睡莲(Nymphaea lotus Linn. var. pubescens (Willd.) Hook. f.)常见水生观赏植物。叶浮水,花可伸出水面,粉红色。华南地区常见栽培。苹(Marsilea quadrifolia Linn.)苹是沼生蕨类植物,具有细长的地下根茎,叶具长柄,因而适宜在沼地或浅水中生长。繁殖能力强,入农田成为稻田杂草。在长江以南广为分布。全草入药,能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安神。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苋科 沼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具匍匐茎,叶对生,茎节发出大量根系,适宜在沼泽土中生长,繁殖极快。可作猪饲料。栽培、或野生。全草入药,有清热利水,凉血解毒之功效。萍蓬草(Nuphar pumilum (Hoffm.) DC.)睡莲科,水生植物。叶两型,分沉水叶与浮水叶。浮水叶全缘,绿色近革质;沉水叶膜质。花黄色漂浮水面。分布于华东、华南、东北。野生于池塘、湖边沼泽地,也可栽培供观赏。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Linn.)鸢尾科,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状,斜伸;基生叶剑形,茎生叶短而窄;数枚花生茎顶,花黄色。原产欧洲,常作花卉栽培于水池边。三白草(Saururus chinensis (Lour.) Baill.)三白草是多年生草本,具粗壮白色根状茎,节上生不定根,以此适应在沼泽泥土中生长。因靠近花序的叶常呈白色,花斑状,故有三白草之名,亦具有一定观赏价值。  三白草全草入药,清热解毒,利尿消肿,主治尿路感染,尿道结石,肾炎水肿和支气管炎等症。石龙芮(Ranunculus sceleratus Linn.)毛茛科,一年生沼生草本植物。生于水边湿地,茎中空,具发达的须根,以适应水湿地的生长。全草含白头翁素,有毒。药用可治淋巴结核,疮毒和毒蛇咬伤等症。华凤仙(Impatiens chinensis Linn.)凤仙花科,沼泽地野生草本植物。茎分直立茎和水下横走茎,横走茎节膨大,着生大量须根,这些都是对沼泽地适应的表现。花单生或簇生于叶腋,美丽,可引作观赏植物。柳叶菜(Epilobium hirsutum Linn.)柳叶菜科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50-100厘米。常生于沟边、溪边沼泽地。 全国广为分布。根可入药,具消炎止痛,止血生肌,祛风除湿的功效。治急性结膜炎、牙痛、月经不调等症。陌上菜(Lindernia procumbens (Krock.) Philcox.)玄参科,一年生草本。茎直立,为适应沼生环境,根系发达;叶对生长椭圆形;花小,粉红色。凡能形成潮湿沼泽生境的地区广为分布。水苏(Stachys japonica Miq.)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有地下横走根茎,茎四棱;叶对生,披针形;轮伞花序。分布于华东、华北和辽宁诸省,海拔230米以下水边湿地生长。根茎及全草入药,药性清热解毒,祛痰止咳。主治咽喉痛、扁桃体炎、百日咳、疔疮等症。石龙尾(Limnophila sessiliflora (Vahl) Bl.)玄参科,多年生草本。具匍匐茎,茎节生须根;叶两型,沉水叶细裂,挺水叶长椭圆形,羽状裂;花单生叶腋。浅水沼泽地生长。北起辽宁,南至两广,凡潮湿地区均有分布。鳢肠(Eclipta prostrata (Linn.) Linn.)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直立,具匍匐茎;叶对生,披针形;头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白色;瘦果黑色。全国广布种。常见于田梗,沟溪边湿地。全草药用,有收敛、止血、补肝肾之功效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 Hamilt.)多年生植物。茎直立,高60-120厘米;叶线性,宽2-3厘米,长50-100厘米;花被片三枚,白色;聚花球果头状。浅水池塘,湖边生长。全国广布种。全植物为优良饲料。谷精草(Eriocaulon buergerianum Koern.)谷精草科植物。具大量须根,着生了水底泥中;叶基生,长6-20厘米;头状花序球形,径4-6毫米。分布于华东、华南、华中和西南诸省。全草入药,有疏风、明目、退翳之效。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 (Burm. f.) Presl ex Kunth)雨久花科植物。具水下横走匍匐茎,节上须根簇生,茎直立,斜升,高10-30厘米;叶具膨大鞘,叶柄长,叶身宽卵形;总状花序生枝顶或叶腋,花蓝色,花后花序下垂。生浅水池塘,沼泽地。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至西南诸省。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止痛、止血之功效。湿地主要鸟类尚湖现记录到鸟类89种,其中国家级、省级保护种类15种,优势种主要是游禽、涉禽鸟类。丰富的饵料、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鸟类栖息提供了较理想的条件。1985年退田还湖后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渐恢复,调查资料表明:鸟类种类、数量在逐步增多,由92年统计的62种增至04年的89种,白鹭、夜鹭、苍鹭、绿头鸭等在数量上已形成一定规模,夜鹭、白鹭的数量达上万只。夜鹭常年留居尚湖成为留鸟。 在景区的能够观赏到常见的鸟类有1白鹭,2夜鹭,3池鹭,4牛背鹭,5黑水鸡,6䴙䴘,7戴胜,8喜鹊,9斑嘴鸭,10红头潜鸭。1白鹭,鹭属共有13种鸟类,其中有大白鹭、中白鹭、白鹭(小白鹭)和雪鹭四种体羽皆是全白,世通称白鹭。大白鹭体型大,既无羽冠,也无胸饰羽,中白鹭体型中等,无羽冠但有胸饰羽;白鹭和雪鹭体型小,羽冠及胸的羽全有。小白鹭:体态纤瘦,乳白色:夏羽的成鸟繁殖时枕部着生两条狭长而软的矛状羽,状若双辫;肩和胸着生蓑羽,冬羽时蓑羽常全部脱落,虹膜黄色;脸的裸露部分黄绿色,嘴黑色,嘴裂处及下嘴基部淡角黄色;胫与脚部黑色,趾呈角黄绿色。