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山碑
国山碑,国山原名离墨山,三国东吴天玺元年(276),阳羡(今宜兴)地震,离墨山突现十丈长的石室,统治者视此为瑞应祥兆。末帝孙皓将此山封为国山,并派大司空董朝赴阳羡举行封禅大典,刻石立碑,名“国山碑”,碑又称董碑。碑高2.35米,围长3.23米,形如圆囤,俗称囤碑。碑身四周刻字43行,行25字,今存22行,每字高约5~7厘米,宽约5~6厘米。传为吴国中书东观令史、立信中郎将苏建所书。碑文篆书,叙述东吴连续发生地震等数起奇异现象,认为瑞应祥兆。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县唐仲冕筑亭覆之。1982年重修。国山碑是现存最古老的封禅碑之一,又是我国江南地区有关地震资料的最早记录,还具有较高的书法价值。
惠山寺经幢
惠山寺经幢屹立在锡惠景区山门广场两侧。南侧稍高些的是唐代的经幢,八角形幢身上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雕刻精美,是无锡现存地面上最古老的建筑,有1100多年的历史。在《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正文中,如来告诉天帝,如果把经文置于高幢上,人们只要身体接触到写有经文的经幢、佛塔的阴影,或者有风把经幢、佛塔上的灰尘吹到人们身上,就能解除人们的罪业,使他们免受恶道之苦。因此中国自中唐以后开始盛行修建经幢,在宋、辽时代盛极一时。北侧的经幢建于宋代,上面刻的是“大白伞盖神咒”。 在经幢上刻有咒语是宋代开始的。唐宋石经幢并立在全国都十分罕见,惠山寺经幢于2013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阖闾城遗址
阖闾城遗址,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伐楚还师时所筑。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300米,南北阔约800米,总面积为104万平方米,南、西、北三面尚存断续残垣,均用土夯筑而成,墙基宽约20米,城墙残高3米左右,南城墙和西城墙外的护城河较完整,宽约3~5米,长约4000米。城内曾出土春秋时期的曲折纹、回纹、菱形填线纹等几何印纹陶残片和原始青瓷残片等。城的西部在常州市武进区。在无锡境内为城的东半部分,面积约23.6万平方米。
荣氏梅园
无锡梅园,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太湖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江南园林。它南临太湖,北倚龙山。1912年,中国民族工业之“首户”荣宗敬、荣德生昆仲本着“为天下布芳馨”之宏愿,在此购地筑园,倚山植梅,以梅饰山,称之为“梅园”,成为江南著名的赏梅胜地。积雪堂原梅园景区开我国私园对公众开放之先河,成为中国封建园林向近代园林过渡转变的杰出代表。造园注重借周围环境之胜,以植物造园为主,依梅园诗词典故发生意境,形成文脉;园林建筑多为地方风格的民族形式,香海、诵豳堂、乐农别墅、读书处等荣氏人文古迹,现已成为体验荣氏家族实业救国、造福桑梓之中国心、爱国情的理想之地。念劬塔近年来,梅园景区不断加强景点文化内涵,发掘力度,提升景观品位,景区由原来的81亩发展到现在的近千亩,建成有三大主要景区:以梅文化及荣氏文化为主题的梅园景区;集自然与风格各异的园林景观为一体的园林博览园;引种奇花异卉的花溪景区。“四面有山皆入画,一年无日不看花”。新世纪的梅园横山风景区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景观,给人以一种回归自然、超越自然的全新感受。
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
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二泉位于惠山东麓,白石坞下,分上、中、下三池,周边均砌有石栏。中池与上池于唐大历年间(766-779)无锡知县敬澄因水凿泉,一方一圆。下池于北宋明道年间(1032-1033)开凿,呈长方形。今上池呈八角形,边长0.80米、深1.60米,中池为正方形,边长1.40米、深1米,下池为长方形,长8.60米、宽5.75米。栏板间以莲花石柱,雕刻精美,为清乾隆时间物。下池龙首为明弘治年间(1488-1505),邑人杨理制。唐天宝年间(742-756)。泉因竟陵陆羽品茗而名列天下第二。历代以泉为主,四周布置假山、池沼和亭台厅堂现存二泉亭、漪澜堂。二泉亭面阔一间4.60米,进深方檩5米,高6米,歇山顶。“天下第二泉”,赵孟頫书,嵌正亭的西墙上。另有元、明、清书法家赵子昂、周天球、王澍及清高宗弘历等题刻。
泰伯庙和墓