通常简称为白鹭。小白鹭场栖息于稻田、沼泽、池塘间,以及海岸浅滩的红树林里。常曲缩一脚于腹下,仅以一脚独立。白天觅食,好食小鱼、蛙、虾及昆虫等。繁殖期3~7月。繁殖时成群,常和其他鹭类在一起,雌雄均参加营巢,次年常到旧巢处重新修葺使用。卵蓝绿色,壳面滑。雌雄共同抱卵。卵23天出雏。2夜鹭,是中型涉禽,体长46-60厘米。体较粗胖,颈较短;嘴尖细,微向下曲,黑色;胫裸出部分较少,脚和趾黄色;头顶至背黑绿色而具金属光泽;上体余部灰色;下体白色;枕部披有2-3枚长带状白色饰羽,下垂至背上,极为醒目。栖息和活动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区的溪流、水塘、江河、沼泽和水田地上附近的大树、竹林,白天常隐蔽在沼泽、灌丛或林间,晨昏和夜间活动。繁殖期4-7月,通常营巢于各种高大的树上。常成群在一起营群巢,也常与白鹭、池鹭、牛背鹭和苍鹭等其他鹭类一起成混合群营巢。群巢的数目少者一棵树上几个至十几个,多者数十个甚至上百个。雌雄亲鸟共同参与营巢。巢由枯枝和草茎构成,结构较为简单,呈盘状。大小为外径30-51cm,内径28-32cm,高12-15cm,深8-9cm,也有利用旧巢的习性。每窝产卵3-5枚,通常4枚。卵为卵圆形和椭圆形,蓝绿色,大小为41-48mm×31-37mm,平均44mm×35mm,重22-27g,平均24g。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以雌鸟为主,孵化期21-22天。雏鸟晚成性,刚孵出时身上被有白色稀疏的绒羽,由雌雄亲鸟共同抚育,经过30多天,雏鸟即能飞翔和离巢。3池鹭,系典型涉禽类,体长约47厘米,翼白色、身体具褐色纵纹的鹭。繁殖羽:头及颈深栗色,胸紫酱色。冬季:站立时具褐色纵纹,飞行时体白而背部深褐。虹膜褐色;嘴黄色(冬季);腿及脚绿灰色。通常无声,争吵时发出低沉的呱呱叫声。栖息于稻田、池塘、沼泽、喜单只或3-5只结小群在水田或沼泽地中觅食,性不甚畏人。食性以鱼类、蛙、昆虫为主,幼雏与成鸟的食物成分相类似。繁殖期营巢于树上或竹林间,巢呈浅圆盘状,由树枝、杉木枯枝、竹枝、茶树枝及菝葜藤等组成,巢内无其他铺垫物。5月上、中旬产卵,每窝产卵3-6枚。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也集成多达数十只的大群在一起,性较大胆。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包括鱼、虾、螺、蛙、泥鳅、水生昆虫、蝗虫等,兼食少量植物性食物。常与夜鹭、白鹭、牛背鹭等一起组成巢群,在竹林、杉林等林木的顶处营巢。性不甚畏人。白昼或展昏活动。常站在水边或浅水中,用嘴飞快地攫食。通常无声,争吵时发出低沉的呱呱叫声。4牛背鹭,是中型涉禽,飞行时头缩到背上,颈向下突出,像一个大的喉囊,身体呈驼背状;站立时亦像驼背,嘴和颈亦较短粗;体较肥胖,喙和颈较短粗。夏羽大都白色;头和颈橙黄色,前颈基部和背中央具羽枝分散成发状的橙黄色长形饰羽;前颈饰羽长达胸部,背部饰羽向后长达尾部,尾和其余体羽白色。冬羽通体全白色,个别头顶缀有黄色,无发丝状饰羽。是唯一不食鱼而以昆虫为主食的鹭类,也捕食蜘蛛、黄鳝、蚂蟥和蛙等其他小动物。其与家畜,尤其是水牛形成了依附关系,常跟随在家畜后捕食被家畜从水草中惊飞的昆虫,也常在牛背上歇息,故名。繁殖期4-7月,营巢于树上或竹林上。常成群营群巢,也常与白鹭和夜鹭在一起营巢。每窝产卵4-9枚,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1-24天。牛背鹭部分留鸟,部分迁徙。中国长江以南繁殖的种群多数为留鸟。5黑水鸡,中型涉禽,体长24-35厘米。嘴长度适中,鼻孔狭长;头具额甲,后缘圆钝;嘴和额甲色彩鲜艳。翅圆形,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或第2枚和第3枚初级飞羽等长,第1枚约与第5枚或第6枚等长。尾下覆羽白色。趾很长,中趾不连爪约与跗蹠等长。趾具狭窄的直缘膜或蹼。通体黑褐色,嘴黄色,嘴基与额甲红色,两胁具宽阔的白色纵纹,尾下覆羽两侧亦为白色,中间黑色,黑白分明,甚为醒目。脚黄绿色,脚上部有一鲜红色环带,亦甚醒目。游泳时身体露出水面较高,尾向上翘,露出尾后两团白斑很远即能看见。栖息于灌木丛,蒲草,苇丛,善潜水,多成对活动,以水草,小鱼虾,水生昆虫等为食。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频频游泳和潜水于临近芦苇和水草边的开阔深水面上,遇人立刻游进苇丛或草丛,或潜入水中到远处再浮出水面,能潜入水中较长时间和潜行达10米以上,能仅将鼻孔露出水面进行呼吸而将整个身体潜藏于水下。游泳时身体浮出水面很高,尾常常垂直竖起,并频频摆动。除非在危急情况下一般不起飞,特别是不做远距离飞行,飞行速度缓慢,也飞得不高,常常紧贴水面飞行,飞不多远又落入水面或水草丛中。6䴙䴘,别名水葫芦。冬来春去,在水中快意的䴙䴘(音为pi ti,外形如鸭,嘴直而尖,又名“水葫芦”因体形短圆,在水上浮沉宛如葫芦而得名)。外形如鸭,而嘴却直而尖。平时栖息于水草丛生的湖泊。食物以小鱼、虾、昆虫等为主。性怯懦,常匿居草丛间,或成群在水上游荡,在芦苇丛中营巢。每年5月,䴙䴘开始繁殖。雄鸟和雌鸟从相识到交配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求偶舞蹈。水面上,两只相遇的䴙䴘,面对面低头展翅,然后抬头仰脖,拍动双翅,迅速向前。当互相快碰到时,又骤然停下改为后退。简直就是一场优美的芭蕾。通过舞蹈的互相比试和了解,如果赢得了对方的爱心,它们就衔着水草开始共同建造洞房。䴙䴘的巢很特别,它不在固定地点,而是随波逐流,飘荡在水上。巢建好后,产4~5枚卵,双亲轮流孵化。遇有情况时,亲鸟跑得无影无踪。其实,在它离开时,它早已用水草和芦苇将巢盖严实了。经过20多天的孵化,幼鸟出壳。幼鸟属于早成鸟,刚出壳就跃入水中。7戴胜,头顶具凤冠状羽冠;嘴形细长,栖息于山地、平原、森林、林缘、路边、河谷、农田、草地、村屯和果园等开阔地方,尤其以林缘耕地生境较为常见。以虫类为食,在树上的洞内做窝。性活泼,喜开阔潮湿地面,长长的嘴在地面翻动寻找食物。有警情时冠羽立起,起飞后松懈下来。每年5、6月份繁殖,选择天然树洞和啄木鸟凿空的蛀树孔里营巢产卵,有时也建窝在岩石缝隙、堤岸洼坑、断墙残垣的窟窿中。每窝产卵7-9枚。8斑嘴鸭,属大型鸭类,体型大小和绿头鸭相似,体长50-64厘米,体重1千克左右。雌雄羽色相似。上嘴黑色,先端黄色,脚橙黄色,脸至上颈侧、眼先、眉纹、颏和喉均为淡黄白色,远处看起来呈白色,与深的体色呈明显反差。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每年3月初至3月中旬开始从中国南方越冬地北迁,3月末到达华北东北部,3月末4月初到达东北东部和北部,部分留在当地繁殖,部分继续北迁,迁徙高峰在4月初至4月中旬。秋季9月末10月初开始南迁,10月中下旬大批到达东北地区,11月初至11月末大批到达华北地区,部分留在东北和华北地区越冬,部分继续南迁。亦有部分斑嘴鸭在中国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和台湾地区终年留居,不迁徙,为留鸟。主要吃植物性食物,常见的主要为水生植物的叶、嫩芽、茎、根和松藻、浮藻等水生藻类、草子和谷物种子。也吃昆虫、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9红头潜鸭,体长42-49厘米,翼展72- 82厘米,体重700-1100克,寿命10年。雄鸭头顶呈红褐色,圆形,胸部和肩部黑色,其他部分大都为淡棕色,翼镜大部呈白色。雌体大都呈淡棕色,翼灰色,腹部灰白。幼年雄鸭下部羽色较深,与雌体颇相似。雄体覆羽与雌性同,但头和颈部的红色比较浅些。眼鲜红色或红棕色;喙蓝黑色;脚青灰色或铅灰色;蹼关节和爪黑色。很少鸣叫,为深水鸟类,善于收拢翅膀潜水。杂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鱼虾贝壳类为食。有很好的潜水技能,在沿海或较大的湖泊越冬。红头潜鸭春季于3月中下旬开始往北方迁徙,4月初至4月中旬到达东北,秋季于10月初开始南迁,10月末至11月初到达南方越冬地。少数留在东北越冬。常见于芦苇丛生和遮盖条件较好的开阔水面,越冬期间活动于开阔的湖泊、水库中。常结成10-30只的小群或与凤头潜鸭、琵嘴鸭等混群活动。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和冬季常集成大群。有时也和其他鸭类混群。白天多在开阔的水面活动和游泳,或一动不动的飘浮于水面上睡觉,有时也成群在岸边休息。性胆怯而机警。善于潜水。常通过潜水取食或逃离敌人。危急时也能从水面直接起飞。飞行迅速,但在地上行走较困难。主要在深水地方通过潜水觅食,也常在岸边浅水处像其他鸭类一样,头朝下尾朝上扎入水中取食。食物主要为水藻、水生植物叶、茎、根和种子。有时也到岸上觅食青草和草籽。春夏季也觅食软体动物、甲壳类、水生昆虫、小鱼和虾等动物性食物。觅食多在富有水生植物或隐蔽条件较好的水面。常在黄昏和清晨觅食。中午多飘浮在开阔的水面休息或睡觉。
太湖三山岛国家湿地公园
太湖三山岛国家湿地公园江苏太湖三山岛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区西南50 km处的太湖之中,以泽山岛、厥山岛、蠡墅岛和三山岛本岛岸线外扩200m为四至边界,规划总面积625.2公顷。2013年10月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园区内共划分为六大功能区:生态保育区、管理服务区、宣教展示区、恢复重建区、合理利用区、社区共建区。太湖三山岛国家湿地公园总规修编后总面积756.63公顷,园区内共划分为六大功能区:生态保育区(332.08公顷)、恢复重建区(173.19公顷)、宣教展示区(47.16 公顷)、合理利用区(30.46公顷)、管理服务区(12.18 公顷)、社区共建区(161.56 公顷),三山岛湿地将按修编规划内容继续做好湿地可持续保护与修复工作,由“保护优先”提升至“全面保护”阶段。三山村作为太湖之中的岛屿型生态旅游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太湖水资源环境,旅游业的发展得益于独特的湖岛风光,太湖水资源的优劣直接影响三山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面对“无锡蓝藻事件”,三山村感同身受并未雨绸缪,2007年对三山岛沿岸的太湖水域进行的水环境检测发现:总氮为1.652mg/L,总磷为0.2mg/L,浮游植物中微囊藻占绝对优势,分别为51个/L和49个/L,水生生物组成也呈现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该水域为Ⅳ类水质。对此,三山村将旅游门票收入优先投入到三山岛东南面滨湖岸线整治,对围网拆除的滩涂区域进行清淤与地形改造,用底泥原位处理方式压实堆筑成岛屿和复层围堰用于拦截蓝藻并打捞还肥,再通过配套水生植物的种植,这就有了三山岛湿地的雏形。我村利用生态湿地处理技术、生态隔离带技术,种植水生作物缓冲和拦截氮磷污染物的流失,有效的控制农业污染源、提高氮磷利用率,对农业面源污染和入湖污染物起到遮挡、沉淀、生态吸附吸收作用(每公顷人工湿地可以从太湖水域有效输出 氮N 2630kg,磷P 403kg、钾K 4570kg),从而实现循环生态运作。2012年6月,太湖三山岛农村生活污水生态治理及示范研究项目通过苏州科技局验收,该项目将三山岛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尾水进一步采用复合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与生态塘处理工艺相结合的综合处理体系,通过独特的“填料——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净化,湿地内水质达到并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水标准,其中化学需氧量CODCr 12.5mg/L,氨氮NH3-N 0.14mg/L,总氮TN 0.4mg/L,总磷TP 0.08mg/L ,并由苏州科技学院发表关于三山岛湿地水资源保护论文4篇,申请专利1项,三山岛湿地目前已被中国林科院湿地研究所列为“太湖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作用机理及调控与恢复技术研究”试验示范基地,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美化建设,推进了山清、水秀、人安康的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了太湖水资源环境。