泰伯庙泰伯庙,又名至德祠,俗称让王庙,位于无锡市新区梅村街道伯渎河畔。为纪念江南世祖泰伯而建。泰伯-商末周国人(出生于商-殷高宗武丁四十年),周太王古公亶父之长子。为成全父意,让位于三弟季历,携二弟仲雍几经周折,于祖甲十八年来到江南荆蛮,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泰伯向荆蛮百姓传授先进的农耕技术,发展农桑,传播文化;并带领百姓挖河筑城兴修水利,“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泰伯”。建立了江南第一个文明古国,史称“句吴”,并定都梅里。泰伯“三以天下让”, 孔子尊其为“至德”,百姓尊其为“让王”,司马迁的《史记》将其列为“世家第一”。被列代帝王所敬仰、文人雅士所称颂,东汉桓帝为其建庙修墓。泰伯庙,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原系泰伯故居,现存的香花河桥,“至德名邦”石牌坊,棂星门,至德殿均为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重建,另有宝珠堂、三让堂、德洽堂、玉皇殿、关帝殿等十余处殿堂为清同治年间重建,虽历经战火,但自始建起,一千八百多年来,“岁时致祭奉祀,历代不废”。 1983年,泰伯庙又进行了全面整修,二十余处古建筑得以修复,并特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柳家奎先生再塑泰伯像和东西两庑吴王世系24代君王及伍子胥、孙武等历史人物像三十余尊,或坐或立,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历史悠久,雄伟古朴,结构精巧的泰伯庙古建筑群,已成为吴文化发祥地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纪念泰伯开发江南的丰功伟绩,每年正月初九(泰伯生日),四乡百姓数十万人纷纷前来梅村泰伯庙祭典先祖泰伯;世界至德宗亲十二姓氏(吴、周、蔡、江、汪、柯、辛、翁、曹、洪、方、龚)之后裔也纷纷前来以各种形式归宗祭祖。这就形成了每年开春后江南第一个庙会——泰伯庙会。 泰伯墓泰伯墓,相传为商末吴泰伯之墓。籍载汉代已有人祭祀。陵墓自下而上,依山建筑。入口为花岗岩石碑坊,上书“至德墓道”,牌坊前有条石驳筑月牙池,牌坊后翠柏夹道,中间甬道通向清嘉庆时建的“拜殿”三间。殿后有三道石阶通至平台,台中有四角攒尖式的青石四棱碑亭,正面刻“泰伯墓”篆体大字。两侧有碑记两篇,分别刻于明弘治年间和天启年间,碑后有石级至墓墩,旁有石望柱及阙各一驿(阙已毁),墓墩平面呈圆形,青石筑罗城,高约2米,直径3米余,泥土复顶。整个陵墓筑有围墙,占地约3亩,基本完好,围墙外东侧山坡有“响石”碑亭,碑存,字迹不能辨,亭址,尚存二石柱,上至山脊松林间有“望虞亭”,相传为泰伯遥望常熟虞山仲雍之处,颇清幽,现亭已毁。
寄畅园
寄一份忧思,畅一份情怀,圆一段旧梦。寄畅园初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兴盛于明万历至清康乾年间,是江南著名的山麓别墅式古典园林,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无锡唯一的明代古典园林。始建初名为“风谷行窝”,后据王羲之“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诗意,改名为“寄畅园”,亦名“秦园”。它以高超的借景,洗炼的迭山、理水手法,苍郁满目的古木巨柯,创造出自然和谐、灵动飞扬的山林野趣。清朝康熙、乾隆两帝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 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100年间,先后六下江南,分别七次驾临惠山,乾隆更是七游惠山,八巡秦园,钟爱有加。乾隆评说“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乾隆皇帝还在清漪园(今颐和园) 中仿造一园名“惠山园”(今谐趣园)。寄畅园现有景点包括门厅,康熙、乾隆御题“山色溪光”、“玉戛金摐”寄畅园法帖碑廊,凤谷行窝,秉礼堂及庭院,碑墙,含贞斋,九狮台,八音涧,案墩,梅亭,嘉树堂,大石山房,清药,涵碧亭,七星桥,清响,锦汇漪,鹤步滩,知鱼槛,幻石,郁盘及观景廊、凌虚阁、先月榭及廊、卧云堂、美人石、镜池、介如峰刻石及碑亭、邻梵阁等28景。有碑刻244方,百年以上挂牌古树名木12棵。整个古园气机贯通,阴阳相谐,充满雅致,编织出了一幅“锦江漪塔影摇曵”的清秀风光。
保圣寺罗汉塑像
保圣寺罗汉塑像,大殿原有罗汉18尊,1928年殿之半壁倒塌,仅存9尊罗汉。后由蔡元培、马叙伦、叶楚伧等筹金修复塑壁和残存的9尊罗汉。塑壁面阔9.50米,通高5.70米,厚1.45米。下为须弥座,高2米。塑壁由山云、洞窟、石、树、海水构成,9尊罗汉分布在错落有致的洞窟中,均为坐相,高0.90~1.05米,体宽0.40~0.50米,神态各异,比例适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传为唐代杨惠之所塑,然塑像面相清癯,疑是北宋遗作。梁架为明构。
紫金庵罗汉塑像