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正常发挥的基础,没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没有生活力和低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三山岛湿地建设通过因地制宜与合理配置浮水植物、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湿地植被群落可以吸附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净化水质,从而提高水体透明度、增加水中的溶解氧,还能丰富区域景观类型和生境复杂性,为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及鱼类提供食物和产卵的场所。三山村在对湿地植被保护与种植恢复的同时,依托湖岸线改造和水中地形整理改造工程,投放了大量的鱼类、螺类、贝类,保护太湖中水生物的多样性,同时增加了湖水中有机质、营养盐等迁移、转化、输出的途径和输出量,提高太湖水体生态修复能力,目前太湖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已经在三山岛设立了“太湖渔业资源保护站”,与三山岛湿地公园携手共建渔业资源保护区,促进了太湖中水生物资源的有机平衡。三山村在湿地公园内面积较大、人为干扰少、植被茂盛的泽山岛和厥山岛区域建立生态保育区,在保育区内通过对水系、植被的合理规划,利用太湖淤泥堆积滩涂、多生境岛屿,为鸟类的栖息、繁殖创造多样的空间形态和丰富的水环境与植被环境,以达到对现有鸟类的保护和吸引更多鸟类的目的,保护鸟类、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等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湿地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明显上升。目前保育区内繁衍栖息了白鹭、大白鹭、牛背鹭、苍鹭、池鹭、夜鹭、黄苇鹭以及其他鸟类,也吸引了极少数的东方白鹳、灰背隼、燕隼停留,改善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结构,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完善了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由于三山岛的面积较小,土地资源弥足珍贵。三山岛湿地充分利用底泥清淤原位处理技术进行水利疏浚,建设了复层防浪降藻围堰和多生境岛屿,在增加水域容积基础上拓展了土地使用面积,有利于避免环湖岸线受风浪冲刷损毁,通过因地制宜、科学有效地整治低洼地,构建生态复层围堰防浪防藻区,预防水土流失,切实做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湿地生态净化与土地资源保护有机结合。三山岛历史文化悠久、地质地貌奇特、遗址遗存文化璀璨。三山岛作为长三角上的一块世外桃源般的乐土,吸引着大量游客在岛上游憩。太湖沿岸生态湿地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可以净化水体、改善景观、保护湖岸、优化旅游环境,特别是湿地宣教展示区内设置的游船、垂钓、茶室等休闲配套服务吸引游客亲水旅游体验。太湖三山岛国家湿地公园坚持“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按照总规修编的要求,立足自身优势和特点,保护了亲水植被、鸟类、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等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湿地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明显上升,提高了湿地生物多样性、完善了湿地生态功能、丰富了湿地景观,努力打造了一个集水利疏浚、湿地生境保护、湿地科普宣教、湿地亲水旅游和全民参与保护太湖水资源及人居环境治理为一体的国家级生态湿地。
蠡湖国家湿地公园2020年鸟类普查情况
蠡湖国家湿地公园2020年鸟类普查情况 蠡湖国家湿地公园2020年度鸟类调查中,共记录到16目47科136种鸟类,占江苏省鸟种总数的30.4%。按居留类型分类,共有留鸟47种、冬候鸟41种、夏候鸟30种、过境鸟18种。按生态类群分类,共有鸣禽75种、涉禽20种、攀禽14种、游禽13种、陆禽3种、猛禽11种。2020年度共记录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种,分别为:鹗、林雕、凤头鹰、赤腹鹰、日本松雀鹰、雀鹰、苍鹰、灰脸鵟鹰、普通鵟、红隼、燕隼、小鸦鹃。记录到的鸟种中,小太平鸟在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NT(近危)鸟种。蠡湖重点保护鸟类表值得一提的是,本年度调查过程中记录到无锡市鸟类新纪录2种,分别是西方秧鸡和堪察加柳莺。此外,还记录到白眉鸭、红嘴巨鸥、林雕、红喉姬鹟、乌灰鸫、太平鸟、黑头蜡嘴雀等多种无锡地区罕见的鸟类。蠡湖记录的罕见鸟种西方秧鸡鸟类、种类、生物多样性等变化趋势都和无锡的气候和地理位置有关。无锡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季。无锡冬季最低温度基本都在零度以上,而同期北方气温较低、食物匮乏,因此无锡冬候鸟种类较多。此外,无锡地处华东沿海地区,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路线,春秋过境鸟种非常丰富。从鸟种数来看,以雀形目为主,达77种,占种类总数的56.6%、数量总数的60.3%。可见雀形目鸟类较适应湿地公园的环境,在本地鸟类群落中具有一定优势。除此之外,鹈形目和鸻形目的种类、数量也较多,这3个目的鸟种数占全部的72.1%、数量总数占全部的85.2%。鹰形目、鹃形目呈现种类较多、数量较少的特征,即各种猛禽、杜鹃多样性丰富,但总体比较稀少。鸥科、鹭科、椋鸟科、鹎科、燕科等数量最多,这些科的鸟类是优势鸟种。这些科的鸟种多,与蠡湖景区内湿地面积占比较大相关:鸥科鸟类喜欢在开阔湖面觅食,鹭科鸟类喜欢在湖边芦苇荡栖息,椋鸟科、鹎科等杂食性鸟类很好地适应了城市绿地;燕科鸟类繁殖过后常在开阔湖面觅食。 鸥科鸟种种类仅6种,但数量达到了2524只次。其中,多数为越冬的红嘴鸥,其次为过境的须浮鸥和越冬的蒙古银鸥。这和蠡湖面积较大、鱼虾等食物丰富相关。鹭科鸟种达到了11种、2281只次。其中,多数为夜鹭、白鹭,其次过境的牛背鹭数量较多,夏季黄苇鳽、池鹭数量较多。这和蠡湖湿地公园内湿地面积较大有关,并且蠡湖一些无人岛上有鹭鸟集群繁殖。 椋鸟科种类仅三种,但数量达到了2012只次。其中,冬季丝光椋鸟集群数量较多,全年灰椋鸟和八哥数量也较多。这些椋鸟经常在人工建筑的孔洞中筑巢,如建筑物通风孔洞、高架桥接缝、通信基站等;其食性较广,常到湿地公园觅食。因此,可以说这些椋鸟已经很好地适应了城市公园的生活环境。 鹎科鸟类仅4种,但数量达到了1894只次。其中绝大多数为白头鹎,白头鹎是城市中最常见的鸟种之一,对城市绿化环境非常适应。除此之外还有领雀嘴鹎、栗背短脚鹎、黑短脚鹎等偏向山林生境的鹎科鸟类,但总体数量较少。画眉(鸣禽) 斑姬啄木鸟(攀禽)珠颈斑鸠(陆禽) 雀鹰(猛禽)池鹭(涉禽) 小鷿鷈(游禽)按生态类群分类,鸣禽不论在种类还是数量上均占绝对优势,蠡湖常见鸟种如白头鹎、乌鸫、灰喜鹊等都属于这一类。其次,为涉禽和游禽。涉禽主要包括各种鹭科、秧鸡科、丘鹬科等鸟类,如常见的夜鹭、黑水鸡等。游禽主要包括鸭科、䴙䴘科、鸥科等鸟类,如蠡湖常见的斑嘴鸭、小鷿鷈、红嘴鸥等。涉禽、游禽数量多,与蠡湖国家湿地公园内湿地面积占比较大有关。陆禽呈种类少、数量多的特点,其中主要为珠颈斑鸠和山斑鸠。猛禽呈种类多、数量少的特点,猛禽位于食物链顶层,其需求的栖息空间较大,数量稀少。蠡湖常见鸟类(上:白头鹎、棕背伯劳,下:黑水鸡、远东山雀)蠡湖常见鸟种都是留鸟。这些常见鸟种是游客来到蠡湖国家湿地公园最容易见到的鸟种,经常不用望远镜和照相机等器材都能看清。罕见鸟种(上:红喉姬鹟、红嘴巨鸥,下:白眉鸭、黑头蜡嘴雀)本年度调查中还记录到了白眉鸭、红嘴巨鸥、林雕、红喉姬鹟、乌灰鸫、太平鸟、黑头蜡嘴雀等多种无锡地区罕见的鸟类,其中西方秧鸡、堪察加柳莺为无锡鸟类新记录。这些鸟类的发现,为调查和研究湿地鸟类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科研资料。
蠡湖景区—渤公岛2020年度鸟类生物多样性调查情况
蠡湖景区—渤公岛2020年度鸟类生物多样性调查情况渤公岛位于蠡湖国家湿地公园西北侧。渤公岛地理位置特殊,其东部为蠡湖,西侧为梅梁湖,扼蠡湖西部汇入太湖的出口;北接惠山-梅园,南邻鼋头渚,是南北向猛禽迁徙、林鸟扩散的通道,也是东西向水鸟迁飞的必经之路。渤公岛渤公岛密林生境渤公岛植被繁茂,其西侧以密林为主,中间有长廊穿过;东侧靠蠡湖多为自然堤岸,沿岸挺水植物种类多样。整体上,植被错落有致,高大乔木、灌丛、草坪、荷塘、开阔湖面、荒地等各类生境并存,绿化覆盖率很高。渤公岛林鸟(斑姬啄木鸟、黑枕黄鹂)在渤公岛西侧密林里,灰喜鹊、红嘴蓝鹊等鸦科鸟类数量较多,大斑啄木鸟、斑姬啄木鸟等啄木鸟记录比较稳定。夏季有黑枕黄鹂、四声杜鹃繁殖,冬季有灰背鸫、白腹鸫、怀氏虎鸫等鸫类越冬。在蠡湖几个调查区域中,渤公岛的黑短脚鹎最为常见,附近梅园、鼋头渚的黑短脚鹎同样较多。在渤公岛东侧湿地,普通翠鸟、黑水鸡、小鷿鷈等留居的水鸟很常见,游客常可近距离观察。因水位季节变化而形成了一些游客不易达到的荒草地,冬季常有黄喉鹀、灰头鹀等鸟类觅食。在渤公岛东侧湖面,有一些拦截水草的木桩和浮球,常有各种鸥类、鹭类栖息,夏季偶见绿鹭在此活动。冬季,越冬红嘴鸥可达数百;夏末秋初,集群过境的须浮鸥、白翅浮鸥也会在此停留、补给。渤公岛越冬的红嘴鸥渤公岛秋迁的须浮鸥此外,渤公岛沿岸湿地在迁徙季也常有过境鸟种,如褐柳莺、东亚石䳭等。渤公岛秋迁的褐柳莺、东亚石䳭可见,渤公岛虽然是蠡湖热门旅游景点、游客较多,但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生态环境,渤公岛的鸟类多样性非常突出。渤公岛是蠡湖的展示窗口,可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开展鸟类生态科普活动。 (来源:2020年蠡湖国家湿地公园鸟类调查报告,供稿:蠡湖景区)
蠡湖景区—鸥鹭岛2020年鸟类生物多样性调查情况
蠡湖景区—鸥鹭岛2020年鸟类生物多样性调查情况 鸥鹭岛位于渤公岛东侧,周边为开阔湖面,岛上植被茂密,常年没有人为打扰。鸥鹭岛的夜鹭(筑巢、觅食)春夏季节,鸥鹭岛上有各种鹭科鸟类繁殖,包括白鹭、池鹭、夜鹭等。春夏季节,这些鹭鸟在岛上高大乔木顶层营巢繁殖,形成颇具规模的鹭鸟社区。整个繁殖季,鸥鹭岛上都是鹭鸟的叫声,热闹非凡。鹭鸟在鸥鹭岛东边不远处的水面上集群觅食,该区域水位较浅、鱼虾等食物丰富。除鸥鹭岛之外,蠡湖还有其它若干无人小岛,也有类似的鹭鸟集群繁殖的场景,但规模相对较小。鸥鹭岛周边越冬的野鸭鸥鹭岛周边还有稳定的越冬野鸭种群,包括斑嘴鸭、绿头鸭、绿翅鸭等,数量近百,主要栖息于小岛周边的芦苇荡。野鸭时而分散觅食,时而到岸边梳理、休息。除此之外,还有苍鹭、骨顶鸡等水鸟在鸥鹭岛周边越冬。鸥鹭岛上的苍鹭及普通鵟鸥鹭岛上有稳定的普通鵟越冬。普通鵟常栖息于树顶上,等待啮齿类等猎物活动。在迁徙季还记录过红尾伯劳在树顶上等待猎物。岛上树林还吸引着大量林鸟集群栖息,包括八哥、灰椋鸟、丝光椋鸟、山斑鸠、喜鹊等。这些留鸟白天常到附近公园分散觅食,傍晚陆续飞回到鸥鹭岛上的树林里,集群夜栖。 可见,蠡湖景区的这一无人区域,为鸟类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栖息场所,显著提升了蠡湖周边的鸟类多样性。 (来源:2020年蠡湖国家湿地公园鸟类调查报告,供稿:蠡湖景区)
蠡湖景区—渔父岛及蠡堤2020年鸟类生物多样性调查情况
蠡湖景区—渔父岛及蠡堤2020年鸟类生物多样性调查情况渔父岛及蠡堤全景渔父岛位于环湖路西侧,占地约 7 公顷,北侧与西堤相连,西侧与蠡堤相连,皆因范蠡、西施的传说而得名。蠡堤横跨蠡湖,连接渤公岛和渔父岛。渔父岛北侧为游客众多的沙滩,南侧有大片密林,西侧与蠡堤相连处多为灌丛、树林。渔父岛及蠡堤生境渔父岛及蠡堤较为狭窄,平时多见小型食虫留鸟,如红头长尾山雀、暗绿绣眼鸟、远东山雀等,也有大斑啄木鸟记录。渔父岛冬季有大群小太平鸟栖息,混有少量太平鸟。此处树木高大、果实丰富,符合太平鸟的越冬需求。蠡堤边上春夏季节会有些芦苇荡,栖息着褐柳莺、黑眉苇莺等鸟类。留鸟红头长尾山雀、远东山雀到了迁徙季,蠡堤鸟种会变得非常丰富,如黄眉柳莺、红尾歌鸲、极北柳莺、灰卷尾等。调查发现这些过境林鸟捕猎频繁、捕食容易。可见蠡堤虽然狭窄、平时栖息的鸟种比较单一,但生态环境良好,为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路边的一些稀疏树林、灌丛,成了过境林鸟很好的觅食、休息点,这对过境林鸟恢复体力至关重要。这些过境林鸟多为食虫鸟类,因此绿化养护中减少农药使用,对鸟类保护有着积极意义。过境鸟极北柳莺、灰卷尾 (来源:2020年蠡湖国家湿地公园鸟类调查报告,供稿:蠡湖景区)