紫金庵罗汉塑像,大殿东向,面阔六间,歇山顶。殿内供奉大小佛像38尊。正面供如来、药师、阿弥陀佛等,其中以彩塑罗汉最为著称,16尊罗汉分别列坐在殿左右两侧须弥座上,塑于南宋。像高1.14~1.17米,比例适度,神形俱佳。有看门、评酒、讲经、听经、降龙、伏虎、打坐、托塔等姿态。表现出沉思、忧虑、讪笑、钦佩、藐视、傲慢、专注、恭顺、得意、威严、豪爽、安详、幽默、坚毅、温和、慈祥等多种表情,且相互顾盼,彼此呼应。服饰有地方特色,沥粉贴金、剔地填彩等技法纯熟。殿后壁8尊塑像为明末增塑。
寂鉴寺石殿
寂鉴在佛教中寂灭鉴戒的意思。先静心,方能见自性,要不断自省,修正,方可得道。相传,东晋支遁禅师就曾再此开山。南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会稽太守张裕在此建宅,后舍宅为寺。南宋年间,又成了秘书监张廷杰的别墅。元至正十七年(1357)道在和尚在此集资建造寂鉴寺三座石屋。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江南仅有的仿木结构的石屋,它始建于元代至正十七年至二十三年,整整用了六年时间凿刻而成,石屋门面朝南,正门两侧立柱上刻有对联一副“貌象和乾坤并老,香延与天地同春”。石屋内前后共有6个藻井。中间刻着两条游龙,神态威武,正中屋顶叠成穹窿状,共11层,每层各异,顶上刻着莲花瓣,中心是阴阳八卦观鱼图,把僧道有缘的思想,有利的融化到建筑构思中。如此精美的石屋,其实跟皇家也是有关的。梁上一个“赐”一个“敕”字。在元朝的时候,蒙古贵族非常信奉佛教,以致到了建寺庙都必须皇帝亲自御批才行,这就是“赐”字的由来。西天寺里供奉着的是三座石观音,她们分别求寿、求子、求平安,特别是中间的求子观音,特别灵验。
轩辕宫正殿
轩辕宫正殿,亦名胥王庙、显灵宫、灵顺宫,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今存正殿为元至元四年(1338)重建,复经明、清修葺。坐东面西,面阔三间13.74米,进深九檩11.48米。歇山顶,屋角起翘,角柱微有生起,有“侧脚”。梁架,柱枋、斗拱用材较大。柱呈梭形,下置木鼓垫层;斗拱采用五铺作双下昂后尾偷心造。昂下用华头子和华楔。明间下金檩用“断材”,脊檩施彩画,梁枋上有清顺治十二年(1655)维修题记。金柱、檐柱和大部分梁架、斗拱还是元代遗构。
春在楼
春在楼(又称雕花楼)建于民国11年(1922年),为东山富商“民国上海棉纱大王”金锡之宅第。春在楼整体设计上呈中西结合,以中为主,主体建筑有照墙、砖雕门楼、前楼、后楼、附房、花园等,占地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242平方米。春在楼当时动用250名香山帮工匠,历时三年。耗资17万银元,折合当时黄金3741两。大楼共有各类雕刻3854幅,其中木雕2708幅、砖雕289幅、石雕86幅、金雕611幅、泥雕(塑)160幅。春在楼因“无处不雕、无处不刻”,集砖、木、石、金雕刻艺术之大成的建筑特点被民间誉为“江南第一楼”,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经典传世佳作。2006年5月,春在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退思园(含丽则女学校旧址)
退思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它建筑别具一格,充满诗情画意。使它成为汉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退思园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园主任兰生,字畹香,号南云。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内阁学士周德润弹劾任兰生盘踞利津、营私肥已。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正月,解任候处分,旋因查所勋都不实,部议革职位。任兰生落职回乡,花十万两银子建造宅园,取名退思。其弟任艾生哭兄诗有“题取退思期补过,平泉草木漫同看”之句,可见园名取《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退思园的设计者袁龙巧妙利用不到十亩面积,设计了坐春望月书楼、琴房、退思草堂、闹红一舸、眠云亭等建筑,它凝聚了汉族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蕴涵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汉族传统艺术,步移景异,令人流连。
耕乐堂
耕乐堂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市同里镇上元街陆家埭(西柳圩),坐西朝东,临河而筑,系明代处士朱祥所建。耕乐堂,占地约六亩四分,建时有五进五十二间,莫旦撰记,称有燕翼楼等。后经历几朝兴废,现尚存三进四十一间,有园、有斋、有阁、有榭。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