蠡湖景区—长广溪湿地2020年鸟类生物多样性调查情况
蠡湖景区—长广溪湿地2020年鸟类生物多样性调查情况1.长广溪西侧密林长广溪西侧全景长广溪位于蠡湖景区南部,是连接蠡湖和太湖的生态廊道。公园被湖面分割为东西两部分,湖面面积从北往南逐渐收缩,南部由石塘桥相连。长广溪西侧紧邻山体,树林较为密集。长广溪附近山体及密林生境长广溪西侧靠近山体,常有猛禽出没。其中相对常见的是留鸟凤头鹰,经常在上午天气晴好时升空巡山、展示。比较难得的是,本地罕见的大型猛禽林雕,今年也有 3 次记录。到了冬季,记录到雀鹰、苍鹰、普通鵟等猛禽在长广溪上空活动。迁徙季还记录到日本松雀鹰、燕隼、灰脸鵟鹰、白喉针尾雨燕等过境鸟类。长广溪西侧猛禽(凤头鹰、燕隼)在长广溪西侧的密林中,暗绿绣眼鸟、红头长尾山雀、银喉长尾山雀、远东山雀等林鸟数量较多,在林间觅食昆虫及果实。由于靠近山体,记录到的偏好山林生境的鸟类较多,如小灰山椒鸟、领雀嘴鹎、强脚树莺等。除此之外,还记录到了棕脸鹟莺、戴菊、白眉姬鹟、大斑啄木鸟等少见林鸟,呈现出相当高的鸟种特殊性。 长广溪西侧林鸟(上:领雀嘴鹎、强脚树莺,下:戴菊、白眉姬鹟)2.长广溪东侧湿地长广溪东侧湿地长广溪湿地公园东侧与城市相连,内部河道蜿蜒,湿地植被非常丰富。此外东侧还有大面积的草坪、密林等生境,植被错落有致,鸟种非常丰富。长广溪东侧湿地生境长广溪东侧湿地植被茂密,特别适合鹭科鸟类栖息、觅食,2020年度记录的鹭鸟种类达到了11种之多。夏季至秋季,这里成了鹭鸟乐园。其中黄苇鳽数量最多,栗苇鳽、黑鳽记录也很稳定;只是这些鹭鸟生性羞怯,一般多躲芦苇中,需要等其飞出时才会相对容易观察。除此之外,还有绿鹭、池鹭等多种鹭鸟。长广溪湿地鹭鸟(上:黄苇鳽、栗苇鳽,下:黑鳽、池鹭)长广溪湿地边缘,有大片的芦苇、蒲草等挺水植物,黑水鸡、小鷿鷈等留鸟就在此繁殖;这类生境还吸引了多种小型林鸟,如棕头鸦雀、纯色山鹪莺、银喉长尾山雀。迁徙季及冬季常可听到褐柳莺,夏季可听到黑眉苇莺鸣唱。今年迁徙季记录到少见鸟种白眉鸭;冬季芦苇收割过后,记录到罕见鸟种西方秧鸡。白腰文鸟及其栖息生境长广溪湿地公园南部有几处水塘,干涸之后形成了一些浅滩,周围有不少植被遮挡。这片浅滩生境吸引了白鹡鸰、灰鹡鸰、白腰草鹬、白鹭等水鸟,且常有鹊鸲、乌鸫、白头鹎等留鸟到浅滩边缘饮水、洗澡。此外,这片区域还有稳定的白腰文鸟记录,白腰文鸟喜栖息于高草地,多次见到取食菰米。(来源:2020年蠡湖国家湿地公园鸟类调查报告,供稿:蠡湖景区)
西山地质博物馆馆藏奇石—岩石
精美馆藏-岩石岩石有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由于各自有不同的成分、结构构造和形成历史。因此其以形、色、纹、质、声的不同特征,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美的感受,赋予人们使其人格化的巨大空间,而辅以观赏者的艺术加工,诸如:题名、题诗、书联、配画、配座、组合以及置石环境的塑造,终而成为观赏石。通常以形、色、纹、质、声;来描述观赏石的性质。形—是指一块岩石的外貌形态,贵在天然,而不是人力加工而成。由于岩石有各种裂隙,不同的成分,不同的组合,故对风吹、雨淋、流水冲刷的抵抗力各异而造成各式各样的外形。色—是指岩石的颜色。纹—是指岩石因成分不同,形成的过程的间断和受力的作用而形成的纹理。质—是指岩石质地的致密和坚硬程度。声—是指岩石敲击后的声音。灵璧石,产地安徽省灵璧县渔沟乡馨石山北麓,现在、临近乡县均有产出。 开采历史:据《尚书-禹贡》记载,上贡“泗滨浮馨”,可见战国时代即已开发,泗滨人以十车美石送孟尝君,至今有三四千年历史,历居观赏石之首。有记载的名石如:苏轼额“小蓬莱”、范成大的“小峨眉”、宋徽宗题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灵璧小峰等。 特征:色以黑色为主,次有灰、褐黄诸色,少有五彩和白色;造型奇特,象形者龙、凤为常见,雪花、壑峰,质朴雄浑,大者逾丈,小者盈握。石质坚硬,纹理清晰变化无穷;击之金声,清越流畅,为其特有,可制乐器磬、琴、钟等,奇者一石可奏八音。 地质:灵璧石为震旦纪之浅变质含沥青质灰岩和板岩,节理发育,沿节理风化侵蚀,可构成图案造型。 太湖石产地,江苏省苏州市、宜兴市一带和邻近的安徽省广德县等地。 开采历史:太湖石的开发唐代已很兴旺,它就被采用来叠置假山、建造园林,宋代更有“花石纲”之盛,运载太湖石的船队可达10艘之多。历史名石,遍及江南园林,苏州留园“冠云峰”、上海豫园“玉玲珑”、杭州西湖“绉云峰”、南京瞻园“仙人峰”、苏州狮子林“湖石峰”等,前三者是宋代“花石纲”之遗物。 特征:色泽以灰白为主,青色为次;白居易的诗文:“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视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错落复崔嵬,苍然玉一堆,峰骈仙掌出,罅拆剑门开”。充分揭示了太湖石的造型特征,通灵剔透,意境深邃。太湖石大者为主,高逾数米,常作庭园石,小者较少。 地质:太湖石是石炭二叠纪之纯净石灰岩,亦有中、薄层的三叠纪灰岩,由于缝合线和节理发育,在其交汇处常被侵蚀为洞、穴。故“一炉置底,孔孔出烟;一盂灌顶,孔孔流泉”为其最大特色。 大化石产地:广西柳州大化县红水河河床表层。 开发历史:大化石从1997年被发掘出来之后,目前的资源越来越少,一件完整的大化景观石的价位在短短几年内会出现几次大的变化。 特征:大化石是水冲石中的一个石种,也叫岩滩石,它的特点是颜色丰富、鲜亮,石头表面光滑细腻,石头的玉化程度好。以它的皮肤、颜色,还有它的玉化程度给人们一种完完全全有生命的感觉,大化石是通过水在石里刷,在石里洗,经过几百上千万年甚至上亿年才能形成的这种镂空形状,石的形态非常逼真,有很强的动感,没有过渡、没有做作,简直天衣无缝、完美无缺,而且此石很难找,所以大化石的价值很高。盘江石,又称盘江水冲石,产于贵州省南北盘江及其支流河床中。盘江石以造型石为主,形态奇绝,颜色多为浅灰、深灰、棕、黑等。盘江石的石质绝大部分为石灰石,滚落江中的石头在碰撞解裂后,在石上形成各种形态的凹槽、孔穴,再经水冲、沙磨,显得光洁温润。盘江石有形有景、成山成瀑,意境深邃,独具特色。尤其是盘江瀑布石,在沉积岩中嵌入方解石或是石英石等物质,构成像瀑布样的白色筋纹,构图精巧,自然天成。戈壁石,又称风棱石,主要是因风沙吹蚀磨蚀作用而成的砾石,也有的是生于岩洞之中,多为火成硅质岩,可分为玉髓、玛瑙、石英、碧玉、蛋白石等质地,色彩绚丽,硬度一般在7度左右。大小不一,以小型多见,棱角峥嵘,皱漏兼备,造型粗犷,手感滑润。 在我国的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等地均有产出。戈壁石质坚如玉,造型变幻,五彩纷呈,而且皮壳特别润朗,具有特别的视觉和触觉效果。尤其是葡萄玛瑙石,因质佳量少倍受青睐,身价不菲。
西山地质博物馆馆藏奇石—玉石
精美馆藏-珍宝石玉石是指由自然界产出的,硬度较大(一般摩氏硬度在4以上)、色彩艳丽、抛光后反光性强、质地细腻坚韧,符合工艺要求的非金属矿物隐晶质集合体。也有极少数的金属矿物的集合体如孔雀石。玉石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玛瑙是具有不同颜色且呈带状分布的石髓。通常是由二氧化硅的胶体沿严实的空洞或空隙的周壁向中心逐渐充填、形成同心层状或平行层状块体。一般为半透明到不透明,硬度6.5至7,密度。在地质历史的各个地层中,无论是火成岩还是沉积岩都能形成玛瑙。所以,玛瑙很多,颜色差异也很大。按其花纹和颜色的不同,而有缟状玛瑙、苔状玛瑙、碧玉玛瑙等名称。和田玉-我国的国玉 产于新疆的和田和墨玉两地。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并含微量的透辉石,蛇纹石、石墨、磁铁等矿物质。形成白色、青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色泽。多数为单色玉,少数有杂色。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脂状光泽,硬度5.5—6.5度。 和田玉夹生在海拔3500米—5000米高的山岩中。经长期风化剥解为大小不等的碎块,崩落在山坡上,再经雨水冲刷流入河中。待秋季河水干涸,在河床中采集的玉块称为籽玉、在岩层中开采的称山料。现已发现的用和田玉制作的时代最早的玉器,出自殷墟妇好墓。春秋战国以后,和田玉逐渐称为主要玉材,均为采集籽料,至清代始开采山料。清代乾隆时期琢制的大禹治水玉山,青玉材重一万零七百余斤,即采自密勒塔山中。 和田玉的经济价值评定依据是颜色和质地的纯净度。昌化石—鸡血石昌化石产于浙江省临安昌化,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印章雕刻石。昌化石最早发现于明朝初期,于清朝时得以重视。据称,乾隆下江南巡视至天目山时,禅源寺主持献上一方昌化石。此石即是后人所见的“乾隆之宝”玉玺,现仍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1972年,中日建交,田中角荣首相访华时得增一对昌化石(鸡血石)印章。 昌化石的矿物组分为地开石、高岭石、辰砂及少量的赤铁矿和石英。翡翠被称为玉中之王,产地在缅甸北部的雾露河中上游地区。于清代晚期才大量进入我国。 翡翠主要是由硬玉矿物或含硬玉分子较高的其他钠质辉石构成的集合体,也称钠铝辉石,同时还伴生少量的其他辉石、闪石、钠长石等矿物。硬度为6.5—7。 翡翠是玉石中最为珍贵,价值最高的玉种,素称“玉中之王”。
西山地质博物馆馆藏奇石—化石
精美馆藏-化石化石: 化石,作为观赏的对象,与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十分不同,已故袁奎荣教授提出真、稀、奇、形、神、色、质的八字评价原则,并指出“真”是首要的前提,“形和神”是审评的精髓,是观赏价值之所在;而“稀、奇、色、质、量”是审评的辅助指标。真:是指化石是真的,不是伪造,不是拼凑;稀:生物的品种是稀少,或是保存很少;奇:品种虽然普通,也不稀缺,但是状况奇特,如大鱼吃小鱼、蛋中有胚胎、双鱼追随、昆虫交尾等等;形:是指生物保存完整程度和形态造型,保存程度高者当然好。形态造型则比较难以言说,似游似飞似奔似行当然好,但死得自然,死得凄惨亦不见得不好;神:是神态、艺术魅力,见之使赏者久久难忘,浮想联翩,回味无穷,牵心动魄;色:化石的色一般单调,对此重要的是化石和寄主石(底板)的色差要大,才能突现化石的特征; 质:指二个方面—化石的石化程度和标本的风化程度;量:指标本的大小,一般个人收藏者,单块标本不宜过大;化石本身以肉眼所见清晰较好;当然还要视收藏者的个性爱好,其实微体古生物,虽肉眼看不见,但显微镜下却另有一方天地。硅化木是几百万年或更早以前的树木被迅速埋葬地下后,被地下水中的SiO2交代而成的树木化石。它保留了树木的木质结构和纹理。颜色为土黄、淡黄、黄褐、红褐、灰白、灰黑等,抛光面可具玻璃光泽,不透明或微透明。 那些颜色鲜艳、光泽强、木质结构清晰、质地致密坚韧的硅化木则称为树化玉。海百合属棘皮动物,外形似百合花。硬体分根、茎、冠三部,冠部分又分为萼和腕,均由许多钙质骨板组成。海百合全为海生,最早出现于奥陶纪,一直延续至现代。 以石炭纪为最盛,古生代是典型的浅海生物,现代多在深海生活。菊石是一种已经灭绝的软体动物,最早出现在古生代泥盆纪初期(距今约4亿年),繁盛于中生代(距今约2.25亿年),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三叠纪海洋中,大约有260属3000种,白垩纪末期(距今约6500万年)绝迹。 菊石由鹦鹉螺演化进化而来,属于头足类动物,运动的器官在头部。体外有一个硬壳,与鹦鹉螺的形状相似。菊石类壳体的大小差别很大,一般的壳只有几厘米或者几十厘米,最小的仅有一厘米;大的达到2米。 西藏的珠穆朗玛峰地区有大量的菊石化石,说明在中生代时,那里还是一片汪洋。恐龙产的卵。按照形态结构,可以分为短圆蛋、椭圆蛋和长形蛋等种类。形态有圆形、卵圆形、椭圆形、长椭圆形和橄榄形等多种形状。 恐龙蛋的大小变化范围很大,小的与鸭蛋差不多,最大直径不足10厘米;大的长径超过50厘米。蛋壳厚度及其内外部“纹饰”、蛋壳结构及壳层中的椎状层和柱状层比例变化范围都存在差异。 我国是世界上恐龙蛋化石埋藏异常丰富的国家,已在10多个省、自治区100多个地点发现了恐龙蛋化石。其中以河南省西峡和湖北省郧县最为著名。
西山地质博物馆馆藏奇石—矿物
精美馆藏-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结晶的化合或单质,一般来说,矿物具有相对稳定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范围内稳定存在,矿物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化学元素运动和存在的一种形式,也是组成地壳岩石的最小单位。矿物的形成方式基本上可归纳为三种:由气态转变为固态,由液态转变为固态及从固态转变为固态。其中液态到固态的转变为最重要的方式,但无论哪种方式形成矿物,它都要满足一定的温度、压力、组份浓度、介质的酸碱度(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Eh值)等物理化学条件。矿物类观赏石有不同于岩石观赏石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晶形—矿物都是有一定的结晶习性,单形有47种,如立方体、菱面体、锥体或五角十二面体等等。此外还有双晶连晶等。所以,晶形要完整。 颜色—矿物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或有杂质混入则会呈现出各种特定的颜色。透明度—透明度是指1cm厚的矿物看其后的物体的清晰程度;若清晰地见到物体轮廓的细节:则为透明,如透石膏、冰洲石、水晶等;若仅能见重叠物体模糊轮廓,则为半透明,如浅明,如浅色闪锌矿、辰砂等;若见不到其后物体,则为不透明,如石墨、铁闪锌矿、磁铁矿等。光泽—是指矿物表面对光的反射强度,一般分成四级:1. 金属光泽:反射很强,酷似平滑金属表面反射的光;2. 半金光泽:反射较强,如若未打光的金属表面反射出的光;3. 金刚光泽:反射较强,如若金刚石那灿烂耀眼的反光;4. 玻璃光泽:反射弱,如若一般玻璃面的反光。由于一般矿物的表面不平,或断口,或集合体断面,则会出现一些特征的光泽,可顾名思义:油脂光泽、蜡状光泽、土状光泽、丝绢光泽和珍珠光泽。 包体—是指矿物晶体中包裹的其他矿物或杂质,有时其可以增加观赏性,有时则有损,亦不作为收藏对象。 造型—矿物类观赏石,可以是单个晶体,但大多数是集合体,所以总体造型要好,可展现一定的意境,但更重要的是具有矿物观赏特征,同时主体矿物要突出。方解石为重要的碳酸盐矿物,有完全的菱面体解理,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通常为白色或无色,硬度3.0,可溶于稀盐酸而起泡,纯净透明的称为冰洲石。 方解石晶形和集合体形状多种多样,加上有各种矿物质染成各种颜色,晶体完整度好,还经常与各类矿物共生组合,因此具有很好的观赏性。 我国观赏性方解石主要分布在两广、湖南、贵州等石灰岩地区。沙漠玫瑰(重晶石)晶体常呈厚板状,集合体常呈粒状或晶簇。纯洁者乌瑟透明,玻璃光泽。硬度3-3.5。晶体多样,特别是一些板柱状晶体完整,还有一些片状往往组成一些白色、浅黄、浅褐等色,有的似玫瑰花状,其颜色丰富多彩。孔雀石单斜晶系,晶体呈针状、柱状,通常呈放射状、肾状或钟乳状集合体,绿色,玻璃光泽。硬度3.5-4,遇盐酸起泡。经常与蓝铜矿共生。 一些钟乳状集合体,其表有绿色绒毛状,晶体完整,又是天然孔雀绿,十分美观。广东阳春及湖北大冶是我国孔雀石的主要产地,现在这两地的矿已采完或禁止开采。萤石晶体常呈立方体、八面体聚形,少数呈菱形十二面体,常呈粒状或板状集合体。通常为黄、绿、蓝、紫等色,无色者较少。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硬度4。是制取氢氟酸的唯一矿物原料。 萤石晶体和集合体形态多种,颜色既丰富又鲜丽,有时一件晶体有几种颜色,加之常与各种矿物共生组合,所以观赏性甚佳。是人们十分喜爱的矿物晶体之一。
鼋头渚景区——古树名木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
古树名木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是有生命的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生态、景观和经济价值。9月25~30日,是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今年的活动主题为“保护古树名木 赓续中华文脉”。为进一步普及古树名木保护科学知识,增强社会公众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和热情,积极营造全社会保护古树名木的良好氛围。无锡市太湖鼋头渚风景区整理相关古树名木有关知识供大家学习交流。 充山隐秀聂耳纪念馆前有一株树龄约170年的大朴树。 朴树为地方乡土树种,无锡本地也在宅屋处“前榉后朴”的传统栽植习惯。 充山隐秀聂耳纪念馆前的这株大朴树树干高大,树冠茂盛,加之其生长在鼋头渚景区“崇德倡廉”红色教育线路的关键位点,已经成为这处景点的特色地标了。 鼋头渚灯塔前有一株树龄约140年的黄连木。 黄连木的种子由鸟类,或风携带于岩石缝隙中,萌发成苗慢慢长大。飞云阁附近石壁上这几株黄连木树姿优美,早春叶红,花开串串,入秋叶或深红或橙黄,果实累累,色彩艳丽,与点缀之亭阁、突入湖中绿阴相掩的鼋头、临湖横云石壁、怪石及波纹涟漪组成的绝佳风景,成为太湖风光的经典代表。 鼋头渚太湖佳绝处门楼南侧有一株树龄约120年的枫香树。 枫香树干部通直,气势雄伟,早春嫩叶绯红,盛夏绿阴浓郁,金秋丹枫似火,有“两头红”之称,营造秋季红叶氛围。作为乡土树种,鼋头诸各山林的山麓及小道边常常有天然的枫香实生苗。每至深秋红叶起,绛雪轩前的大枫香就成了拍照打卡热点之一。 充山隐秀有一株树龄约680年的苦槠。 鼋头诸风景区目前保存有不少苦槠古树,这些苦槠株形优美,树冠圆浑,枝叶浓密,观之极为壮观。其中树龄最大的为680年,次者树龄为530年,这2株都位于充山隐秀景区范围内,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孤傲挺拔,浓阴蔽日,尽显古树之沧桑。 古树名木是大自然和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承载着传统文化,记载着历史变迁,是活文物、活化石、活档案,具有重要的历史、生态、经济、文化和科研价值。从现在起,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做传播保护古树名木理念的倡导者,做践行保护古树名木行动的引领者,做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行为的监督者!主动学习并普及保护古树名木相关知识与法律法规,树立护树护绿意识,及时发现并制止折枝取土、刻划、悬挂物品等伤害古树名木的行为,共同为古树名木生长营造良好条件,为建设生态景区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